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之旅〕京都人的道地料理
今年日本櫻花季,跟了一位台灣的京都達人徐銘志先生,在京都市內暢遊五天,吃到了過往我觸及不到的京都道地美食,值得我這個到過京都二十幾次的人,大書特書。
先要明說書寫飲食,達人們下的工夫愈來愈深,早已經不是一般旅遊手冊的介紹了。出身媒體又有經營經驗,徐先生最近在台灣出版的《私.京都100選》,更是達到少見的深度廣度。
書中採訪了活躍於日本媒體的九位京都名人,包含攝影師、老舖傳人、旅館傳人、作家、花道家、藝廊主人、建築師等。他們各自掏出平常就會造訪的口袋名單,讓人得以一窺真正的「裏京都」。
更不是一般旅遊手冊上常見。
之前在京都,主要目標在攻克頂級的京懷石料理,那些米芝蓮評選出來的三星、二星,俱是首選。吃過一些後,也有了解,就不會一去再去,反倒想找平常的料理。
京都小料理店風情
就像這回,由於徐先生的帶領,得以一窺一般京都人前往的道地京料理,這些都是京都人日常進出的餐廳,價格自是十分合宜,簡單的一兩杯清酒,豐富料理,幾個人分擔,基本上四千日元左右。真是平價、道地,而且十分美味。就是地方有時候並不是那麼容易找,小料理店「あおい」便是其一。
坐小食店吧台自是要享受與店主人的家常對話,不懂日語比手畫腳亦可,尤其胖胖的女店主,親切有禮,真是旅人的最愛。(作者提供)
在市中心高瀨川旁,正值水岸櫻花盛開,不可思議的美。找到了地址,但不要遲疑,還得往通道裏一直前行到盡端,非常京都找路的方式。古老都市的迷宮市街,找的過程也是京都式的樂趣,不妨早早出發尋尋覓覓,當成是探險。
日式小店,料理吧台只可坐八人,整個店十二個人就客滿得很,只賣晚餐到夜裏。吧台排滿當天作好的菜,肉丸、時蔬、海鮮甚至小海參,還有作工繁多的高麗菜捲等等。最有意思的是麩,也就是豆製品,京豆腐並非只有著名的湯豆腐,煨煮入味的「Q彈」豆腐,一直是我的最愛。
坐吧台自是要享受與店主人「媽媽桑」的家常對話,不懂日語比手畫腳亦可,尤其胖胖的女店主,親切有禮,真是旅人的最愛。
最重要的,用手即可指出要吃的,不用多費心,對我現階段只想吃,連菜名記都不想記的人,真是天堂。
更多的推薦餐廳
Yasai Hori—Yasai即是「野菜」的日文拼音。
烤當季京野菜,上桌來,菜的原形皆可辨,絕不是煮、炒後的樣子。符合那著名的作家卡爾維諾對日本菜的說詞﹕「日本烹調是自然元素的組合……上桌時大多數仍保有其原始樣貌。」
京都的道地美食。(作者提供)
最有趣的是吃到烤蠶豆,完整連莢,大顆蠶豆在豆莢裏,外莢稍黑,裏面蠶豆香綿,燒烤功夫獨到。
丹tan—丹的意思是,京都府的「丹後」,吃的很多野菜都來自丹後。
在近平安神宮的溪流旁。這是我此次於京都吃飯首次在餐廳看到外國人,而且是觀光客。
一樓吃飯的是大長桌,十五個位置左右,廚師在餐桌盡端現作,切生魚片、置野菜沙拉,有前陣子流行的共享的意思。
果真,我們便和坐對面來自美國的夫婦聊了一下,看他們倆優雅的使用筷子和餐桌禮儀,賞心悅目。吃完下一輪,來了一對中國大陸年輕男女,心裏會意,這餐廳是外來媒體評介過的。
但無損它的雅致、好吃。溫沙拉裏有別於西方,煮過的紅色的蘿蔔切片,一新耳目,大量的芝麻醬調野菜,香到愛不釋口。
二樓有小桌和面對小溪的吧台位置,美不勝收。很有米芝蓮一星的水準。
Le 14e—吃熟成和牛,這裏是天堂。
我以前一直有一個名言:名種和牛真貴,尤其在星級餐廳吃,較難盡性。如有煮食之簡單場所,不妨買回來自己料理。但在Le 14e吃熟成名種和牛,高貴但不貴,店家尤其有極其高明的燒烤功夫,絕非自己能做到。
店家自行醃製的腸、肉也極佳,還有現今流行的自然酒。無和牛不歡的我告訴自己,這家店,我每回來京都,一定要預訂。
(本文轉載自《明報月刊》201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