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町屋的活化──飛驒高山老街
活化古建築一向是建築學上的老話題,記得小妹在讀建築系的時候,就做過一份關於活化中環必列者士街街市(Bridge Street Market)的功課,當時老師就說要在不破壞建築物外表、結構的情況下,改變建築物的用途。在香港活化話題說了很久,成功的案題卻寥寥無幾,反觀日本在活化古建築方面就做得非常出色。
飛驒高山老街。
以我們今次去的高山為例,一整條街的商店都是開在這些有百年歷史的町屋內,將原來的町屋架構補強,加裝一些現代化設備,如電力系統、空調系統、供水系統等,這些町屋內有手信店、Cafe、餐廳等,百年前江戶時代的房屋在外表上原原本本的保留了下來,而這些町屋的維護就是租戶和業主的共同責任。記得曾經看過日本對古建築的一些規定,古街道的建築物在改建時必須符合政府規定的顏色、高度和設計,如京都。所以這些古建築才能好好的保留下來。
一整條街的商店都是開在這些有百年歷史的町屋內,這些町屋內有手信店、Cafe、餐廳等,百年前江戶時代的房屋在外表上原原本本的保留了下來。
香港就是缺乏了這些規定,還對古建築的界定十分模糊,以致大量的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物被拆毀、空置,香港政府真應該好好學習一下我們的鄰國活化歷史建築的方法,而不是將一個個歷史建築空置養草,然後又投入大量資金復修,又或者直接將整個建築物拆卸重建,摧毀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本文轉載自Joanna Chan《Joanna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