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江一鯽〕前路茫茫
在甲板上孤獨地遠眺,只聽到風聲、浪聲,突然聽到父親之聲,他對六個子女說:「你們可以讀任何大學,如果不夠錢,我會借錢。」這是何等鼓勵,何等挑戰!他在茶餘飯後常說他離開新會之原因,全是因家窮。兩個兒子,有村人說大仔可以去香港學師,不至兩個仔都餓死!他來港時只有十四歲,鄉下書館小學四年級也未讀完,貧農的家,源自河南穎川,何時何朝走難來廣東,不大詳盡……海鷗逐浪嘶叫聲把我從沉思中喚醒。
回到艙房,有三個意大利神父同房,他們可能是在中國最後一批被逐,因此乘這艘意大利船回國,看他們的袍服,知道是我讀過的華仁書院的天主教S.J.(Society of Jesuits)同派系。我們住的是最廉價低艙,沒有窗門,只有沉悶不斷的隆隆機房聲。
前路茫茫。(馬星原繪)
我坐在床上,從內袋掏出她的照片來看,淚水自然地淌出來,「她是誰?」不為意最年輕的神父走過來,用純正的普通話問我。「是我的女朋友。」他關心地握一握我的手背,並親切地向我點一點頭。真神奇,這一握手、一點頭,把我的悲情慢慢地化淡了。
我躺在床上,拿出大哥送給我的長劍形金領呔夾,上面刻有「聞雞起舞」。撫摩二姐夫送我的墨水筆,上面刻有「毋忘祖國」。掏出了紀念冊,第一頁爸勉:「持其志毋暴其氣 敏於事而慎於言」。我尊敬的導師,長年穿長衫的李希斌老師寫:「高以下基 洪由纖起」(注);還俗和尚寶來(黃叔道)書:「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勞作老師陳定威書:「學問貴細密 自修貴勇猛」;還有「智學與時間平行 始不辱為中國人」;「擷外邦精華 摒西洋惡習」等等。
越讀越興奮,但越讀越覺得責任大、壓力大。念我自幼讀書不求甚解,逢二進一(讀兩年升一年),今年二十三歲,才能入大學,毋忘祖國,聞雞起舞的任重,越讀越覺得自己無能,到了英國怎樣求學?越想越擔心,這不是離家外闖、前路茫茫嗎?!
注:句自張華〈勵志詩〉。張華是魏漁陽郡太守,官升至右光祿大夫。卒之日,家無餘貨,惟文史充棟。
(本文轉載自《明報月刊》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