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之旅〕揚州炒飯
蕭娘桃葉兩生愁。剩飯蝦仁未盡優。
除卻盜名名可貴,更何消息到揚州。
揚州留給中國文化的是「二分明月」,留給香港的是「一盤炒飯」。
「揚州炒飯」.(亞正繪,轉載自《梅花帳》)
揚州炒飯到底還是一盤炒飯,「揚州」二字畢竟只是虛銜。徐凝寫〈憶揚州〉有「蕭娘臉下難勝淚,桃葉眉尖易得愁」之句,蕭娘和桃葉彷彿芳名,後人提及揚州就生起憐惜之情。看來炒飯流行,功在揚州;揚州嬌貴,功在徐凝。揚州借徐凝筆墨私佔天下二分明月,再加上杜牧筆下的二十四橋又玉人又明月;揚州名堂越來越響,連炒飯也來沾一沾光。
說「揚州炒飯」盜名或沽名,不無道理,但「炒飯」二字畢竟沒有欺世。二○○九年《新民晚報》有〈揚州炒飯廣州炒〉一文,提到「揚州並不以揚州炒飯而聞名,真正主其事者卻在廣州」的事實。該報道說:「但制訂標準、提出『申遺』的竟是揚州人。我想,倘若這世上真有『買了鞭炮給人家放』的『傻瓜』的話,廣東人可謂拔了頭籌。」該作者大概不明白,在廣東類似揚州炒飯的「資本」多的是,並不稀罕。比如說福建炒飯、上海粗炒、瑞士雞翼、非洲雞。倘有一天瑞士當局主動為我們的「瑞士雞翼」制訂標準、提出申遺,也是好事——當你知道「瑞士雞翼」本來就是取「sweet」的諧音而命名,是誰買鞭炮又是誰放鞭炮不是一清二楚嗎?
「揚州炒飯」。(資料圖片)
說某人容貌難看是「醜八怪」、「八怪」一詞早見於《金瓶梅》「八怪七喇」,意指離奇古怪。當然「八怪」也有人聯想到「揚州八怪」去;到底要不要因此而搞個註冊或申個世遺以示隆重其事?查二○○三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實在包括「口頭傳說和表達」,以「醜」事「怪」事申遺,成功率一定不低。
(本文轉載自朱少璋《梅花帳》,香港:匯智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