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地圖〕倚天之庵東鎮──毒鹽與金庸早年生活
《倚天屠龍記》:這日已到浙東錢塘之南,(俞岱岩)邁着大步急行一陣,路徑漸窄,靠右近海一面,常見一片片光滑如鏡的平地,往往七八丈見方,便是水磨的桌面也無此平整滑溜。俞岱岩走遍大江南北,見聞實不在少,但從未見過如此奇異的情狀,一問土人,不由得啞然失笑,原來那便是鹽田。當地鹽民引海水灌入鹽田,曬乾以後,刮下含鹽泥土,化成鹵水,再逐步曬成鹽粒。俞岱岩心道:「我吃了三十年鹽,卻不知一鹽之成,如此辛苦。」
花開花落,花落花開,少年子弟江湖老。《倚天屠龍記》開首,屠龍刀現世,是在浙江餘姚一個海邊小鎮——庵東鎮。武當七俠的老三俞岱岩無意中窺見本地海沙派與長白三禽、天鷹派爭奪屠龍刀,被捲入紛爭。本地海沙派販賣私鹽,武功草草,撒毒鹽本領卻是一流。那毒鹽如粉如雪,鹽粒濺到身上立即拿命。
庵東鎮號稱「浙江鹽都」,金庸寫這裏的鹽田和毒鹽如同親歷,原來家鄉海寧淪陷前夕,金庸的父母帶著全家逃難,曾在對岸的餘姚庵東鎮(現歸慈溪市)落腳。此時金庸母親徐祿不幸得了急性菌痢,因無醫無藥,幾日裏腹疼痢血,食不下咽,終於撒手西去。當時查良鏞(金庸原名)獨自逃亡在浙南山區麗水碧湖鎮,過了許久才得知母親病故的消息。庵東那些出了名的白花花的鹽,自此在金庸心中,具有一種莫名的乖戾之氣。
昔日庵東鹽場。
如果純粹從攝影者的角度看鹽田,會覺得很美。一格格的鹽池,一堆堆的小鹽山,擔鹽工作的皮膚黑亮的鹽工,令人不自主的駐足欣賞。百年前製鹽是暴利行業,歷代統治者皆將其列為政府專賣事業,漢代桓寬的政治經濟學論文題目就叫《鹽鐵論》。鹽和鐵在全國GDP皆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夠取得專賣或製鹽許可的必然是巨富。清末胡雪巖等徽商,皆因鹽業商機帶來的巨大利潤而得以留名。現在殘存的蘇州私人庭園,當初建造者也多為鹽商發跡。
在超高的特許利潤扭曲下,必然產生黑市交易與因應而起的黑幫組織。清朝的青幫、漕幫等皆是依賴走私販賣私鹽而起的,進而牽動整個社會經濟的運作。可惜金庸無心經營海沙派這個題材,不然以海沙派販賣私鹽得來的充裕「黑金」,完全可以在武林中大大攪和一場。
庵東鎮曾號稱「浙江鹽都」。
庵東鎮位於杭州灣南岸,海邊灘塗多,是曬鹽的天然鹽場。作為「東海鹽都」,庵東鹽場始建於唐初,迄今已有1300餘年的歷史了。在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庵東鹽場達到鼎盛時期,曾擁有鹽田83000餘畝,年產量26萬噸,從業人員三萬多人。近年來,由於海水淡化等原因,庵東鹽場的部分鹽田開始廢鹽改農或挖塘養魚,原鹽產量逐年減少。
2002年新年的前夕,浙江省慈溪市歷史上最大的圍涂工程——四灶浦西側龍口全線合龍,曾是中國長江以南最大鹽業基地的庵東鹽場徹底斷絕海水的流入。庵東鹽田,永遠被定格在《倚天屠龍記》裏。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本文轉載自吳真《金庸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