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之旅〕從霍金七十五歲壽辰感言到劍橋成功之道
我去劍橋大學參加了霍金(Stephen Hawking)教授七十五周歲生日的盛典及專題研討會,來自全球二百多位科學家和大學行政主管出席了這個在今年七月二日開幕為期四天的會議。
為慶祝霍金教授(坐輪椅者)七十五歲生日,劍橋大學特意舉辦盛典及專題研討會,來自全球二百多位科學家和大學行政主管參與了為期四天的盛會。(作者提供)
霍金教授在他的感言中對人類的前途表示不樂觀,尤其是環境霧化問題。在談到自己的身體狀況時,他的感言令在場觀眾無不動容。他說,最初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問題是和母親一起去滑雪的時候:「我跌倒了,要站起來的時候感到無比艱難。」「起初,我變得消沉沮喪,我的情況似乎在迅速惡化。」不過,他說:「一息若存,希望不滅。」在演講結尾處,霍金教授謙恭地說:「我們對宇宙的認識在過去五十年裏發生了許多變化,我為自己能對此作出小小貢獻而感到高興。」「記住,仰望星空,不要低頭自顧腳下。保持好奇之心,無論生活看似多麼艱難,總有你能成功勝任的事情。」
由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出版的英國理論物理學家霍金著作The Big Band and Black Holes,展現了時空奇點對大爆炸和黑洞的意義 。(作者提供)
霍金教授是當今世界最有名的科學家之一,雖然身體有缺陷,但從年輕生病時至今,一直在做具有突破性的天體物理研究。我們在這篇短文裏不討論他在物理上的幾個重要突破如黑洞物理,而是談談劍橋大學的優良傳統和風氣,希望對整個亞洲的學生和年輕人有所啟發。
劍橋為何能培養出眾多傑出人才?
劍橋大學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幾百年來是全世界科學創新和發明的最重要的基地,在科學方面培養了不少最頂尖的科學家比如牛頓、達爾文、馬克士威(Maxwell)、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等等,有幾十位科學諾貝爾獎得主、十位菲爾茲獎得主。我們要問,為什麼劍橋大學能培養出這麼多傑出的科學人才?下面幾點優良的傳統值得我們研究:
首先是劍橋的住宿學院制度。導師與學生有緊密的師生關係,生活在同一個學院內,學生有機會同指定的導師進行密切的溝通和交流。
其次,學生善於提問題,劍橋有一個特點,就是鼓勵學生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公開討論,引發他們的興趣。我想這與住宿制度有關,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導師之間能夠打成一片,發現問題,隨時交流討論,很多知識可能不是課堂上傳授的,而是私下交流獲得的。
再者,劍橋非常重視基礎知識、常識教育。除了本身的專業學科之外,學生都能修讀其他的基礎課程。並鼓勵學生博覽群書,培養各種各樣的興趣,例如藝術、文學、哲學、政治等等。其實,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博雅教育。以培根為例:一五七三年,僅僅只有十二歲的法蘭西斯.培根就進入了劍橋大學聖三一學院,學習神學、邏輯、數學、天文學、希臘文和拉丁文。有着如此寬廣知識面,培根成為了哲學家、政治家、科學家、法學家、演說家、散文家!我們都知道他那句有名的格言:「知識就是力量!」
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出版的霍金教授編輯有關歐氏量子重力理論方面的書籍Euclidean Quantum Gravity。(作者提供)
第四,不僅要廣博,還要精深。所以劍橋的學生都努力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比如他們若專攻數學,他們就會深入探討數學新的方向,了解數學最前沿的動態。
最後一點,劍橋的學生不僅謙虛,而且具有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因為我們亞洲的學生大部分比較重視考試,着重教科書的內容。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劍橋大學的成功及其目前在世界排名中的頂尖地位是有道理的。我們亞洲國家的大學在很多方面可向劍橋大學看齊,可以借鑑的地方很多。希望我們亞洲的大學能夠提出一些具體的教育政策,同劍橋這類的大學多合作交流。
(文章轉載自《明報月刊》2017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