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與「一帶一路」——開幕禮嘉賓致辭
絲綢之路與「一帶一路」——開幕禮嘉賓致辭
李顯華 記錄、整理
王英偉:研討會可促進中港及海外文化交流
無論古今,絲綢之路在推動經濟和貿易上,影響至深,在文化交流上也有極重要的意義。早期的造紙、印刷術的輸出,到畫像、工藝品、文學作品等等的互相交流,令位於絲路之上的所有國家可以相互了解和交流。香港的讀者向來對本土、國內,以至西方的文學比較熟悉,對絲路沿線的國家,認知比較少,這次的研討會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絲路各國和城市,以至我國少數民族的文學作品。
藝發局一直積極推動本地藝術界的多元發展,這次研討會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讓各個國家的華文學者互相啟發,促進香港與內地及海外文化藝術的交流。
(致辭者為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
余濟美:加強作家交流,推廣文學活動
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很榮幸再次與香港《明報月刊》,連同澳門基金會合辦「第六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過去五屆的研討會,全賴各位參與者的支持與各合作單位的努力,才能夠成功舉行。聯合書院是香港中文大學成員書院之一,一直致力推動文化交流,是次研討會邀請了多位世界各地的知名作家、教授、學者和文化界人士,以「絲路之旅」作主題,探討和分享關於旅遊文學的心得,相信能夠提升廣大市民對文學的興趣。
大會今次能邀請余秋雨先生及李昂女士出席研討會,並擔任主禮嘉賓,本人深感榮幸。余秋雨先生是著名文化學者,有許多家傳戶曉的作品,於兩岸三地的影響都很大。他的作品把旅遊結合了文化探索,讓旅遊昇華到精神層面,化成文學,令讀者悠然神往。李昂女士是台灣著名小說家,善於運用尖銳敏感的筆觸,探討社會問題,多年來創作了許多出色的作品。我相信兩位的分享,一定令在場的各位來賓收穫良多。
另外,是次更邀得知名學者包括劉再復教授、張信剛教授、李焯芬館長、朴宰雨院長、吳漠汀教授、蔣述卓教授進行主題演講,令研討會生色不少。希望藉着這次研討會可以加強世界華文旅遊文學作家的交流,推廣文學活動。
(致辭者為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院長。)
楊孫西:旅遊文學必將獲得新的生長空間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構想,不只是歷史上絲綢之路的再現,而是一種文化與經濟相融合的戰略創新,這種創新既新在定位,又新在動力。
它的動力不只是來自外部,而主要源於中國內部,源自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這種創新正是基於國家的強大、民族的結合、人民的自信。「一帶一路」提出不到五年,世界反應熱烈,項目進行順利。新的構想、新的絲綢之路不斷地開闢和延伸,從空際、陸上、水下、海上一直到冰上,相信全時空的絲綢之路在不遠的將來,會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中得以實現。「一帶一路」的提出,為中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增長利益、創造美好生活、實現新的藍圖。我們身處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強大的精神力量。我相信,我們的旅遊文學,必將獲得新的生長空間,獲得新的生命力量,大家的文學創作與評論也將會出現新的面貌並作出新的貢獻。
(致辭者為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永久榮譽會長、香江國際集團董事長。)
潘耀明:從陸絲、海絲到空絲、軌絲
本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主題是「『一帶一路』之絲路之旅」,這是一個越來越引起全球關注的話題。中國最早開闢了打通亞、非、歐的陸上絲綢之路,遠在張騫之前,蘊含智慧而美麗的絲織品就到達了遙遠的地中海與北海沿岸。我們作為神州的兒女們,從來都是懷着「世界大同」、「天下為公」的夢想,從文化先行、到文化偕行、再到文化同行,最後是文化共贏。這個過程中,在世界歷史上,中國很多時候就是發動者與先行者!所以中國有一句成語:「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從一個農耕國家、到農商國家、到工商國家,再到工業和資訊國家,絲綢之路永遠在其中穿行!
毫不誇張地說,與會的我們都是絲綢之路的傳人。從陸絲、海絲到空絲,現在又有了軌絲—軌道之絲路:一條已開通六年多了—二○一一年三月十九日—從重慶到德國的杜伊斯堡,這是陸地上的火車之旅,以貨運為主;另一條,科學家們正在籌劃,被稱之為「海底真空隧道」—我們可簡稱為「海底軌絲」。
今年四月份,一群中國科學家到達浙江舟山進行了考察,在他們的方案裏,將來從福建到達台北只需十三分鐘,理論時速二千公里,比一般的客機快一倍!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從中國、俄羅斯經加拿大一口氣開到美國,把水上曲折而輾轉的崎嶇海絲,走成水下的康莊大道。
各位與會嘉賓理當是這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員!因為,我們聯會就是一個旅遊的學會,一個行走的學會。一個喜愛旅行、研究旅行並且賦予旅行以政治、經濟、學術、文化乃至文明的含義!從二○○五年籌劃成立到現在,整整十二個年頭,我們的聯會也快走成一條絲路了—一條學術與創作的絲路,一條合作與友誼的絲路,一條回憶與希望的絲路!在這條路上也曾灑下了我們的汗水、心血與智慧,也證明着我們對民族與國家文化復興的期待。我們為這個正確的選擇而欣慰,並充滿繼續前行的勇氣與力量!
參加本次研討會的學者、專家有一百二十多人,提交的論文近七十篇。讓我們從學術和創作的絲路開始,再踏向澳門—深圳之旅吧!謝謝香港中文大學和余濟美院長為我們一次又一次提供美好的起點;謝謝澳門基金會和吳志良主席,為我們一次又一次填補精神和物質的糧草!謝謝有大家一路同行!
(致辭者為《明報月刊》總編輯、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會長、「第六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總召集人。)
(記錄、整理者為本刊特約記者。)
(圖片由香港中文大學提供。本文轉載自《明報月刊》文化附冊《明月》2018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