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山西解縣:關聖與鹽
我在一九八一年參加太原古文字學討論會,接着於山西各地作漫長一個月的旅行,跑了許多地方。給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在解縣瞻仰關帝廟,該廟規模宏偉,一座古廟幾乎等於一個城池,周圍古柏蒼翠,主殿名崇寧殿,高三十米,樹立蟠龍柱子共廿六根,真是「海涵地負」,氣象萬千。他出生地的常平村去運城南二十五公里,那裏又有關帝祖祠,亦有崇寧殿和娘娘殿,祀關夫人胡氏及其祖先。
山西解縣關帝廟規模(民國《解縣志》)
我在運城住過一夜,記得年輕時暗誦洪亮吉《出關與畢侍郎(沅)牋》寫他展視好友黃仲則殯於此地,句云:「朝發蒲阪,夕宿鹽池,陰雲蔽虧,時雨凌厲」,我於鹽池參觀一些碑刻時候,天氣陰霾無精打彩,寒風習習飄客衣,不免與稚存有異代蕭條的同樣惆悵與鬱結。上期《明月》忼烈兄大談關羽。我的另一外國朋友蘇聯的李福清(B. Riftin)他們專門研究關公傳說,寫了不少文章,我問他有無到過解縣?他說沒有。其實關公起家全靠顯威靈於其家鄉的鹽池,現在讓我試作一點補充。
山西解縣關帝廟(資料圖片)
運城在宋代是一個重要產鹽區,其時和安邑同屬解州管轄,著名的「解鹽」即產於此。《宋史.食貨志》說:「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引池而成者曰顆鹽,解州解縣安邑兩池,宋真宗乾興初,計歲入二十三萬緡。」一九八七年,在安徽宿縣出土一方宋苗正倫墓誌,中有一句話說:仁宗朝,三司薦公監解州安邑縣之鹽池,鹽利富饒,號為天下最(影本見安徽《文物研究》第五輯)可見解鹽出產量的豐富。
關公自漢季至隋,被人冷落了許多年。到文帝開皇十二年十二月,忽然與天台智者大師拉上關係。時智者在荊州當陽的玉泉山準備建寺,他在大樹下入定,乃有具王者威儀的美髯公和一位秀髮青年出現於面前,願意驅役鬼神,助他立廟來護持佛法,七日以後,師出定,居然巍峨煥麗的棟宇亦落成了。南宋僧人志磐在《佛祖統紀》卷六有繪聲繪影離奇怪誕的描寫,(《大正藏》四十九冊頁183)這即是《三國演義》中「玉泉山顯聖」故事的由來。
關帝像(資料圖片)
宋徽宗政和中,關公又表演一齣活劇,和蚩尤發生大戰。關漢卿筆下的關羽,由於同宗大劇作家的捧場,他的名字更加「不脛而走」。明人雜劇中有《關雲長大破蚩尤》,已收入脈望館抄校本《古今雜劇》中。劇的開頭出枱角色有范仲淹及呂夷簡,查范氏歿於紹聖時,編劇的人不管年代先後,隨便調兵遣將,是有問題的。這是徽宗政和時期的故事,當日由於解鹽敗課,朝廷沒有鹽可登,皇帝道君詢問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他是在崇寧四年被加號曰靖虛真人的。張天師答道:這緣於蚩尤神暴為崇。道君問:「誰能勝之?他說:我已委派值日關帥驅風雨剪除蚩尤去矣!」已而州報:大風偃木,鹽池恢復如初。後人因此為撰寫這一雜劇。王世貞在《弇州續稿》記其實,加以考證,謂「《黃帝經》序曰:『黃帝殺蚩尤,其血化為鹵,今之解池是也,蚩尤之主鹽池,蓋數千年。』」其時因長洲畫家尤求特為繪畫《關將軍四事圖》,故撰此文來表揚這畫作的特色。解縣又有一座「三結義廟」,萬曆二十四年建。明雜劇中別有《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第一折即說道:「……常將武藝頻習練,喜看春秋左傳書。某姓關,名羽,……乃蒲州解良人也」。關公是在萬曆四十二年被封為「三界伏魔大帝」,所謂魔即指鹽池之蚩尤。「大破蚩尤」雜劇後面有萬曆四十三年清常道人題記,正在被封為帝君之後。如果沒有鹽池一役,關公的地位就不會如是的崇高。他終於回復了鹽池的經濟價值,使國家的稅收,可以維持原狀,打這一場仗,主要的關鍵就是為着鹽的爭取,鹽的價值為他塑造出「協天護國」的美號,這樣說明關聖之所以為聖。神是人為的!同時亦是功利的。
山西運城解縣關帝廟「山海鍾靈」坊(資料圖片)
關公在宋時封王,嘉靖十年稱漢壽亭候,萬曆十八年纔加封「協天護國忠義帝」,勅解州廟名英烈。四十二年十月,乃有「關聖帝君」之號。他步步高昇,由王進而稱帝,由於明廷崇信道教故有此尊號。但他初時在玉泉山驅役鬼神建廟,卻是與佛教結緣的。總結來說,他死後一派好運,先後取得佛教、道教的雙重渲染,扶搖直上。可見一位能夠給人作為崇拜對象的神明,亦要經過無數層累造成的歷史步驟,縱使昇遷亦不是那麼簡單!
(本文轉載自《明報月刊》1993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