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新加坡﹕五虎祠——談到關學在四裔
新加坡峨嶆地區的Lavender街,有一座社公廟,又名五虎祠,祠裏供奉承約百多位神主。在廟宇之前兩旁雜祀諸神像﹕關公、伯公、包公、觀音等,很像古代的叢祠,故稱為社公廟。這廟的歷史向來無人注意,近時經作者的扶桑友人田仲一成深入研究,證明奉祀諸義士原為清咸豐四年海陽彩塘吳忠恕的餘黨南來所結的秘密會社。想不到這座社公廟對移民史關係重大,經過頻年城市綠化的洗禮,先代拓殖者辛酸的淚痕與血迹幾乎湮沒無聞了。因為五虎祠涉及西方學人近時引出關公熱的研究範圍,作者特為補充,介紹乏人注意的五虎祠,兼談「關學」在四裔。
——編者
今日的新加坡,經濟蓬勃,為現代化十分成功的國家,居四小龍之首。回溯開埠以前,蓽路藍縷以啟山林。一八一九年萊佛士(Raffles)最初登陸,據說由台山人曹亞志(一作珠)冒險帶路,英人酬以加冷河(Kalang R.)畔叢林之地,曹氏在該處建祠,號曰曹家館。另該河峨嶆地區的Lavender街,有一座小廟,俗稱社公廟,亦名五虎祠,裏面奉祀約百多位神主,神龕祭壇分為五列,木主上刻寫「志明義士」、「待明義士」、「候明義士」等字樣。在廟宇之前,站着綠葉成蔭的大樹,復有石馬,香爐兩傍雜祀諸神像,有關公、伯公及大聖、包公、觀音。很像古代所謂叢祠,故被稱為社公廟。這廟的歷史向來無人注意,近時經扶桑友人田仲一成的研究,證明奉祀諸義士原為清咸豐四年海陽彩塘吳忠恕的餘黨南來所結的秘密會社,為義興公司的前身。想不到這座社公廟對移民史關係這麼重大。古藤蛛網還懸掛着先代拓殖者辛酸的淚痕與血迹;可惜經過頻年城市綠化的洗禮,這古廟在坡面的歷史上的重要性,久已給人忘記了。
廟祀以關公為首。(資料圖片)
這廟中所有神主都標識「義士」的徽號,廟祀以關公為首。關公在海外的秘密會社成為忠義的表徵,似乎和滿洲人有點淵源。
滿洲入關,繼承明代的祀典,對關公崇祀益隆。在未入關以前,《三國演義》一書已由達海譯成滿文,(《清史列傳》卷四﹕「達海……奉(太祖)命譯明會典及三略(在天聰以前)……六年三月,詳定國書字體,六月卒。時方譯通鑑、六韜、孟子、三國志、大乘經,未竣而卒。」)其時小說和兵書都是滿人翻譯的對象,《三國演義》的英雄事略,亦是滿人學習作戰的參考憑藉。順治入關以後,對關公更加重視:
順治二年乙酉五月甲午 遣官祭關帝君。(《實錄》卷一六)
三年復祭。(《實錄》卷二六)
九年,於解州關聖廟敕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山西通志》卷一六七祠廟)。
清人似乎利用關聖忠義勇敢犧牲的精神來鼓勵軍隊加強「巴圖魯」的戰鬥力量。歷代對關帝都加上封號,康熙五十七年十月書「義炳乾坤」匾,懸於解州廟殿內。乾隆三十三年加封靈佑;嘉慶十八年加封仁勇;道光八年加封威顯;咸豐二年加封護國。可見有清一代對關聖的隆典。
滿洲人家供奉神板(在正室西牆高處),所供之神是關聖、馬神、觀音大士三神,但空其位。(見《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坤寧宮中每日朝夕分祭之神,朝祭神有三﹕(一) 釋迦牟尼、(二)觀世音菩薩、(三)關聖帝君(孟森《明清史論叢》頁五一四),其《鄴河(業赫)伊拉里氏跳神典禮》跳大神所祭者即為關帝(見《啟功叢稿》頁一七七)。滿人把關公與佛祖、觀音並列。北京雍和宮(喇嘛廟)其中亦有關帝殿。由於自萬曆以來關公已被公認為伏魔聖君,故特別被重視,道教佛教都和關公拉上關係,道教經典裏,居然有《關聖帝君本傳年譜》收入《道藏輯要》之中。
《三國演義》的英雄事略是滿人學習作戰的參考憑藉。(資料圖片)
時代愈後,捏造的傳說越多,越來越複雜,關漢卿決沒有想到他所突出的關羽,足迹竟能遍及海內外,連新疆、蒙古亦有關帝聖迹出現。西方學人近時引出關公熱來,有人籌措一筆基金欲專為關公廟宇作調查工作,華人足迹所及之地,幾乎無不有關帝廟。我看過李福清寫的《關公傳說與關帝崇拜》一文所述,其傳播之廣,令人吃驚,關學在四裔,逐漸為人所注意,已有點像「紅學」了,真是一門無中生有的學問。
新加坡五虎祠的「義士」觀念,自然亦是受到關公的影響,所以,我在此再作一點補充。
(本文轉載自《明報月刊》1993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