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之旅〕食色雙全丹霞山
丹霞山的食色享受完了之後,鄰近地區的農家菜當然也值得一嘗,我吃到了一盆有八種河鮮在內的盆菜,美味。如果要來一段心靈的休憩,鄰近的南華寺當然是最佳的選擇。
期盼了兩年的「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適逢十周年擴大舉辦,不只參加的人數高達一百三十七人,還增添了一項旅遊節目:到訪廣東省的丹霞山。
丹霞地貌遠近馳名。(資料圖片)
丹霞地貌遠近馳名,還未到抵前,已對丹霞山有諸多想像與期待。可惜的是,參訪的時候正逢下了一整天的大雨,整個巨大的山群都在雨雲繚繞之中,真的是「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丹霞真面目」。
有趣的是,有些景觀因為太過於特別,不管是在大雨之中、雲霧之間,仍然能夠窺得堂奧、見到真章。那就是著名的「陽元石」。
「陽元石」與「陰元石」
我到過世界上許多地方,凡是有這類一支獨立、高聳的石柱,便會和男人的生殖器作諸多的聯想。這也難怪,陽具崇拜本來就是人類跨越地區、族群、人種的共同信仰。
但即便見識過諸多這類型的石柱,必得要坦白承認,從來沒有一根,像丹霞山的陽元石,這樣的神奇,這樣的相似,連細部都描繪得一清二楚,真的是鉅細靡遺,讓人看了不免會心一笑。
丹霞山的陽元石,這樣的神奇,這樣的相似,連細部都描繪得一清二楚,真的是鉅細靡遺,讓人看了不免會心一笑。(侯榮豐攝)
可惜的是,由於天雨,我們沒能看到從照片中看來也十分神似的「陰元石」,真的是遺憾。
不過,也給了我們下次再重遊的機會。
這是個近期我會一再重回的景點,理由除了這陽元石、陰元石,還有的是整個丹霞山尚未過度開發,不會有大量的遊客,但基礎設施如步道、旅館、覽車卻已十分舒適。
使得此行樂趣橫生的,是我們的領導之一的侯榮豐先生。來到丹霞山八年,對這一片山出自內心的熱愛,他走遍了整個山區,對地貌植物景觀,都有詳細的了解。山東大學中文系畢業的人文素養,講解深入,還寫了一本關於丹霞山的書。
除了色之外,當然,對我來說,還有最重要的:好吃。
帶驚喜的桑拿火鍋
火鍋,這基礎而簡單的料理方式,許多民族都有,不同的只是鍋子裏用的湯底,有的用融化了的芝士,有的用柴魚昆布。中華料理尤其最近翻新了各式各樣的湯底,從重口味的麻辣鍋,到養生的番茄湯底等等,只要想的出來,都有人嘗試。
可是這還不是最有趣的,最重大的改變應該是這一次我在丹霞山吃到的「桑拿火鍋」。其來源不可考,究竟是先從香港還是先從大陸發展出來的?需要辨證一番,但確實的是,台灣還不見這樣的火鍋。
發展出桑拿火鍋是因為認為將食材,不管是雞鴨魚肉蔬菜,在熱湯裏涮過,食材裏的甜美之汁液,容易流失在湯裏面。會覺得浪費,因此,換了一個方式,將涮鍋改為用蒸的。
就是在丹霞山的餐廳裏,我見識到配備完整的桑拿火鍋。一張大圓桌,中心是固定住的一個大蒸鍋,外面一圈才是可以轉動的轉盤,上面放着各式各樣的食材。服務生協助將這些食材放入蒸鍋,蓋上鍋蓋,調整一定的時間到後,便可蒸好。各人夾個人喜歡的部位,沾上葱薑蒜醬油醋等調味料。
圓桌中央的桑拿鍋裏,魚塊已蒸好,湯汁全由縫隙落入鍋底白粥。(作者提供)
要吃這樣的蒸鍋,食材當然一定要新鮮,因為食材新鮮,基本上也一定會好吃,本來沒有什麼秘密。我一邊吃還一邊想,那些最美好的湯汁,都從蒸鍋裏的孔洞流下去,浪費掉了,十分可惜。
但最讓我吃驚的是,吃完了各式食材,服務生打開了蒸鍋的鐵板,下面赫然是一鍋芳香撲鼻的白粥。這白粥陪同我們整個用餐時間,在鍋底滾了至少兩個小時,米粒已經軟化到入口即化的地步,而且各式食材的精華汁液,都在蒸的過程流入這一鍋白粥中。
那個好吃就不用說了,連從香港來的朋友,最擅於吃粥的,都吃了一碗後還要一碗。
亦上了一些吃粥的配菜。整個餐點來說,就不只是吃桑拿火鍋了,有人可能會嫌鍋味淡少變化,但也可吃到了炒菜,真的是兩全其美。
我特別喜歡的是,如果要在家裏請客,有了這樣的蒸鍋,女主人就不用灰頭土臉的在廚房裏忙進忙出。
丹霞山的食色享受完了之後,鄰近地區的農家菜當然也值得一嘗,我吃到了一盆有八種河鮮在內的盆菜,美味。
如果要來一段心靈的休憩,鄰近的南華寺當然是最佳的選擇。雖然已經失去了六祖慧能在此開闢禪宗的特色,但畢竟留有六祖的金身,值得到此參拜。如此,便會是一段全方位的旅行。
(本文轉載自《明報月刊》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