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遊文化 字遊文化

愛恨交纏的礦山——玻利維亞紀遊

尤今
4年前尤今
1,626 0 0

這座圓椎形的山,足足高達4090米,非常霸氣地盤踞於玻利維亞(Bolivia)西南部的城市波托西(Potosi)。

 

      里科山 (Cerro Rico) 並不是一座普通的山。

 

       它蘊含著發掘不盡的銀礦,當地人賦予它多個不同的名字,包括:波托西山、母親山、血山、富貴山;每一個名字,都有著相應的豐富內容、也都糾纏著言之不盡的愛與恨。時至今日,這些故事,還在生生不息地上演著……

 

糾纏愛恨情仇的里科山。


       關於銀礦的開採,有一則廣為人知的傳說。相傳早在1462年,印加帝國的君主瓦伊納.卡巴克(Huayna Cápac)已經發現波托西境內有豐富銀礦,但他不斷地聽到來自天上的一把聲音,囑他不要開採,因為銀礦另有主人。到了1543年,西班牙殖民地統治者來到了波托西,從印加土著口中探悉礦山藏銀一事,於是,大事開採,他們還在此設立了先進的皇家造幣廠呢!當時,坊間流行著一個表面有趣實則沉重的說法:在殖民統治的300多年當中,西班牙在此賺取的白銀,可供他們從波托西建造一座閃閃發亮的銀橋,跨越大西洋,直直通往西班牙;而另一個悲酸的說法則是:採礦致死的勞工多如過江之鯽,因此,礦工的骨頭也足以建造一道由波托西直達西班牙的橋梁。


海拔4090米的波托西,原本是一個人煙稀少的地方,自從16世紀發現銀礦後,就迅速發展,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成為了一個繁榮鼎盛的城市,教堂、賭場、劇院處處林立。據說在17世紀時,家財萬貫的西班牙人在重要的宗教慶典遊行時,會將純銀鑄成的板塊鋪在地上,以示對神祗的尊重,沿途也會將銀幣拋擲給圍觀的路人,由此可見他們生活的窮奢極侈。但是,這種光輝絢爛生活的背後,卻鋪滿了勞工的血和淚。根據粗略的估計,歷年來有多達800萬當地勞工以及從非洲引入的黑奴因採礦致死,死因包括不適應高原氣候、營養不良、工作環境高度惡劣、自殺、礦坑發生意外,等等,有人因此而把盛產銀礦的里科山稱為「地獄的入口」!


 在市區中心可以清楚看見母親山。


      曾經聽過不少有關礦工的悲慘故事,然而,這天,「全副武裝」地走入暗無天日的礦坑,實地觀察了礦工的工作環境,發現真實的情況比所想像的還要糟上千百倍,難怪一般礦工的平均壽命只有50來歲!

 

      目前,在波托西,已經開發的礦坑約有45 個,礦工一萬餘名。有些小規模的礦場,允許旅行社安排遊客繳費入內參觀;然而,這並不是一個受歡迎的觀光節目,因為礦場是屬於高危的工作環境,許多遊客為此而裹足不前,可我和日勝卻認為這是實地了解礦工生活一個難得的機會,因此毫不猶豫地請旅行社幫我們安排。

 

      出發之前,導遊馬克表示,遊客到礦坑去,對於礦工的工作會帶來一定的干擾,所以,特地要求我們捎點東西給礦工。他帶我們到一家小店,囑我們買些古柯葉( Coca Leaf )。我看到小店裏貨品琳琅滿目,忍不住問道:「買餅乾糖果,不是更為實際嗎?幹嗎要買古柯葉呢?」

 

波托西市容一瞥。


      一談到古柯葉,馬克便滔滔不絕了:「古柯葉含有多種維他命和礦物質,它的營養價值相當於牛奶和肉類。礦工每天由早上八點開工至傍晚六點,中午時段必須留在深入地底層150米至200米的礦坑工作,未能出來享用午餐,古柯葉因此變成了他們汲取營養的主要來源。嚼食古柯葉,能夠讓他們在缺水缺糧的情況下,長時間苦幹不休而依然精神抖擻。此外,在氧氣稀薄而高達四千多米的礦山上,古柯葉也能有效地幫助他們克服體內的不適。」馬克頓了頓,繼續說道:「如果你們要與礦工結交為友,只要和他們坐在一起嚼食古柯葉,邊嚼邊談,距離立馬便拉近了。」

 

      為了確保安全,礦工是不能獨自進入礦坑工作的,他們必須組成小組,每組由4人到12人不等,組員必須嚴格聽命於組長。由於礦山經過了長長好幾百年的開採,地底下的坑道,疊床架屋、縱橫來去,讓人如墮迷宮。礦工如要找到質量好、含銀高的礦石,必須往深層挖掘,愈深愈好;然而,愈往下走,空氣便愈污濁,在夏季裏,氣溫高達35度至40度,塵埃飛揚,缺乏氧氣,工作環境之惡劣,筆墨難書。

 

波托西礦工簡陋的住所。

      進入礦坑之前,我們遵囑換上了厚厚的工作服、穿上長筒塑料靴子、戴上附設頭燈的安全盔和口罩,看起來儼然就是如假包換的礦工。

 

      我注意到,在礦坑的入口處,有大片大片轉成了烏黑色的血跡。馬克表示,那是駱羊的血。工作性質危險,礦工每一天都會面對死亡的威脅;根據傳統,每年的2月8日,礦場主人都會宰殺二三十頭駱羊,一是祈求庇佑、二是祈求好礦。駱羊被宰後,主持儀式者將血灑向礦坑,把駱羊頭、腸子和骨骼埋在礦坑裏,再把燒烤得香噴噴的駱羊肉分給大家享用。此外,在礦坑以內,距離入口處大約40米的地方,有個塑像,塑像周遭,散落著一根根香煙、一把把古柯葉、還擺著一瓶瓶酒。馬克告訴我,這是神祗Supay,專門主宰礦工的生死和興衰;每個星期五,礦工都會虔誠地前來祭祀膜拜。

 

從高處俯瞰礦山。


      我們參觀的礦坑,長達800米、深達200米,坑道的闊度呢,只有寥寥的0.7米。坑道伸手不見五指,僅僅靠著頭盔上的照明燈那一圈小小的亮光勉强照亮前方的道路。道路泥濘濕滑,趔趔趄趄地走著時,頭盔還不時碰擊到坑頂峋嶙的礦石。最讓人受不了的是處處都彌漫著迷濛的粉塵,幾近窒息的我,感覺到整個肺部都被嚴重地污染了。坑洞深不見底,形同地獄。在底下工作,身體和心理,都得承受沉重的負擔。參觀完畢而跌跌撞撞地走出礦坑時,由頂至踵、由內而外,都被重重的粉塵覆蓋了,難怪許多礦工都罹患或死於肺部疾病!

 

      工作環境如此不堪、工作性質如此艱苦,可是,在層層中間人的剝削下,礦工的收入少得可憐;更糟的是,他們每個月並沒有固定的收入,必須取決於他們所採礦石含銀量的高低。他們採得的礦石交由專人加以評估後,礦場才依礦石的質量而付給他們酬勞。礦工每個月的收入介於1800玻幣(折合新幣360元)至3000玻幣(折合新幣600元)之間。

 

      生活太苦了,許多礦工都養成了「今日有酒今日醉」的心態,一領了薪金,便盡情揮霍,往往家無積蓄,因此,當他們因病去世或因意外喪命時,家徒四壁的家人,也許便會陷入三餐不繼的困境裏了。這時,礦場為了幫助不幸的家庭解決燃眉之急,便會雇用遺孀來從事另外一種與礦產相關的工作。

 

      此刻,有幾名寡婦坐在猖獗的陽光下,將細細碎碎的礦石一把一把地抓在手裏審視,經驗老到的她們,只瞅一眼,便知道礦石裏有沒有含銀量了,有含銀量者留存、無者丟棄,在一存一棄之間,便決定了她們每個月的收入。一般上,這樣的工作,每個月可以賺大約1000玻幣(折合新幣200元)。最讓人揪心的是,丈夫喪命之後,她們往往會讓家中的孩子接替丈夫的工作。像眼前這名寡婦,孩子才18歲,便已進入礦坑工作了。礦工的工作代代相傳,卻永遠也看不到希望的曙光。

 

礦工準備開工囉!

      波托西在鼎盛時期,白銀產量佔世界產量的一半。然而,那時,從中受惠的,是殖民地統治者西班牙。玻利維亞獨立以後,礦產(包括銀礦、錫礦、鋅礦和鉛礦等)的開採,雖然不若往日光芒四射,但是,依然緊緊扼著波托西的經濟命脈。一個悲哀的事實是,國家當家做主了,在惡劣環境裏艱苦工作的礦工,卻依然在貧窮的旮旯裏苦苦掙扎。

 

       離開礦坑之後,站在高處,俯瞰波托西遍布各處大大小小的礦山,從我口裏不經意地掉出來的嘆息,沉甸甸地落到地上,把地上砸出了一個個小窟窿。我想,礦工也就像是我脚下的這座礦山一樣吧,表面上看起來完好無缺,可是,內裏卻已是千瘡百孔了。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0
文浩〈手信街上〉
上一篇
〔外文中譯〕《世界:半個世紀的行走與書寫》
下一篇
评论 (0)
再想想
随便看看
今年旅游爆款聖地昆明,真沒法低調了
1天前
緬甸蒲甘,震撼人心!
2天前
香港的海上金鑾寶殿,下場太過凄慘
6天前
00後女大學生,在工地考古
1周前
甜食第一省是它,你不反对吧?
2周前
相关文章
非洲篝火裏的世界——贊比亞紀游
甜蜜的瘋狂——格魯吉亞葡萄成熟時
河内那三轮车夫
坚守椰枣园的老人

王蒙 王蒙
王蒙 王蒙
Copyright © 2023 字遊文化
  • 请到 [后台->外观->菜单] 中设置菜单
热门搜索
  • 戴冠青
  • 泉州
  • 宾州
  • 美国大选
  • 罗克格伦
  • 新加坡 台灣
尤今
5 文章
0 评论
0 喜欢
  • 0
  • 0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