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之旅〕伊拉克的國宴魚
幾乎每個人都問:「去伊拉克幹嘛?」
果真,去了之後,確定沒有美食、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大景點。
亞述文化的最重要古蹟,要不就在地下?要不就在德國柏林的博物館(我去看過,真是太了不起了)。清真寺雄偉,但使用中(不是古蹟),外國人非教徒不得入內。
觀光未起步,我們十天內在容許行走的巴格達,沿路往南,只有碰到一團加拿大的觀光客(不知用什麼名目才進得來)。
戰後重建中,窮而且四處衰敗,空氣污染尤其嚴重,不良的二手車湧入石油便宜的都市,那個塞車,比中國還嚴重。不管大城鄉下,遍地的塑膠垃圾。污染,才真是最嚴重的末日宣言。
戰爭、貧窮,尤其污染,我看到世界末日的景緻。
但在這個與《聖經》故事相關的地區,我深切的感到,神還沒有毀滅所有的一切,是因為人民。
友善而好奇的人民,大概是最好的風景,只可惜語言不通。
為什麼還是要來?來看戰後的重建,在一直威脅會被武力犯台的台灣,來看戰爭的傷害,心中才能先有個底。
侯賽因的國宴魚
從南部大港巴斯拉(Basra)離開,這裏是當年美軍登陸的所在地,也因為與外在的聯繫比較容易,有比較鬆弛的氛圍感覺。
也在這裏,我們有機會吃到了那個著名的獨裁者侯賽因(Hussein)的國宴美食國宴魚。據說他還在主政的時候,每次招待外賓的國宴,都會有這一道烤魚。
一整個圓圈的魚,襯着熊熊的烈火,看來十分的美麗。(蔣易修攝)
我們吃的不是國宴,在以世界性的標準來說很簡單的餐廳,門口處有一個架高的大水泥桶,直徑應該有一公尺半,裏面木材燃着熊熊的烈火,水泥桶上立着一根根小鐵桿,鐵桿之間的距離大概三十公分吧!
一條條的魚,就是架在這些鐵桿上,仔細看會發現,鐵桿穿過魚肉和魚皮之間,被串在那裏,很容易固定住。一整個圓圈的魚,襯着熊熊的烈火,看來十分的美麗。
什麼魚?當然是立即被問的問題。
鯉魚。來自淡水的河魚我們在巴格達的餐廳前,看到養在小小的水池裏,四五十公分以上,肥滋滋,活潑跳躍。殺魚的方式很特別,跟我們的不一樣。將魚從魚肚整條剖開,再拿掉中間的魚脊椎骨,攤開來像一個圓形的魚球。
伊斯蘭教的什葉派不吃有殼的海鮮,遜尼派就算吃魚,也不會吃魚皮,這就是為什麼在烤的時候,會把小鐵柱插在魚肉與魚皮之間,反正,等一下整條魚的魚皮會烤得焦黑,而本來也就不打算吃它。
淡水河魚最怕有土味,尤其看到沿路上嚴重的垃圾污染。可是魚上桌,吃起來不僅一點土味都沒有,那個甜美鮮嫩、魚肉不乾不柴,好吃到讓我訝異萬分,真的是驚艷,難怪侯賽因把它當成是國宴魚。
只有點可惜,沒有吃到魚皮,不知是什麼滋味。
倒是這魚吃在嘴裏,讓我特別覺得性感。
吃魚前我們剛剛在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兩河匯流成的阿拉伯河上遊船。對這兩條從小背誦是人類文明搖籃的河流,自有着一種遐想。
便覺得吃來自兩河流域的這魚,是吃進了八千年的時間、歷史。用木柴燒烤的最基本、簡單的烹煮方式,恐怕真的是千萬年不變,更支撐我這個美麗的想法。
回來講給朋友聽,馬上被他吐槽。朋友說:「這魚最可能的是中國大陸來的吧!」雖然是玩笑話,但也是對中國大陸無孔不入的貨物傾銷的回應吧!
五餅二魚
吃魚前不久,才去拜訪號稱亞伯拉罕的家的地方。
不免想到《聖經》裏,耶穌在曠野裏講道,時到黃昏,怕群眾餓肚子,耶穌將一個孩子手中的五餅二魚,化成可以供五千個男人(若加上女人和孩子推算有八千人)夠吃的餅和魚,還有剩下,分裝成十二個籃子帶走。
魚端上來的時候上面蓋着一張餅,保溫外也用來做主食。(蔣易修攝)
並記載是用大麥(並非小麥),也就是窮人粗糙的食材作的餅。但對於那兩條魚究竟是什麼魚,並沒有多做說明。我花一點工夫搜尋,也沒找到結果。
我便很一廂情願的以為,那二魚,很可能就是我吃到的烤鯉魚。
只能期待有研究的專家,不吝指點。
(本文轉載自《明報月刊》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