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巴拿馬運河——邂逅巴拿馬之一
從加州舊金山出發,2016年平安夜的深夜時分抵達巴拿馬城(Panama city)機場,就感受到中美洲熱帶海洋風情的氣息撲面而來,由此開啓了一趟難忘的全家聖誕假期巴拿馬邂逅之旅。夜幕下的巴拿馬市區,高樓與平房交錯,傳統與現代化交融,燈光稀疏,寧靜幽雅。在預訂的一家市中心西班牙式小旅館安頓下來,就期待著次日親近巴拿馬的旅程。
1903年從原西班牙殖民地獨立成立的巴拿馬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Panama;西班牙語:La República de Panamá),是中美洲最南部的國家,西接哥斯達黎加,北臨加勒比海,國土呈S形連接北美洲和南美洲,總面積為75517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00萬,首都巴拿馬城。發達的金融、轉口貿易和旅游業支撑起巴拿馬經濟,是美洲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巴拿馬中央溝通大西洋與太平洋的巴拿馬運河,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綫,堪稱巴拿馬的生命綫,有「世界橋梁」之稱,戰略地位和經濟效益顯著。1999年12月31日美國將巴拿馬運河所有土地、建築、基礎設施和管理權都交還給巴拿馬。
巴拿馬城和全國值得游覽的景點不少,但巴拿馬運河無疑是第一亮點,也是我們此次游程的首選。聖誕節上午利用手機Uber軟件打車,從市區沿海濱大道向目的地馳去,椰林蕉風下的海灣碧波藍空水天一色,城市所在的半島延伸到海灣深處一帶高樓群矗立,甚是壯觀,賞心悅目。司機告訴我,那海灣盡頭的高樓群中一座半扇形的大樓,是新當選美國總統川普早些年在當地蓋的樓盤「川普大厦」。看來,這位新當選美國總統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都是一個「熱點」。汽車沿著整潔寬敞美觀的大道往城東方向前行,防波堤般的大道內側是老城區,將是我們未來幾日要造訪的景區。沿著大道繼續前行大約不到十分鐘,汽車拐入一條林間小道,看到了歡迎訪問巴拿馬運河的廣告牌,就知道接近巴拿馬運河區域了。
巴拿馬運河區。(資料圖片)
有「世界第七奇迹」之譽的巴拿馬運河(英語:Panama Canal;西班牙語:Canal de Panama),也被譽為「世界的橋梁,地球的心臟」,自1914年正式通航以來到2014年百周年之際,已經有超過一百萬艘大型船隻從這兒通過,承擔了全球5%的航運量。而歷時九年耗資52億多美元運河擴建工程也於2016年6月竣工,改變了100年前建造的運河水道相對狹小、無法通過現代超大型郵輪和巨型貨櫃船的歷史;如今全球96%的船隻可以在巴拿馬運河的新工程渠道暢通無阻,預計每年貨物吞吐量將從此前的3億噸翻倍為6億噸。
參觀巴拿馬運河,其實就是參觀運河博物館,幷在那兒觀賞巨輪通過運河船閘的壯觀情景。到達運河博物館的時候,下起了陣雨,沖刷了暑氣,頓覺凉爽。排隊購買參觀券(外國游客15美元/人)後,走進這棟四層樓的樓館,進門是一棵裝點了各種裝飾物的大聖誕樹,節慶氣氛濃郁。先循例到後面室外右側的小電影院觀看關於巴拿馬運河構建歷史的紀錄片,約15分鐘,游客們籍此對運河有個大致的輪廓了解。博物館後面就是通閘渠道,渠道對面是一棟白色的百年小樓,與我們在紀錄片裏見到的一樣,那是掌控運河閘門的機房(Miraflores Locks/Panama Canal),外牆上清晰可見「1913」的字樣,顯示這座機房已經守護、管理運河通閘上百年了。
白色百年小樓──運河閘門機房。
(Miraflores Locks/Panama Canal)
巴拿馬運河連接貫通大西洋與太平洋,由於大西洋海面高於太平洋海面,開挖運河若沒有閘門,兩大洋的海面落差將導致運河水快速流動,極容易導致在運河中航行的船隻晃蕩顛簸發生事故,因此當年設計巴拿馬運河工程時,利用巴拿馬長達半年雨季的雨水以及加通湖(加通湖,西班牙語作Lago Gatun;作為巴拿馬運河系之一部分的長形人工湖,面積430平方公里,系在湖北端攔截查格雷斯Chagres河及其較小支流而成。巴拿馬運河工程的水壩和泄洪道控制湖水水位保持在25-26.5立方公尺之間的充足水量,確保運河通暢和在旱季向運河水閘供水)水調節升降,采取了用船閘建造梯級運河的方案。施工的焦點就是要克服水位落差,建造水閘室,船進了閘室後關門、放水,像層層階梯一樣讓船先上升,通過加通湖後再下階梯回到海平面。
巴拿馬運河區(通往大西洋一側)。
我們獲管理方通報當天要在下午4時左右才會放閘通行巨輪,還有三小時的參觀時間,於是先在室外幷且在博物館的各層分別觀賞運河通閘區域的景觀。那通船渠道看似窄窄的,整個區域也不算大,兩旁的綠地圍住了狹窄的通渠,看上去沒有想像中那般壯觀,好像普通的水利工程般習以為常;但隨後在博物館內不同展廳瀏覽各種史料介紹和實物、模型、圖片,則愈發理解到百年前的這項智慧工程之偉大之艱辛。
巴拿馬運河橫穿巴拿馬地峽,總長82公里,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兩條航運水道之一(另一條是蘇伊士運河),極大地縮短了美洲東西海岸間的航程,比繞道南美洲底端的合恩角縮短了1萬4800公里(約8000海里)。因此,儘管通過運河的船隻按噸位、吃水量要繳納數十萬美元不等的「買路錢」,但節省了那麼多航程還是值了。一條大集裝箱貨船從太平洋通往大西洋,如果繞道南美洲的合恩角需時兩星期,耗費成本200萬美元,而經巴拿馬運河通行,僅需8到10小時,成本僅為30萬美元。運河也大大縮短了亞洲與歐洲之間的航程。我們通過紀錄片和參觀運河博物館陳列的各種資料、圖片乃至實物得知,這條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之橋」,目前每年約有1萬5000艘大型船隻通過,相當於全球5%的海上貿易運輸量,美國與亞洲之間貿易的23%貨運量都需要通過巴拿馬運河。
運河博物館中一個展廳裏的圖板資料直觀而形象地介紹道:「很有可能,你家裏的一些物品,如你用的電器、你穿的衣服、駕駛的汽車,甚至你吃的東西或喝的飲料,都是經過巴拿馬運河到你手上的。你在紐約品嘗的智利葡萄酒或在西班牙吃的厄瓜多爾香蕉,一定是通過巴拿馬運河運去的。」巴拿馬運河這一人類創造的奇迹般工程,百年來造福人類的經濟實惠和方便真是難以數算。
博物館的史料還記載,整個巴拿馬運河工程的修建前後共彙聚了55個國家4萬余名勞工,其中也有中國人的貢獻。1854年,首批705名華工搭乘「海巫」號船抵達巴拿馬,他們大都投入到巴拿馬運河的前期配套工程——巴拿馬地峽鐵路的建設,是最早抵達巴拿馬的一批「契約華工」。後來幾十年間共有上萬名華工和工程師加入到巴拿馬運河工程建設中。
開鑿運河的工人。
熱帶雨林氣候下的巴拿馬地峽,潮濕悶熱、叢林密布、交通閉塞、地形複雜,加之當年基礎設施匱乏落後,施工環境和條件惡劣,4萬多施工大軍相繼進駐之後,彷彿身陷一個人間地獄:參天密林中毒蟲遍布瘴氣彌散,炎熱天氣導致瘟疫蔓延,奪走了大批工人和技術人員的生命,其中不乏華工染病而亡的身影。雖然官方公布巴拿馬運河施工期間的死亡勞工人數為5609人,但實際死亡人員遠遠超過這一數字。
今天,當我們在叢林青翠、波平水碧、閘道橫貫的運河樞紐區徜徉之際,不能不對百年前參與修築巴拿馬運河的數萬名勞工心懷深深的敬意。「世界第七奇迹」從他們的手中誕生,他們付出了何等巨大的代價以至生命,使得今天地球村的數十億民衆得享各種便利。
近距離觀賞巨輪過閘的時候快到了,我先後登上博物館二樓餐廳的露臺、三樓咖啡飲料小賣部前的階梯座位觀景台和四樓室內圍欄平臺,比較各種觀察角度的位置和遠近得失及人群擁擠程度,先後選擇在三樓一側的露天樓梯和四樓一側倚欄杆瞭望,視野尚可,高低落差的角度也可以俯瞰觀察到不同的場面。向前方望去,白色水閘控制機房(Miraflores Locks/Panama Canal)後側,已經有一艘巨大的貨輪緩緩在2016年6月竣工的新閘道裏移動,彷彿給這棟白色機房小樓增添了一道壯麗的背景,和後面的山峰渾然一體。再向右看,運河區太平洋一側已見兩艘巨輪緩緩駛近,前一艘駛近閘區時清晰可見是艘滿載游客的大郵輪,各層甲板上擠滿了游客,愈來愈近時更見到那些游客都在向我們這邊揮手致意,我們這邊的游客也紛紛揮手,呼喚聲聲此起彼伏。這是一艘隸屬荷蘭的郵輪,當它駛近放滿水的閘門,船舷邊幾乎快貼近水閘渠道的邊緣,依靠兩側軌道上的鋼索牽引車平衡推進,過了白色機房左側不久的水道,宛如上了一個臺階,原先浸沒在水中的郵輪最底部也顯露出來,整個郵輪頓時顯得更加巍峨高聳。相距十余米左右間距的船上游客和我們博物館這邊觀禮的游客都不約而同地繼續歡呼、揮手,一起見證相聚在巴拿馬運河的歡樂時刻,一起見證巴拿馬運河階梯形水閘助力巨輪克服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平面的落差,開啓節省時間和縮减距離的奇妙之旅。漸漸地,我們和來自四面八方的觀禮游客目送郵輪緩緩駛出狹窄的水閘渠道,駛向愈來愈開闊的運河主道,駛向大西洋的遠方。而在太平洋一側的運河區,另外一艘等候過閘指令的巨輪,又即將開始通過運河水閘階梯形的航行了……
巨型郵輪開始進入通關閘道。
巨輪船舷幾乎貼近水閘渠道邊緣,依靠兩側軌道上的鋼索牽引車(兩側共四輛)平衡推進。
返回巴拿馬城的途中,剛才在運河水閘旁觀光情景的回眸和思緒揮之不去,腦海中回蕩起數萬勞工那些歲月裏開鑿巴拿馬運河的艱苦卓絕,終於圓了人類的一個夢想,造就了地球上偉大的奇迹,也讓一代代的地球村村民們絡繹不絕地朝聖般地走近巴拿馬運河,不單單是觀光,更是親近,是歷史、地理、文化、科技、工程諸領域的學習和體察,因為在這裏不僅僅可以了解到奇迹是怎樣在那個歲月裏誕生的,更在近距離觀摩巨輪過閘中領略運河工程的偉大奇特,感悟到先輩們的智慧與奉獻精神。
(三之一,待續。)
(除特別注明外,本文其他圖片皆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