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之旅〕波爾多酒的副牌
近年來波爾多酒流行副牌,甚至第三個牌子,難道它們只是行銷的策略?還是為了滿足好奇的酒客之心?波爾多每一個酒莊都有它獨特的釀酒技術,因此很難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
有些酒莊的副牌雖然與正牌有所差異,卻不見得一定較為低劣,而是有些葡萄的味道或藤蔓無法在最後混合釀造時融入,因而有了不同的酒味。例如瑪歌酒莊將不適合用在正牌所生產的葡萄做為副牌,稱之為瑪歌紅亭紅葡萄酒,二○○九年又以不合用於紅亭的酒造出第三種酒,整桶賣到市場,裝瓶當做一般的波爾多酒,這不禁讓人想到很快會出現第四種酒吧?
有些酒莊將新種的葡萄樹和老樹一起收成,新種的葡萄複雜性不足以釀正牌的酒,只能屈居第二。雖說年輕的葡萄也別有風味,但仍需時間成熟才夠格做正牌酒。
有些酒莊的副牌酒雖然與正牌有所差異,卻不見得一定較為低劣。副牌的酒結構較輕,單寧較柔和,即時可飲。(作者提供)
另一些酒莊採取不同的態度,葡萄未成熟前,就依據口味和經驗摘取一部分做副牌,寶嘉龍城堡酒莊(Château Ducru-Beaucaillou)的副牌干紅葡萄酒就是這樣釀造的。
一般來說,副牌的酒結構較輕,單寧較柔和,即時可飲,不能和品嘗正牌時一樣苛求,對缺乏耐性的飲客來說,副牌可讓你在等待正牌久存臻至完美時,先嘗為快。副牌可令人一窺每個酒莊的釀酒哲學,但波爾多還是以正牌為首,作評估確定酒莊風格的工具。而副牌價格較低,可供每日享用。
(本文轉載自《明報月刊》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