周勵《古巴奧德賽:尋找格瓦拉與海明威》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海明威 《老人與海 》
祈福武漢, 天佑中華!
《奧德賽》(Odyssey),古希臘最重要的史詩之一,創作於西元前8世紀末,共分為24卷。盲詩人荷馬刻畫了古希臘神話英雄俄底修斯海上漂流的十年,同驚濤駭浪和妖魔鬼怪搏鬥,巧用智謀勇敢無畏,任何榮華富貴及愛情的誘惑都動搖不了他,經歷無數艱難險阻他終於得勝而歸。
格瓦拉與海明威的人生傳奇在古巴受到狂熱推崇, 堪稱是一首當代的奧德賽史詩。
(一)出發:童年舊夢
冰天雪地的多倫多攝氏零下37度,處處是白茫茫的蕭瑟冬景。 1月3日清早我和朋友從多倫多飛往古巴度假勝地Varadero 天堂島,幾小時後竟出現截然不同的熱帶美景;這裏的椰風海韻繁花綠茵與美國佛羅里達和中國三亞非常相似,望著寶石藍的浩瀚大海和四周瀑布般盛開的三角梅,我不由伸出雙臂向天空輕喊一聲:
「古巴,哈瓦那!我們來了!」

五十九年前的1961年, 小學三年級擔任中隊文體委員的我去報考上海市少年宮小夥伴藝術團合唱隊,那是一段溫馨回憶;班主任寫了一張紙條讓我帶隊, 我帶著9名同學走進延安西路的白色大理石宮殿, 在二樓合唱隊的鋼琴旁我唱了一首《春雷一聲響,快來種蓖麻》,被錄取了!為此我一直銘記班主任。在少年宮1961-1966五年的幸福時光裏,我們以嘹亮歌聲《美麗的哈瓦那》《金日成將軍之歌》《紅日快快照遍全越南》《東京-北京》接待來自古巴、朝鮮、越南和參加中日青年大聯歡的外賓,見到了周總理宋慶齡陳毅等國家領導人,那時的古巴貴賓笑容像古巴砂糖一樣甜。

我不記得切·格瓦拉是否來過我們少年宮?我們為古巴客人最常演唱的是古巴歌曲《要古巴, 不要美國佬》,那活潑的旋律至今記憶猶新:
「我們大家一起來,
保衛古巴的革命!
珍惜古巴的和平!
我們不是瓜地馬拉!
古巴希, 古巴希——洋基諾!」
那時還經常參加全市聲援古巴大遊行,十歲出頭的我們高舉著「好朋友」卡斯特羅肖像和甘迺迪U2飛機「啃泥地」的嘲諷漫畫,高喊自己並不十分明白的口號從淮海中路走到外灘。在大人們的周圍,我們聽他們談「豬灣事件」「古巴導彈危機」,六一兒童節篝火晚會我們在大草坪上昂首高唱「美麗的哈瓦那, 那裏有我的家」----- 直到有一天,甘迺迪被刺殺,我們十幾位女孩奔相走告,還一起在大樓花園為意象中刺殺美國總統的「英雄 」虔誠祈禱-------那時一切都是臉譜化的,談起美國我們會驚心顫慄:那是一個多麼黑暗的國家啊。直到文革結束打開國門, 我們才看到外面的大千世界。

1966年夏天文革開始, 敬愛的陳維博宮主任被批鬥, 少年宮也黯然關閉,我們和整個社會一樣,突然墜入了一個黑色深淵。
------
往事微痕,歷歷在目,終於來到古巴了! 就像一杯混合薄荷、檸檬和朗姆酒的莫希托Mojito, 且讓我們慢慢品嘗。
(二)切·格瓦拉——從天堂到地獄的《神曲》
「入此門者,須棄所有希望」——但丁 《神曲》
第二天早晨我們直奔聖克拉拉市,瞻仰切·格瓦拉那點燃長明火炬的地下墓地,廣場一塊巨大的石碑上鐫刻著格瓦拉寫給卡斯特羅的告別信全文。切·格外拉早成為我們這代人的偶像,西方媒體稱他是「紅色羅賓漢」、「共產主義的堂·傑訶德」、「遊擊隊基督」和「一個神話般自我流放的赤色戰士」。我在格瓦拉廣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紀念品店買了一件印有格瓦拉頭像的淺綠色T恤衫,穿上後仰頭望著高聳入雲的格瓦拉銅像,感歎終於來此重踏偶像的足跡。

切·格瓦拉(1928-1967)出身於阿根廷富裕家族,醫學院畢業,27歲時,這位英俊瀟灑,前途無量的年輕醫生騎摩托車走遍了拉丁美洲,驚愕目睹瘡痍貧窮與餓殍遍野,他決定放棄舒適生活投身革命。 在墨西哥他結識了卡斯特羅兄弟並參加古巴遊擊隊,1959年1月1日31歲的格瓦拉率遊擊隊切斷鐵軌,一舉攻下我們腳下的戰略要地聖克拉拉市,繼而攻佔哈瓦那,為卡斯特羅掌握政權立下大功。新政府建立後他被任命為國家銀行行長和商業部長,低位僅次於卡斯特羅。格瓦拉成為《時代》雜誌封面人物,被譽為古巴起義軍中「最強勁的遊擊司令和遊擊大師」。

最難忘,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領新生政權古巴經濟代表團來到中國,在中共中央歡迎宴會上格瓦拉向周恩來提出了一個「最懇切的要求」:一定要見到毛澤東主席。 11月19日下午,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南海勤政殿與格瓦拉會面,見到仰慕已久的毛澤東,格瓦拉緊張得竟連一句話也沒說出來。倒是毛澤東先開口了:「切,你好年輕喲!」毛澤東宴請了格瓦拉,席間,格瓦拉把自己寫的《遊擊戰》書親手送給毛澤東。宴會後,格瓦拉與李先念副總理共同簽署了聯合公報和商業協議, 從此有了我們童年記憶中的古巴砂糖。
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時,哈瓦那首府整個領導團隊的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法國哲學家讓·保羅曾豔羨感歎:「古巴革命的領導人是那麼年輕、充滿朝氣」。無論是卡斯特羅兄弟還有切·格瓦拉,都是親自持槍上陣的猛將,都是貝雷帽、綠軍裝、大鬍子、抽雪茄和背輕機槍手榴彈,這種刀槍不入、不畏懼死亡的革命形象,塑造成了1960年代最著名的戰神形象和青年偶像! 我們隨著世界各地的遊客默默地湧入聖克拉拉廣場的地下靈堂,向「英勇的遊擊隊員」格瓦拉英靈致敬。他的肖像下麵有幾枝玫瑰,周圍是犧牲的六位戰友的照片。黑黝黝的地下靈堂猶如殉道者的聖地,下麵掩埋著格瓦拉被砍去雙臂的遺體。深鞠躬後走出靈堂,望著藍天下白鴿在格瓦拉銅像周周飛翔,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鮮空氣: 他, 格瓦拉,解放了這座城市的人, 卻像從十字架上卸下的基督,與鮮血泥土及地下室無盡的黑暗永遠相伴。
無盡的思念與緬懷, 時光隧道回到60年代——1960年至1965年期間,切·格瓦拉代表古巴政府訪問了50多個國家並出席聯合國第19次大會,他以宣揚古巴革命的外交家之名橫越地球, 魅力四射。最後也許是功高蓋主,當1965年3月14日回古巴後,他與卡斯特羅兄弟在對蘇關係等問題上出現了嚴重分歧和不愉快,不久他毅然辭去政府職務「裸退」。在給卡斯特羅的告別信中格瓦拉寫道:「 我對單一的蘇聯模式感到不解和失望------,不少蘇聯革命家在豪華的汽車裏、在漂亮的女秘書懷抱裏喪失了往日的銳氣。為保持革命者的形象與使命,我必須回到叢林去戰鬥,選擇一個鳳凰涅槃式的結局喚起革命。」

那時, 隨著中蘇論戰兩國關係惡化,加勒比海古巴領導人被逼到了一個尷尬位置;中國雖盡其所能地援助古巴,但實力遠不及蘇聯。古巴每年軋糖、發電以及汽車所需石油1500萬噸以及軍隊武器裝備全靠蘇聯供應,卡斯特羅不得已決定倒向蘇聯。這讓熱愛中國的格瓦拉深感痛苦。1965年2月4日(距上次訪華近5年)格瓦拉率團第二次來到北京,澄清古巴蘇聯的一些問題,中古雙方未能取得一致意見, 估計格瓦拉有難言之隱。2月9日格瓦拉一行匆匆離京,趕去參加亞非經濟發展大會,誰也沒有想到此次離京不久,格瓦拉竟在4月1日放棄古巴身份乘飛機出走,3月底他給卡斯特羅留下了最後一封信:「世界的另一些地方需要我去獻出綿薄之力……我們分別的時候到了。」他再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裏是在玻利維亞的叢林中,是兩年後的1967年10月9日;慘遭美國中央情報局指使玻利維亞政府軍殺害。

執行死刑時格瓦拉對發抖的槍手厲聲大喊:
「開槍吧!不要發抖!你這個懦夫!你殺死的只是一個人!」槍聲響起,殘忍的槍手先是在他的胳膊、大腿和腹部陸續開了5槍, 為保證「半神半人格瓦拉」面部的完整,槍手故意不讓格瓦拉立即死, 看著他在血泊裏痛苦掙扎,為了不喊出聲,格瓦拉用牙齒緊咬鮮血噴湧的胳膊,仰頭怒罵刑行者是「懦夫」。最後一發槍彈擊穿了他的胸膛和心臟,大鵬隕落,年僅39,格瓦拉死不瞑目,他睜大著那雙深邃如海的大眼睛,長髮飄零猶如耶穌。在場的一位玻利維亞婦女在胸前劃起十字架驚叫:「天啊,耶穌!耶穌再現!」
那時中國正值文革如火如荼,大多數中國人還不知道他的名字。
格瓦拉遇害後被草草掩埋,直至30年後的1997年人們才找到他的遺骨,並從玻利維亞荒野運到古巴聖克拉拉廣場,卡斯特羅一定是滿懷內疚地點燃了格瓦拉墓地的長明火炬。
照片上的美國中情局特工頭目羅德瑞古茲回憶說:「叢林中的格瓦拉衣衫襤褸饑寒交迫,怎麼也看不出他就是受米高揚毛澤東及各國領袖熱情接見的古巴外交家。即使是普通人,我也為他的悲慘遭遇感到難過,我敬佩他,曾試圖把他帶到巴哈馬審訊,但玻利維亞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一定要立即看到他的屍體。」
格瓦拉, 一個懷有詩人情懷的理想主義者,他被囚在破落校舍的最後一夜,兇狠的審訊者問,你現在在想什麼?格瓦拉回答:「我在想,革命是不朽的。」格瓦拉的出走給世人留下了千古之謎,但他以實際行動實踐著自己「以解放拉美乃至世界人民為己任」的理想,並為之獻出了生命。

再見了,聖克拉拉!這座英雄城市每天上演著格瓦拉《奧德賽》史詩宏大敘事,從天堂到地獄的《神曲》,往事再現,痛徹肺腑。人們流連忘返,淚水盈眶。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唯有耶穌基督可以媲美!
(三)你好,豬灣!——傾聽切·格瓦拉的足音
我們一路與熱情的古巴人聊天,得知古巴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以前很相似,職工月薪20美元,大米一美分一磅憑券購買,房租40美元一月。街頭隨處可見美國與古巴斷交之前色彩鮮豔的福特老轎車,我們的司機感謝他祖父1957年用2000美元全部積蓄買下這部福特轎車,讓他現在無憂無慮自由上班,不像街頭建築工人那樣生活艱難。我們支付他200美元一天, 相當於他10個月的工資,所以他一路笑容滿面熱情周到,這裏沒有無線網路,但全民享有免費醫療教育。
在秀麗的古城特立尼達Trinidad我們訪問了雪茄製作坊,蜚聲全球的古巴雪茄是純天然煙絲製成,不含尼古丁,對人體幾乎無害,1492年哥倫布從古巴土著首領手中瞭解到雪茄這個寶物並記錄下來。我們踴躍嘗試,雪茄吸入後要口含煙霧,享受醇香後再優雅吐出淼淼薄霧。格瓦拉、海明威和卡斯特羅都有吞雲吐霧、風姿卓越的照片,阿爾貝托·柯達鏡頭下切·格瓦拉吸雪茄更是魅力十足。
我身邊帶著《格瓦拉傳〜一個偶像的人生、毀滅與復活》和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古巴之行每一天都令人熱血沸騰。
穿越歷史長廊,我們三人哼著童年歌曲「要古巴,不要美國佬」, 要求司機開到豬灣吉隆灘博物館。五十開外的古巴司機懂得英語,我拿地圖指著「Bay of Pigs」, 他立即點頭:「 要去豬灣?好啊! 但中國人都不去那裏。」嗨,這就像我在貝加爾湖提出要看十二月黨人博物館一樣;漂亮的俄羅斯導遊把雙手一攤:「中國遊客都不去那裏,會佔用購物時間啊!」最後我堅持給她100美元,她總算在購物三小時裏抽空帶我去看了普希金在《波爾塔瓦》熱情歌頌的沃爾康斯卡婭公爵夫人陪丈夫服苦役的遺址。
自由行是旅者的最好選擇。
我們三人都喜愛歷史,一眼望見被打毀的美國飛機殘骸,想起小學時代支持古巴的大遊行,感慨萬分。

1961年4月(正是我考進少年宮合唱隊那年),在美國策劃下,古巴流亡雇傭軍駕駛B-26轟炸機進行了兩天轟炸,然後1000多名在瓜地馬拉受訓的雇傭軍登上古巴豬灣,在美國軍艦掩護下迅速佔領了吉隆灘,並計畫向哈瓦那推進。34歲的卡斯特羅和31歲的格瓦拉聞訊立即趕到豬灣,果斷把我們眼前這座制糖廠臨時改成反擊戰指揮部, 經過72小時的激烈戰鬥,古巴軍民以犧牲210人的代價全殲雇傭軍,擊毀五架美國飛機和兩艘彈藥船,90名雇傭軍被擊斃,餘下1000名全部被俘獲 ,這就是震驚全球的吉隆灘之戰,美國稱為「豬灣事件」。不久,就發生了震撼世界的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

如今豬灣吉隆灘己是風光旖麗的度假勝地。

古巴導彈危機與格瓦拉密不可分。在古巴遭到美國全面經濟封鎖後,格瓦拉代表古巴與蘇聯簽定貿易協定,他因對美國的強硬態度而逐漸在西方聞名。豬灣事件後,他是1962年赴莫斯科談判的主要領導之一,格瓦拉認為,在家門口安置蘇聯核導彈將捍衛古巴的獨立,免遭美國的再次侵略。

古巴,和我的童年時代完全對接了起來!世事巨變給當今世界帶來深刻反思。
1962年古巴政府在莫斯科簽訂協議書,按卡斯特羅要求批准赫魯雪夫計畫(對應美國二戰「曼哈頓計畫」):當年7月把60枚導彈運往古巴,每一枚導彈都攜帶一個威力比廣島原子彈大20或30倍的核彈頭, 並在古巴建立了多個彈道導彈發射基地。這項秘密計畫直到1962年10月16日才被美軍獲悉並報告約翰·甘迺迪總統,甘迺迪對「秘密、迅速和異乎尋常的導彈設施」及赫魯雪夫欺騙他的行為非常惱怒,他萬萬沒料到,轉眼之間古巴戲劇性地擁有了在西半球僅次於美國的最大的、裝備最好的軍事力量!他下令對蘇聯導彈造成嚴重威脅猛烈回擊,美軍立即以更強勢的核導彈群與航母包圍古巴,但讓甘迺迪頭疼的是, 只要美軍投下核導彈,距離古巴最近的佛羅里達首先要遭殃,而蘇聯的反撲將會讓華盛頓和紐約都變成1945年的的廣島和長崎,美國乃至全球命運將不可思議。1962年10月15日至27日,局勢緊張到白宮橢圓屋幾乎窒息,核戰爭的陰影籠罩著整個加勒比海上空,蘇美雙方在核按鈕旁徘徊,使人類空前地接近毀滅的邊緣!持續了13天的古巴導彈機最後以赫魯雪夫給甘迺迪寫了充滿激情的一封信(「這的確是一種可怕的武器」,)得以緩解;莫斯科承諾立即撤返古巴全部核武器及設施,甘迺迪總統隨即則承諾今後再不侵犯古巴。同時宣佈取消對古巴的海上封鎖。一觸即發的核大戰突然雲開霧散,堪稱大國博弈雙贏的光輝典範。迄今為止,甘迺迪與赫魯雪夫在命懸一線關頭所彰顯的地球人情懷、冷靜幽默和政治家風度,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和豐富的精神遺產。而卡斯特羅和切·格瓦拉參與簽訂的在美國眼皮底下「偷運核彈頭」的赫魯雪夫秘密協議, 則保住了古巴共和國新生政權,為冷戰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聯想南海、伊朗與朝鮮半島危機, 最後還是要坐到談判桌上各退一步。如果說二戰末期美國為逼迫日本投降對廣島和長崎扔下原子彈是正義之舉, 那麼今天,任何一個首先按下核武器按鈕的人必定是摧毀地球的千古罪人。
再見! 豬灣,你是一部書、一個出色的歷史博物館!
(四)海明威與《老人與海》老漁夫尋蹤記
告別豬灣,熱情爽朗的古巴司機帶著我們繼續前行,這位淺棕色皮膚藍眼睛的西班牙裔老司機任你指揮,有時還主動擔任嚮導,我們來到Cohima柯西瑪漁村尋找海明威足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電影《老人與海》中出現過的一座白色海濱塔樓, 這座文藝復興與拜占庭混合風格的典雅建築也曾出現在大文豪的小說裏,那臨海小庭院就是海明威心愛的「皮拉爾」號遊艇停靠處,每次捕魚上岸後,海明威總喜歡在這個塔樓飯店靠窗的座位與《老人與海》原型人物老漁民船長格雷戈裏奧·富恩特斯(Gregorio Fuentes)喝酒聊天,這兒就是這部不朽名著的靈感之源,朝聖之門。
2. 海濱亭廊的海明威雕像
我們坐下點了冰啤酒和午餐,在海明威用過餐的那張桌子旁分別拍照留影,這裏三面環海,四壁牆上都是海明威和老船長格雷戈裏奧·富恩特斯的黑白照片。

老漁夫格雷戈裏奧顯然是個天性樂觀,喜歡講故事的人,他描述的親身經歷讓海明威聽得目瞪口呆,於是出現了小說裏的聖迪亞哥老人。我凝視著牆上老船長格雷戈裏奧·富恩特斯的肖像畫,飽經風霜的臉龐與堅毅眼神恰如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描繪的一樣:「佈滿皺紋的臉和一雙藍色深邃的眼睛」,「他是個獨自在灣流中一條小船上釣魚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條魚也沒逮住。」這是海明威一生最滿意的作品,瑞典皇家學院1954年給海明威《老人與海》諾貝爾文學獎的頌辭說道:「海明威擁有一種英雄式的哀婉之情。這種感覺形成了他對生命覺醒的基本因素和一種男子漢對危險和挑戰的熱愛。」

歐內斯特·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於芝加哥市郊區, 母親是一位女中音歌唱家,海明威20多歲時,父親因經濟與感情挫折開槍自殺令他格外悲傷。海明威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個人魅力,是因為他近乎小說般的傳奇人生。他親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贏得過義大利政府頒授的銀十字軍功勳章。他曾在一次爆炸中身中237枚彈片還堅持在暈倒之前把戰友背到了救護站。他頭上曾縫過57針。他在肯雅經歷過兩次飛機墜落事故居然奇跡生還。他叛逆,喜歡冒險,強壯又英俊,沉迷打獵、鬥牛、拳擊,酗酒,經歷過四次婚姻。他的晚年飽受重傷、憂鬱症和FBI盯梢的折磨,多次接受痛苦不堪的電擊療法,最後在家中吞槍自殺, 震驚了全世界。
我們的古巴司機講《老人與海》原型老漁夫的故居,就在柯西瑪村塔樓附近,我們能否去看望老漁民船長的後人呢?
「我試試吧, 他們早就搬家了,也許能夠找到」司機說。
------熱血沸騰了!
我們在柯西瑪村沿街詢問了約十分鐘,終於找到了老船長的外孫和孫媳一家人!外孫長得像極了他的外公,發亮的淺棕色皮膚和深藍色的眼睛,還有那一雙滿是老繭粗壯有力的手掌,完全符合《老人與海》裏的描述!

「他的雙手常用繩索拉大魚,留下了刻得很深的傷疤。但是這些傷疤中沒有一塊是新的,它們象無魚可打的沙漠被侵蝕之地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顯得古老,除了那雙眼睛,它們象海水一般深邃湛藍。」外孫拉法埃爾看到我們三位中國客人格外高興、熱情地翻出他那著名的外公和卡斯特羅的合影,我們雙手緊緊握手擁抱,大家都激情澎湃,感謝老司機!古巴之旅恰如海明威最後一本書的書名——《流動的盛宴》!

我和朋友揚、建興奮地走入老船長家,家居溫馨簡樸,外孫拉法埃爾靠修理汽車謀生,他告訴我們外公格雷戈裏奧有4個女兒、沒有兒子,他是長外孫,海明威寫《老人與海》時,他們家住在另外一條街,海明威去世後每天各國遊客蜂擁而至探望他外公,家裏簡直成了旅遊景點,近年外公高壽去世, 他們為了安靜與朋友對調房子,搬到現在這座粉紅色的小木屋,家居設施和冰箱電視電風扇很像中國六、七十年代。老船長格雷戈裏奧的外孫又熱情地帶我們來到外公逝世之前住的房子,海明威也來過這裏。個性羞澀、坦誠淳樸的外孫拉法埃爾對我們侃侃而談:「我外公陪伴海明威七年, 他們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外公除了擔任《皮拉爾》號的船長, 還給海明威做飯, 是船上獨一無二的大廚。可惜大作家離開古巴回美國一年就自殺了,如果他一直在古巴待下去, 一定不會自殺的!」 外孫信誓旦旦地邊走邊講,我也深信不疑。老船長故居的新房主一家對我們也非常熱情,四代同堂,美女媳婦抱著寶貝兒子讓我們拍照。我走進屋子裏深呼吸,希望嗅出海明威和老漁夫留下的氣味。曾幾何時世界各地的遊客在這棟房子前排隊要求和老船長合影, 說會給他們帶來好運氣, 這話不假,這座臨街的咖啡色小木屋確實給兩位海上摯友帶來好運:海明威根據老人講述的經歷寫了《老人與海》,榮獲諾貝爾獎,成為美國文學的巔峰人物, 而書裏的原型人物老漁夫則活到了104歲!成為柯西瑪村最高壽的老人!

說起《老人與海》的主題,有人說這是印象主義與受難基督的混合,海明威對此嗤之以鼻,他說:「沒有什麼象徵主義,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鯊魚就是鯊魚------我決定把我所經歷過的每件事都寫進小說……」 聖迪亞哥就是海明威描寫的人物,儘管老人拖回一副空魚骨,但他依然傲然面對,儘管海明威自殺了,但自殺也未嘗不是對病魔採取的一種寧死不屈的手段。無論是海明威還是聖迪亞哥老人,都完成了生命的超越,登上了苦難與光榮的山峰。
老船長富恩特斯外孫子拉法埃爾告訴我們,他外公與海明威在托爾圖加斯認識,海明威對他細心駕駛釣魚艇留下深刻印象,他把「皮拉爾」開到古巴後以每月工資250美元雇了外公,海明威去世後,老外公一直使用著海明威留給他的「比拉爾號」船捕魚,直到自己去世前將遊艇捐給古巴政府,現陳列在瞭望山莊海明威故居。
在老人外孫拉法埃爾的家裏,牆上各種《老人與海》版本的照片,喚起我對書中語言的記憶, 這樣的描述在全世界獨一無二:
--------老頭兒擦了擦那把戳死了好些條鯊魚的長刀片,把槳放下,然後系上帆腳繩,張開了帆,把船順著原來的航線駛去。
「天曉得,最後那一條鯊魚撕去了我好多魚肉。」他說,現在死魚已經成為一切鯊魚追蹤的途徑,寬闊得像海面上一條大路一樣了。下一個來到的是一條犁頭鯊,它來到的時候像一只奔向豬槽的豬。
他往海裏啐了一口唾沫,說:「吃吧,做你們的夢去,夢見你們弄死了一個人吧。」他知道終於給打敗了,而且連一點補救的辦法也沒有。
老人85次出海,85次空手而歸,最後一次拖到岸上的是一副雪白嶙嶙的魚骨。
「它們把我打敗啦,曼諾林。」老頭兒走進岸邊的茅屋,對等待他的小孩說,「它們真的打毀了我。」
老漁夫85次出海捕魚,與厄運殊死搏鬥,海明威躲過了戰場上227顆子彈13次手術和2次空難,留給古巴漁夫溫馨的友情與「奧德賽」傳奇 。

告別了老船長後人,我們繼續驅車前往瞭望山莊「Finca Vigía」,海明威1939--1961居住於此,遠遠望去風格像佛羅里達的熱帶豪宅,我多次去過海明威位於佛羅里達基韋斯特的故居,那是他和第二個夫人波琳的傑作,後來海明威又移情別戀,愛上了第三任夫人美國著名戰地女記者瑪莎·蓋爾赫恩,古巴豪宅即是瑪莎和海明威共同設計。

瞭望山莊總占地8萬平米,綠色長廊繁花盛開,露臺可眺望到哈瓦那,鬱鬱蔥蔥賞心悅目。「那是一座建在山頂的房子,常有陣陣微風穿堂而過。」海明威曾向朋友這樣描述他心愛的瞭望山莊,海明威在此度過了他生命最後的21年,和瑪莎也是在這兒決裂分手。
海明威去世後他的第四任夫人瑪麗將這處莊園捐給了古巴政府。此刻,白色的百葉窗外,枝葉茂盛的檳榔樹和芒果樹搖曳作響,微風吹過, 窗下的一臺打字機格外耀眼,海明威不朽名著《老人與海》即在此寫成。
2. 瞭望山莊塔樓是海明威寫作之地
3. 皮拉爾號釣魚艇
在這個膾炙人口的故事裏,主人公聖迪亞哥老漁夫和小男孩曼諾林相依相守,老漁夫常給男孩講他早年在非洲看獅子和大象的奇妙經歷,實際上這段細節是海明威本人對重返肯尼亞的美好嚮往,我在非洲曾有幸住在海明威住過的內羅畢費爾蒙酒店,他的客房是711,《走出非洲》作者凱倫的套房是716, 我房間則是720,酒店經理興致勃勃向我講了不少關於名人往事( 見 上篇《周勵:冰雪烈焰肯尼亞——尋找凱倫》)。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那把獵過獅子、公牛和灰熊的獵槍,轟飛了自己的整個腦袋,以死亡詮釋了《老人與海》中聖迪亞哥的書中名言:「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海明威因身體不適無法去瑞典領獎,但他寫了一封謙遜懇切的獲獎感言:
「如果這份獎能夠頒發給美麗的凱倫·布裏克森夫人(《走出非洲》作者)的話,我會十分高興。文學就其本質來講, 是一項孤獨的事業。」
海明威在瞭望山莊接待了美豔女星埃娃·加德納和男影星加裏·庫珀等名人,這是他文學成就最豐碩的20年。2002年11月11日,由美國洛克菲勒集團投資的海明威故居博物館在瞭望山莊對外開放,卡斯特羅發表了熱情洋溢的30分鐘演講,他滿懷深情地談到海明威名著《喪鐘為誰而鳴?》對他的特殊意義,曾引導他和隊友走向震撼歷史的勝利。卡斯特羅,這位世界聞名的「反美鬥士」,終其一生都是那位「美國硬漢」的崇拜者, 他閱讀過海明威幾乎全部著作,並用「孤獨」、「自白」、「沉思」、「反省」、「夢想」 「奮鬥」來形容海明威著作帶他的震撼。此刻, 空曠的大廳餘音繞梁,飄蕩著卡斯特羅的演講結語:
「藝術品的魅力會持續幾千年,文學的生命將長過我們所有的人。」
在古巴,除了切·格瓦拉的畫像,兩個「大鬍子」握手而笑的照片隨處可見,那是1960年60歲的「老爸」歐內斯特·海明威舉辦了一次釣魚比賽,33歲的古巴總司令菲德爾·卡斯特羅捕獲了一條1500磅重的巨型馬林魚,獲得第一名。《老人與海》老漁夫的外孫也給我們看了這張珍貴照片, 並講述這段海明威在古巴最後的美妙時光:
1960年5月, 距海明威告別古巴還有幾個月, 距離海明威在美國家裏吞槍自殺還有14個月,卡斯特羅首次被邀請參加海明威釣魚比賽。這是海明威和卡斯特羅第一次、或許也是唯一的一次見面。卡斯特羅捕獲了當天最大的一條魚後,海明威向他頒發一個很大的全銀獎杯,兩人聊了幾分鐘。照片中的兩個人站得很近,卡斯特羅比海明威高幾英寸,他穿著普通的綠色軍裝,與海明威開心交談,後者年過花甲依然風采迷人,他的左手上貼著一片創可貼。海明威在照片上題了字,寫著「給菲德爾·卡斯特羅博士……為了友誼」。卡斯特羅把那張照片掛在自己辦公室的牆上,也送給了老漁夫富恩特斯一份照片影本。卡斯特羅告訴老人:他確定出現在他釣魚小艇周圍那發著金光的巨大馬林魚,就是在《老人與海》中出沒的那個幽靈!卡斯特羅曾躲過美國中情局對他的638次暗殺,該項記錄在2011年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古巴司機講卡斯特羅有獨裁者的負面聲譽,而切·格瓦拉則被普遍認為是追求自由的「基督」)。兩位大鬍子的友誼被冷戰帷幕下的「麥卡錫主義」籠罩,一言一行風聲鶴唳,令晚年海明威的抑鬱症與迫害幻想症雪上加霜。
2. 預約交談的兩位大鬍子
3. 海明威與獵物馬林魚
1960年5月兩位巨人唯一一次見面意味深長, 當海明威抵達榮譽頂峰被授予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卡斯特羅正關在巴蒂斯塔王朝的監獄裏處於人生低谷,而當卡斯特羅和格瓦拉1961年4月大勝豬灣美國雇傭軍威揚全球時,61歲的海明威卻在3個月後的7月2日吞槍自殺了。海明威自殺普遍認為有兩個原因:首先因為肯雅小飛機兩次墜機造成了脊椎骨嚴重受傷,肝臟、脾臟和腎臟破裂,火災令他臉部、手臂和腿嚴重燒傷,用海明威自己的話評價,他遍體鱗傷,臉部皮膚「像郵票一樣往下掉」 ,身上傷口「比他的胸毛還多」。由於喪失了寫作、打獵、做愛的能力, 生活變成了一種折磨。其次是美國中情局FBI懷疑他是古巴和蘇聯間諜,頻繁的跟蹤監聽讓海明威的精神逐漸走向崩潰。他終於得出一個悲壯的結論:「唯一能夠重新掌握局面的方法,就是殺死自己」。
在美麗又哀婉的哈瓦那,如今海明威已成為一張文化名片,海明威在諾貝爾獲獎感言中把古巴叫做「我親愛的海水包圍的祖國」, 並且把那座獎盃捐贈給了古巴大教堂。
我們隨著人流來到熱鬧非凡的「深巷酒館」,我一眼望見牆上他那60多年前的親筆題詞:
「我的‘莫希托’Mojito在深巷酒館,我的‘達伊基裏’Daiquiri在小佛羅里達餐館, Love, 海明威」
我們三人興奮品嘗加冰塊的「Mojito」雞尾酒, 那是大作家親自用薄荷葉、檸檬和朗姆酒調製而成,綠色氤氳,冰爽醉人。許多遊客在酒店外牆上簽名留念。
2. 據說這是海明威調製的莫希多酒
我們又找到了海明威常來的「小佛羅里達」酒館,同樣的人聲鼎沸,這裏的威士卡是大文豪的最愛, 年輕海明威曾對喜愛威士卡的好友菲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說,「面對親吻美女和打開一瓶威士卡的機會時, 永遠不要猶豫。」
在古巴這片熱土上,海明威無處不在!小酒店吧臺後面那尊豪邁睿智的作家雕像,讓世界各地的遊客歡天喜地,海明威仿佛在對大家說:「喝吧!每個人從生活裏獲得的點滴新鮮事物都是非常可貴的(《乞力馬紮羅的雪》)!」
2.在小佛羅里達酒館
爸爸海明威!你明明還活在古巴啊!我們有幸重踏你的足跡,感受你的靈氣風采!
我們又來哈瓦那聞名遐邇的「兩個世界旅館」(Ambos Mundos酒店), 這座近百年的西班牙殖民時期粉紅色高大建築被稱為是這座美麗城市的中心地標,在導遊帶領下乘坐電梯到了5樓511海明威專用客房,大約20平方,雖不寬敞但很明亮,透過白色窗簾可望見熱鬧的街頭景色,角落的書櫥上放著一尊海明威銅像。最引人矚目的是這張海明威睡了七年鋪著橘色床單的小床,與醫院病床差不多大小,想必在這狹窄小床上不會發生什麼浪漫故事吧?
2.海明威睡过7年的小床
3. 客房里的海明威雕像
海明威在這裏寫了《過河入林》《流動的盛宴》, 這間客房驗證了海明威在諾貝爾獲獎的著名感言:
「寫作,在其最成功的時候,也是一種孤寂的生涯」(「Writing,at its best, is a lonely life」)
據說直到晚年,海明威才意識到他最愛的是第一任妻子哈德萊,在遺著《流動的盛宴》裏,他曾滿懷內疚地寫道,自己要是「在遇見那個使他與妻子離婚的女人之前死去就好了。」

在古巴的一周恍若在童年夢中度過。
從哈瓦那回到紐約, 我立即重看奧斯卡獎片《老人與海》, 馬林魚的矛狀嘴「海神」長達3米,體重1500-2000磅,它跳躍出海面時光焰四射,中鏢被擒,為85次出海空手而歸的聖迪亞哥老人帶來希望與喜悅,但經過海上鯊魚群的襲擊掠奪,最後只帶回一個被啃空的魚骨架,而這正是老外公富恩特斯船長向海明威講述的真實故事啊!多麼慶倖我們與老船長外孫一家度過的一個難忘下午!
3.海明威高興地看著自己的諾貝爾獎證書
我從60街的家散步到62街1號,這是一座白色大理石的10層樓公寓,可以望到中央公園的樹林。我靜靜徜徉在曼哈頓的海明威故居門廳外面。海明威曾在七樓的一個套房裏住過多年, 這是他在紐約的落腳點。他有時離開古巴來到曼哈頓,和朋友相聚或參加他《老人與海》的電影拍攝,為這部由斯賓塞與凱塞琳赫本這對銀色伴侶擔綱的電影, 他修改了30多遍分鏡頭劇本。海明威講他最滿意的是英格麗·褒曼主演的《喪鐘為誰而鳴》,這也是卡斯特羅最喜歡的小說和電影。此刻,我的思緒回到老漁民生活了104年的柯西瑪Cojimar漁村,在這裏, 海明威帶著好萊塢明星拍攝了電影《老人與海》。
2.《老人與海》海報
古巴,這個神奇倔強的小島,有兩條硬漢的《奧德賽》傳奇:放棄高官顯貴優越生活,主動去危險叢林帶遊擊隊推翻獨裁的切·格瓦拉, 39歲英勇就義。熱愛古巴熱愛非洲,歷險無數著作等身,最後卻用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生命的海明威。他們兩人的神話傳說猶如古巴大教堂的晨鐘暮鼓,震撼著世世代代的人們。面對困境挫折,面對天災人禍,驚濤駭浪中的人總是保持著不可磨滅的希冀與意志,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Courage is grace under pressure.
「勇氣在壓力下是種優雅風度」
此刻,曼哈頓沉靜的夜空傳來古巴海灘的嘩嘩浪濤,哈瓦那,魂牽夢繞萬千情!
謹以此文獻給勇敢抗疫的武漢人民。
(完)
2020.02.14 · 紐約
周勵簡介:旅美作家。1985年赴紐約州立大學自費研讀MBA,1987年創業經商。1992年發表自傳體小說《曼哈頓的中國女人》,發行160萬册,被評為九十年代最具影響力的文學作品之一,獲「十月」文學獎。2006年出版《曼哈頓情商》,近年發表探險文學《穿越百年,行走南北極》、《攀登馬特洪峰》等。任紐約美華文學藝術之友聯誼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