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坎兒井的戈壁明珠
你怎麼能想像得到,飛鳥罕至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沙裏能「煮熟」雞蛋,「火洲」的石頭上能烙餅子:《西游記》裏描述「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進得山,就是銅腦蓋,鐵身軀,也是化成汁哩!」的火焰山,居然會在所有生物生機幻滅、逐漸枯絕之際,又有溶化的天山雪水,自山嶺奔瀉到戈壁灘上,再度綴出了生命的綠洲。
每年春夏之間,自天山流下的雪水,在極度乾燥的空氣和炙熱的陽光下,一部分蒸發,一部分被地層吸收,成為潛流,山前的戈壁灘就形成一座座地下水庫。吐魯番人就在這些含地下水分較充沛的地面下開掘深井,井與井之間以溝渠相連,有些長不足一公里,有些則長達二、三十公里。而形成被譽為世界奇觀的地下長河──坎兒井。
吐魯番坎兒井。(資料圖片)
吐魯番的坎兒井,給酷熱乾旱的「火洲」帶來了生命之水,帶來了瑰麗多姿的景色和瓜果之鄉的美譽。
走進吐魯番,像走進了葡萄世界。那鋪天蓋地的葡萄枝蔓,有的在田野裏起起伏伏,長成綠波,長成一地碧珠;有的在藤架下攀攀爬爬,塑出綠廊,塑出一街清涼;還有的在庭院裏搖搖曳曳,流着清香,流着一院甜密。
走進葡萄世界,更是走進了吐魯番人的生活。葡萄生産過程的重要環節;開墩、剪枝、採摘、晾製,都成了吐魯番的生活中的大事和節日。特別是到了葡萄收穫的季節,吐魯番人除了遊葡萄溝、逛葡萄宴、喝葡萄酒,跳葡萄舞、唱葡萄情歌,隆重的,還是個全羊盛宴才能盡興。
吐魯番葡萄溝。漫步葡萄架下,串串葡萄晶瑩光澤,有如進入珠寶宮。(資料圖片)
漫步葡萄架下,串串葡萄晶瑩光澤,有如進入珠寶宮。那透明的紅葡萄,色似琥珀;那長圓形的馬奶子,狀如垂珠;那紫溜溜的玫瑰香,形若瑪瑙;那小粒的無核白,宛如翠玉……一嘟嘟,一串串,一簇簇,真是各具風韵,各顯光華。怪不得詩人會激動的大呼:「秋到葡萄溝,珍珠遍地流。」
葡萄溝是吐魯番盆地最負盛名的山溝。它攔腰穿過火焰山,約有八公里長。因這條溝裏流淌出來的葡萄品種繁多、色香味全而得其名。最是那葡萄中的珍品──無核白,皮薄肉嫩,汁多味甜,更是別處難以匹敵的。
小青玉珠似的無核白葡萄。(資料圖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唐代詩人王維膾炙人口的佳句道出了無核白釀出的神奇魅力。
吐魯番葡萄乾。(資料圖片)
小青玉珠似的無核白,甜透了這塊土地上的每個人。為了能使更多的人分享她的甘甜,葡萄溝的山坡上建有一座座用土坯壘成的鏤空蔭房––把鮮葡萄晾成葡萄乾的房子。蔭房的牆上留有許多十字形的風孔,可以借着吐魯番特有的乾熱風,將掛滿房內每個枝叉上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吹乾。於是,這火洲九月甜密的濃縮,隨着現代的交通工具翻山越嶺飄洋過海,又甜透了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