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舉中華文化旗幟的華人
「第三屆旅居文化國際論壇」今年九月四日於菲律賓馬尼拉舉行。
在菲律賓舉辦「旅居文化國際論壇」的念頭,很早便在我的心目中萌芽,機緣巧合的是,今年五月我在北京遇到菲華歷史博物館館長施吟青女士。我是第一次知道菲律賓有一個這樣的博物館。我便構想「第三屆旅居文化國際論壇」放在菲律賓,並擬了論壇的主題:「千島之國與華人文化足跡」。
菲律賓是家鄉閩南人移居最多的國度,上世紀二十年代,千千萬萬像老父一樣的閩南人,含淚離開一貧如洗的家鄉,遠涉重洋去尋生計。
我在「第三屆旅居文化國際論壇」的開幕致辭談到這屆旅居文化國際論壇的旨趣——
我們第三屆「旅居文化國際論壇」落籍美麗千島之國的菲律賓。今屆的主題是「千島之國與華人文化足跡」,是有特別的意義。我的父親與千千萬萬的同輩人,早年因生活所迫,離鄉別井,飄洋渡海跑到這裏尋找生計。
老華僑雖然讀書不多,甚至像一介文盲的父親,他們深諳「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1)的道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和心性:「過番」不是來享受,而是來賺錢養家,福蔭鄉梓後代的,所以他們都是死命幹活,省吃儉用,整個心思都放在家鄉和下一代身上。老父十二歲開始,遠涉菲律賓。僑居菲島近四分之三世紀的他有一句口頭禪:「我是喝家鄉的水長大的。」
誠然,在父親的身上流淌華胄的血,他像其他老華僑一樣,雖入籍外國,卻念念不忘家鄉的山山水水,那是他們的根。像其他老一輩華人一樣,父親從年輕到老去,不帶走什麼,卻遺下許多許多─僑居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有他們的一份血汗;家鄉的興旺,有他們一份貢獻!
我的父親和父輩這一代海外華人,只是一群小人物,他們沒有建立什麼豐功偉績,只是一個愛鄉愛國的腳踏實地、勤勤奮奮的平常人,從現代社會的商品價值來衡量,他們是落伍於時代的人,他們沒有像時人那樣急功近利,但我敢說,他們是一群有着美麗品質的人。正如法國著名作家薩特所說:「美的價值就是以某種方式包含着倫理的東西,並必定把它表現出來。」
這次旅居文化國際論壇,除了一整天的學術研討會之外,其主要的活動之一是參觀菲華歷史博物館、唐人街、華人墓場及華人百年老店等,並瞻仰了有華人血統的菲律賓國父黎薩、菲律賓華僑抗日紀念館先烈等人文景點。
與「第二屆旅居文化國際論壇」的舉辦地點馬來西亞一樣,我們發現中華文化這盞飄搖煢煢的薪火,在這些華人的僑居地得到真正承傳,其中包括華人的生活習慣、宗祠文化、飲食文化甚至華校的教育文化,都是源自歷史悠久、根深葉茂的中華文化,生生不息。
誠然,中華文化是通過移居的華僑帶到異國,在那裏生根發芽的。反觀我們的原居地,很多傳統文化在歷次運動中,受到打壓、衝擊、甚至清洗,已經奄奄一息了。
華人在異國不免受到種種不合理的待遇,包括菲化政策—華人即使入了菲籍,均不能經營零售店等等,甚至早年被目為弱國人而備受歧視,所以他們都有一個強國夢,從孫中山以迄的中國每次民族自強運動,他們都出錢出力,傾囊支持。這次在菲律賓,我們所到之處,都可以感覺到這種強烈的愛國情緒。在這裏,任何重要的場合都要奏中菲兩國國歌,這是我在其他地方見不到的。這也是菲律賓華人的獨特文化。
對於在異國高舉中華文化旗幟的華人,對我們這些來自原居地的文友能不為之肅然起敬?!
(1)出自曾國藩的家訓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本文轉載自《明報月刊》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