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幕總結】古今「絲路」上的文學情思
【閉幕總結】古今「絲路」上的文學情思
喻大翔
「第六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主題為「絲路之旅」,從開幕式、主題發言到分組討論,代表們都腦洞大開,用思考之路聆聽、閱讀和想像絲綢之路。絲路是長長的,思考是多多的,收穫是滿滿的!用明代鎮守嘉裕關的大將郭登的詩形容,就是「萬盤山繞一絲路,百丈峰開千葉花」。
與會者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的歷史背景、全球現狀、國家戰略與未來走向多有論及,不多贅。只從方式、方位、方向三個方面加以概括:就方式說,有陸絲、海絲、空絲、軌絲和冰絲,這是潘耀明會長在開幕詞上指出的,儘管「空中絲路」很少人論及,而「冰洋絲路」才剛剛熱身;就方位說,有西絲(最古的陸路)、北絲(草原)、南絲(南向海道)和東絲(東海向日朝);就方向說,從中亞、中非、中歐、中美(空絲所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全世界都走在一條路上!且這條路又貫通到中國當代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今次的研討會,就是從旅遊文學的角度討論絲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這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個創舉,是絲路文化研究史上前無古人的一次會議。
就大會收存和會場宣讀論文與作品的情況,我們主要從題材(兼及方法)的角度分為四大類型,即歷史敍事、絲路行旅、文史評論與絲路資源,當然,也有不少幾個角度相結合的論文與作品。
一、歷史敍事
歷史敍事,史學的角度,主要指史實敍述與歷史解釋,共有五位作者提交了五篇論文。張惠的《〈紅樓夢〉與一帶一路的「茶」》,從文化語言學、歷史語言學和比較文化的角度切入,從茶在不同國家的讀音倒推茶葉與茶文化的傳播路線—凡是從陸路去的,如俄羅斯、阿拉伯、波斯、羅馬尼亞、土耳其,都讀成清擦音或塞擦音聲母,這是因為它來源於中國北方話的tsh-;凡是從海路去的,如英國、法國、德國、荷蘭,都讀做清塞音聲母t-,這是因為它來源於中國福建沿海地區茶園的閩南話t-。讀音的不同,可以追溯中國茶傳入的時間和途徑不同,給人深刻的印象。其他如白舒榮、顧月華、沈揆昊等的論文,分別從和親公主、東南亞華僑、朝鮮人李邦翼誤漂中國東南沿海的史實,發表了自己的一孔之見。
二、絲路行旅
絲路行旅,創作的角度—既指古人的創作,也指文章作者的創作,共有十一位作者提交了十一篇作品。黃維樑的《清江壯瀑雄關紅木城—記廣西「西南絲路」之旅》,我以為是最有特色的一篇。文本是一篇遊記,但作者在文後附了一則詳細的「簡析」,介紹了所遊景觀、所用手法、所煉之字及所創之意,為讀者欣賞他的美文提供了極大方便,是六屆會議僅見的一篇,值得提倡。這是一篇典型的學者遊記,有三點佐證:一是作者為文章做了七條注釋,指出明引暗嵌的原作、出處及相關背景;二是戲仿駢文的「四六句」,並當下「四六」起來;三是「旅程給予我們一個戲劇性的大對比:小河對大水、秀美對陽剛、十七八女郎對關西大漢」,平仄對偶都妥當,仿李白《望廬山瀑布》的七言絕句也粘對合律。全文的引用與提點,簡直就是一篇中國古典文化與文學的教科書。餘者陳浩泉、戴小華、方思入(禾素)、高關中、葛一敏、李昂、尤今、閻陽生、張香華、左貞觀等各有紀行與觀感,前三者文章兼有詩性與禪思,值得細品。
研討會閉幕式十一月三十日在澳門大學舉行,(左起)張香華、尤今、盧新華、李樂詩、沈揆昊、左貞觀、羅多弼在澳門大學繼續就「絲路之旅」發言。(澳門大學提供)
三、文史評論
文史評論,文學與歷史批評的角度,少數論文涉及到文藝理論與審美。此一類型是本次會議的主力部隊,計有三十二位作者提交了三十篇論文,當然都與古今絲路的文史作品相關涉。其中最有理論創新的一篇,當推日本三重大學荒井茂夫教授的《海上絲路之旅—假想的文學空間和新的觀點》。
文章認為東南亞諸國原本與中國維持一種朝貢貿易而存在,但十六世紀初年左右,西歐帝國殖民主義打破了這個秩序,並逐漸削弱了該地區各國「主權國家」意識,誰都可以來一顯身手,形成了廣泛意義上的「自由地理空間」。作者進而認為也存在一個「假想的文學空間」。在這個空間裏,「同時存在着許多外來者的話語書寫的文學」,包括華文文學、荷文文學、法文文學、英文文學等。比如喬治.歐威爾、威廉.毛姆、約瑟夫.康拉德、甚至還有在越南出生的法文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等,他們同時超越地理上的國境,在同一個假想空間「行走」,由外來者文學和原住民族文學兩者共同「形成一個一起發展的場所。這個觀點也許能夠超越殖民地文學或者後殖民地文學等既成的概念,而提供比較文學的新的研究方式。」
隨後,論文將兩個流浪作家艾蕪和喬治.歐威爾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較:前者一九三六年的小說《芭蕉谷》,那個悲劇女人打死煙鬼丈夫而向緬甸官吏行賄時,被騎馬而來的英國警官發現了;荒井奇異地認為,那個警官為什麼不就是當年也在東南亞當警察的作家喬治.歐威爾呢?「他們在同一個時期,在『假想的文學空間』的一個角落,偶然共有時空,他們雖然沒有碰過面,但他們的精神思想在作品裏面碰面並衝突了。」這種通過不同語言作品的故事、情節、態度在共有時空間中的「魔幻式」相遇和比較,為絲路文學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
但我有一點商榷的意見:「假想的文學空間」——「假想的」這個詞不知道是從什麼角度來命名的,是歷史呢?那些作家呢?原住民族(包括原住民族作家)呢?文學界呢?還是論文作者本人呢?指涉不明,也帶給了這個概念的不確定性,不如用「共有的文學空間」(作者本人多次在文章中提到了這個詞,如「偶然共有同一時代」)更好,因為它部分是歷史性地存在的,不是虛構的;內涵上它也能超越各種國別的、政治的、語種的命名。
還有荒井的立場:他在提到當年有「日本作家朋友想把郁達夫救出來」時,描述為「二戰初期日軍佔領新加坡」,這是值得讚賞的歷史主義的正確態度,是一個有政治良心的知識分子。
此類中,郭偉廷、文英玲與謝國有研究元代李志常的《長春真人西遊記》,對丘處機的西北絲路旅遊詩表現出不約而同的興趣,是值得關注的現象。另有何志輝、吳敏與袁紹珊對明清之際澳門旅遊文學提出探討,也是這次會議對南路海絲的一個集中關注。
總結者喻大翔。(澳門大學提供)
其餘諸文,甘以雯談生命與旅遊文學的關係、華純論日俳與漢俳、蔣述卓論海絲審美、李瑞騰談余光中詩歌與施叔青小說中的泉州、林家驪研究敦煌曲子詞、林綺雯論張承志散文的地方感、劉阿平談陳遠的散文、陸士清論老木的小說、羅多弼介紹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的創作、潘銘基研究《漢書》中珍禽異獸的來歷、朴宰雨關注從東晉到唐朝去西域求法僧侶的遊記、錢虹述評歐華文學選集、湯哲聲研讀張恨水及金庸小說中的絲路梵音、王樂論張承志從文化疏離到文化回望、王威論絲路上「西北風」風格的形成、謝雪梅論庾信北地作品的意象、楊劍龍與任芳萍論戴小華的遊記、余婉兒談王安憶的小說、喻大翔與董露玲論彥火前期散文的「海絲」之旅、鄒陳惠儀從曾鞏的詩文說到北宋的絲路文學等,不少有細讀深論,別備一家之言。
四、絲路資源
絲路資源,重在文獻文物等角度的挖掘與探討。共有十七位作者提交了十七篇文章,有報告也有研究。印象最深的是新加坡代表鍾華的論文《星洲華人與海上金融絲路》,認為「新加坡從荒蕪到繁華,經歷了幾代人的努力,來自中國的幾代華人移民,為之付出了汗水和淚水,其中認同感,與家國情懷的糾結,一直伴隨?一代代在異國落地生根的華人移民,也陪伴着新加坡的成長」。論文從「僑批」——海上家書和匯款(銀信合一的形式)這個特殊角度切入,再配合一組有價值的歷史圖片,勾畫和構設了一條獨特的海上金融絲路,意欲閃耀「千千萬萬普通移民奮鬥和悲情的光芒」,不但選題異於他人,也是六屆論文以來所僅見。
此類還有徐榮昌論「唐草」的西來,認為「以中國為樞紐經由絲路來回傳播的中國工藝美術,是中國文化裏失落而鮮為人知的一頁光榮史詩」;劉利祥以文學和法律相結合的角度,談如何講好「一帶一路」上的中國故事;周櫻「循着海上絲綢之路大陸沿岸七省五十多家博物館所共同構建的文物中的海絲之路」,走過和見證一條殊為難得的海絲之旅;陳志明介紹由潘耀明倡議並統籌,邀請著名學者饒宗頤出任學術顧問、全國人大前副委員長許嘉璐出任主編的《一帶一路文獻叢刊》,五百部的出版計劃着實有振聾發聵的絲路文化效應。
此外,戴冠青、方舒眉、黃志強、李樂詩、梁佩雲、劉敦仁、王敏、吳漠汀、楊際嵐、尹浩鏐等文也有新材料或新觀點。
(總結者為上海同濟大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轉載自《明報月刊》文化附冊《明月》2018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