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青山無古今
兩年一屆的「第六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剛過去。腦海中仍然浮現一張張嚴肅、溫厚、開心、興奮……的臉龐,久久不能拂去。
由民間主辦的文學研討會,堅持了十二年,本屆與會學者專家有一百二十多人,來自廣泛地區,除兩岸四地的學者外,更有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瑞典、俄羅斯等地,共有五間大學的校長或副校長參加會議並提供論文。
我在致辭曾指出:「十二年可以說很短,也可以說不短,對於一個非牟利的文化團體,十二年的耕耘,期間也歷經苦辛和走過崎嶇的路途。在這裏,我非常感激與我並肩而行的文友們,是您給予巨大的支持和對共同文化理念不捨不棄的堅持和守護,我們才能一路走下來,越走越開闊,我們的隊伍越來越壯觀。」
這六屆研討會,包括余光中、柏楊、余秋雨等大家都分別應邀出席,並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令人鼓舞!
正如鋼琴家劉詩昆先生在二○一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晚宴上所指出,在商業社會的香港,從事文化事業,如果沒有一顆執着、堅定不移的信心和毅力,相信是站不住腳,也不會有今天的成果的(大意)。
劉再復在開幕禮大會發言中,意味深長地說:「……中世紀的偉大哲學家與宗教家奥古斯丁說『上帝之城』包括『世俗之城』與『精神之城』。香港作為世俗之城,已發展到極致了,但作為『精神之城』,還是比較弱小,甚至可以說比較荒疏。而每兩年舉行一次的『旅遊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至少可以給香港注入一些思想的活水和文學的色澤,也就是可以強化一下『精神之城』,所以我們要支持。」
「精神之城」是超越地域、政治、商品的。
在深圳集悅城活動的致辭中,我曾援引宋代戴復方《懷雪蓬姚希聲使君》的兩句詩:
摩挲老眼從頭看,
只有青山無古今。
這兩句詩意喻:我揉拭着這雙老眼,把世事從頭看一看,真是宦海沉浮難測、世事變幻無定,只有那大自然中的蒼翠青山,無分古今,永不改變。
因為大自然的蒼翠青山是超越於世俗的,它是屬於精神層面的。
(本文轉載自《明報月刊》文化附冊《明月》2018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