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博〈站在廣州大街上吃牛雜〉
我既愛北京的大氣,也愛上海的洋氣,更愛廣州的接地氣。並非因為我是「廣州女婿」而奉承,確實語出有因。
20年前的夏天,我們一家三口從多倫多回廣州省親,也是我首次踏足羊城。那個悶熱的下午,內子帶領我和兩歲的兒子光顧「上下九」。來到步行街,遊人如鯽,店舖林立,百步之內就遇小吃,就連空氣裏也夾雜著香味。那連綿不斷的騎樓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它是用來避風雨、擋驕陽的,不得不欽佩嶺南先人的智慧。
認識廣州該從吃牛雜開始
走著,瞧著。忽聞牛雜飄香,沿著美味尋過去,映入眼簾的是「林林牛雜屋」。小小的門面前人山人海,還掛著「味在西關」的錦旗。走近一看,剪牛雜的紅帽阿姨動作麻利,「哢嚓哢嚓」之間,色彩繽紛的牛雜已靜靜地躺在碗裏,等待食客認領。男女老少付了錢,手捧冒著熱氣的小碗,拿著一根小竹簽,站在馬路邊上享用。內子有點不屑一顧地說,從小到大這麽多年了還是沒有板凳。
「林林牛雜屋」。
雖然我是上海人,但對於牛雜並不陌生。在加拿大的廣東餐館飲茶時試過幾次,覺得味道不錯。牛雜說白了就是牛內臟,不管牛肚、牛舌、牛肺、牛腸、牛膀等等,通通入饌。西餐也偶有內臟入饌的名餚,比如法國的煎鵝肝、意大利佛羅倫薩的燉牛肚,但能把牛的「下腳料」統統化為精髓,全部塞進嘴裏,也只有廣東人敢為了。據說,牛雜就誕生於這個老西關地區,有數百年的歷史。
要認識真正的廣州,也許應該從吃牛雜開始。我毫不猶豫地點了一碗牛雜,澆上特製的豆豉醬和辣椒醬。內子碰了一口便搖頭,她說自幼就不喜歡這種味道。犬子靠近碗一聞,馬上捏起鼻子,後退兩步。只有我獨享口福了,入嘴的牛舌、牛腸爽口脆彈,牛百葉、牛肺越咬越有味,牛肚、牛筋嚼勁十足,還伴隨著藥材的清香,越吃越爽,欲罷不能,這是我遇到的最好吃的牛雜!
入嘴的牛舌、牛腸爽口脆彈,牛百葉、牛肺越咬越有味,牛肚、牛筋嚼勁十足,還伴隨著藥材的清香,越吃越爽,欲罷不能。
顧不得母子倆的強烈反對,我又來了一碗蘿蔔牛雜,換了蒜蓉辣醬。急不可待地將蘿蔔送入舌尖上,輕輕咬一口,感到又酥又香,一點也不黏牙。顯然,蘿蔔燜得夠爛,關鍵是湯的味道都滲透到了蘿蔔裏面,鮮美醇正。蘿蔔味涼性辛,而牛雜益氣強筋,兩者聯姻可謂最佳拍檔了。
接地氣的牛雜體驗
匆匆吃完牛雜,已是汗流浹背,渾身舒暢發熱。雙腳踩在上下九的土地上,感覺到挨著地面才能接收的大地氣息。這般神秘的「高峰體驗」,不管在京城王府井小吃街,還是上海雲南路美食街,均沒有出現過。如今思忖,這麼緊貼泥土的感覺,就是最近幾年常說的「接地氣」吧。上下九薈萃了老西關美食文化、嶺南民俗風情,無疑是廣州最接地氣之處。
吃完老西關拉腸回家的路上,內子竟板起了臉。原來,她仍在抱怨我吃了兩碗牛雜,她說牛雜碎都是高蛋白質,吃得太多無益健康。而我強調以髒補髒、強身健體,它對人體的五臟六腑均有滋補作用,再說我也沒有機會常吃,更沒有患「三高症」。一番唇槍舌劍之後,我倆最終達成「約法三章」:「我回廣州必吃牛雜;每回僅光顧一次;每次只吃一碗。」一旁牙牙學語的兒子見我們露出笑容,也樂陶陶地哼起英文歌來……
蘿蔔味涼性辛,而牛雜益氣強筋,兩者聯姻可謂最佳拍檔了。
回到多倫多,只要到廣東餐館飲茶,我都會習慣地點一小碟牛雜解饞。遺憾的是,都趕不上「林林」的味道。後來去倫敦、巴黎、紐約等地旅游,遇到中餐館也會點牛雜,但大部分均沒有。即使有貨,味道也不純正。
大約到了2002年,我與文友在城市廣場內的「新豐小厨」相聚,偶然嘗到了可口的牛雜,其味與「林林」的不相伯仲。聽說該店鋪6年前就開張了,並且離我住處僅十多分鐘車程,真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站著吃牛雜才能吃出原汁原味
光顧幾次後,便與師傅熟稔了。原來他在香港就是做茶餐廳出身的,牛雜是他們的招牌菜之一。我好奇地問他的秘訣,他說內臟處理最難拿捏「平衡」兩字,除去穢味是基本要求,但如果不帶半點牛臊香,也就不是那種味道了。牛雜鹵汁以磨豉醬為主,加入鹵包,以香氣蓋過穢味。他又強調,一碗牛雜成敗就看牛膀的味道,因為它最難處理。
一碗牛雜成敗就看牛膀的味道,因為它最難處理。
後來,我們全家又回過廣州幾次,照例光顧「林林」,我均遵守「約法三章」。但總是隱隱約約地覺得,與在多倫多「新豐」吃的感覺不太一樣,但具體又說不出究竟。
一直到2014年底,我赴廣州出席「首屆世界華文文學大會」,獨自造訪「林林」。買了一碗牛雜大快朵頤,見到一旁老態龍鍾的阿伯氣喘吁吁的樣子,我好心勸他找張凳子坐下吃,或者倚靠在牆邊,他故意挺直腰杆,操起粵語說:「食牛雜,就要企係度食至好味!」
我忽然頓開茅塞,只有站著吃牛雜才能吃出原汁原味!
我二話不說,違反「約法三章」又來上一碗蘿蔔牛雜,面對馬路,享受站著吃牛雜的味道……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片。)
孫博簡介
孫博,加拿大華人作家、編劇、導演。現任加拿大網絡電視台總編輯、加拿大中國筆會會長,並為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中國閃小說專委會會員、華夏精短文學學會會員、世界漢學學會加拿大學會副會長、多倫多華人作協會員。
出版長篇小說、散文集、劇本等十多部,部分作品被翻譯成英文、韓文。擔任三十集電視劇《錯放你的手》編劇,導演電視系列片多部。曾獲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中山杯華僑華人文學獎、北京市廣電局優秀劇本獎、新移民文學突出貢獻獎、多項微小說和閃小說大賽優秀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