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多利亞的中國園與中國人
晚上郵輪從溫哥華出發,第二天早上便停靠在奧立崗州北部的阿斯多利亞。我還是首次聽到這個小城,它在哥倫比亞大河河口的南岸,是很多大遊輪停靠的港口,似乎名不經傳。原來此城始建於1811年,名字源於一位賣皮貨的商人,是美國在太平洋岸設立的第一個居留地,在1876年歸屬奧立崗州。
我們幾位文友下了船後,聽說有小型巴士去城裏,只要六美元便可以隨時來回。幾位穿著義工服的老人家,滿臉笑容,向我們介紹小城的特色,原來去小城的巴士只停三站。他們特地介紹本地的海洋博物館(Maritime Museum),和山頂上的一根巨大柱子(The Column)。
在第一站下車後,看到兩旁的一些老式房子都是矮矮的一或兩層樓,大概建於上世紀中。小店有售二手貨物品,小禮品,雜貨,小吃店等等,店面不光鮮,一點也不吸引顧客。一位穿義工服的老太太站在路邊,親切的問我們是否從遊輪下來,她指著前面說,走到第十街便有一座中國花園,值得去看。我心中懷疑,小城還沒碰到過一個中國人,怎會有中國花園呢?我們有一整天的時間,心想姑且往前走走看吧。街道的一面是海,另一面是斜坡,山坡小路兩旁似乎是住宅,排著一座座樸素的小房子,路旁的楓葉已染上秋色。
果然我們在第十街看到了一個公園,入口外寫著英文“Garden of Surging Waves”。公園裏頭豎著很多根白柱子,走近看每條柱子上刻著龍身。八條柱夾著幾根木柱排成一個四方的亭子,中間放了一張長木凳,讓人坐下歇息。四周種了一些花草,石灰地面如是新舖的。右邊有一個被高舉的銅雕大圓球,仔細看是一條蟠龍。
在公園的另一方向,有一個圓型的月門,是銅做的。頂上一排中文字“滄浪園”。圓門周邊的內側刻上中國的庭園山水,設計很特別。月門兩旁是用一根根銅柱搭成長方型的牆,上面鏤空處用銅字寫了很多句子。仔細看,全是述說本地華僑的一些故事:
“中國人協助建設城市的污水渠道,建築去Portland的鐵路,在哥倫比亞河口的堤防”。
“中國小孩上午上英語學校,下午上中文學校”。
“在鮭魚罐頭廠,工人每天工作十六小時,宰殺並洗淨鮭魚”。
“奶奶說爸爸從中國坐船來美國時不停嘔吐,他如果死了早已餵給魚吃。現在有一間海洋研究所以他為名,因為他發明了一種餵魚的飼料”。
“中國的堂口在1870年代最盛,到1930年代便消失了”。
“他曾經是二次世界大戰與韓戰士兵,後來成為出色的攝影師,專拍西海岸,
還被官方聘為拍攝奧立崗選美的特派員”。
“我的祖父帶回家鮭魚頰的肉,被中國人認作美味的食物,美國老闆不屑一顧”。
“我爸爸從中國來舊金山後,工作一年賺夠了錢後,便步行來此”。
“罐頭廠工人們穿著塑料套鞋,到晚上時兩腳都腫,要把套鞋割開”。
“他是一位了不起的鐘錶工人,什麼都能修理。用很普通的原料,便做出會鳴叫的鐘”。
我把內容讀完,實在很感動。
在銅牆下面,平排橫放了三塊長方型銅板,刻著論語、道德經、三字經內的名句,並有中英文對照。
原來這座小公園是阿市為紀念中國人的貢獻而建立的。也是為慶祝阿市建立兩百年(1811-2011)而設的紀念公園。阿市目前只有一萬人口。從1870年到1930年間,很多中國人在此謀生,最多時曾達到三千人口。他們能做的工作有限,開始是在鮭魚罐頭工廠裡工作。我們後來在海洋博物館裡看到,中國人殺鮭魚的技術又準又快,是別族無法取代的。他們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非常艱苦,工資很低,任勞任怨。後來因為機器代替人工,罐頭工廠不再雇用他們,人口逐漸減少。這座花園在2014年才開放,是阿市表揚中國人的貢獻,它充滿歷史的意義。
滄浪園(The garden of surging waves)的名字來自:蘇州滄浪亭。「滄浪亭」的名稱取自《孟子‧離婁上》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在牆上還刻了兩句中文:“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表達了我們中國後裔在美國未來的願景!
參觀海洋博物館後,我與同伴在離開時,門口的一位義工看我們是中國人,熱心的告訴我們城裏有一位很好的華裔醫生,也是她的家庭醫生。我們好奇,想要拜訪他。她告訴我們如何去,雖然她不記得詳細地址,說只要走到十八街,向右拐走幾步路,會看到一座小房子,便是羅醫生的診所。
果然我們走不到十分鐘,便看到一座小房子,門前停著兩部汽車,前門的木牌上寫著兩位醫生的名字,一位姓羅。我們推門進去,小小的候診室內,只坐著一位病人。在小窗口有一位診所助理,她很友善的問了我們後,便轉身進去找羅醫生。不久一位穿白袍,頭髮灰白,中等身材的華裔醫生出現在窗口。他聽完我們說想要請教一些問題,不但沒有拒絕,說剛好是午休,請我們稍候。不久他出來,我們隨他走出大門,站在樹蔭底下,他很大方的問我們從哪裏來,想知道什麼。
我們首先告訴他,病人誇獎他,他的聲譽很好,請教他是如何在阿市執業。
他說他家四代都在阿市生活。他的母親已九十高齡,一直住在本市,街道斜對面的一座房子,是他弟弟跟弟媳開的會計公司。他過去一直在奧立崗州的另一小鎮開診所,三年前才決定回來開業。他生於斯長於斯,根在阿市。說起阿市的紀念公園,他說其中有他父親的故事,便是發明了魚的飼料。附近還有一座用他父親命名的海產消費者的研究中心。他便帶著我們向主街的另一個方向走去,才幾步路,便指著海旁邊的一棟小樓上額,寫著他父親的名字。
他的父親在阿市稱得上是知名人士。說起家事,他的曾祖父便來了美國,祖父母都在美國出生,後來去了香港謀生,他的父親在1921年生於香港,幼年隨著父母回到阿市,在這裏長大。他父親在1939年高中畢業後,先在鮭魚罐頭工廠裡工作,靠著半工讀,於1944年從奧立崗州立大學畢業。後來他在海產研究中心工作,先是任實驗室助理,後來升任教授,一直工作了四十年,他曾經發明了一種餵魚的飼料(softpellets)而成名。他在1984年退休,直到2013年他是大學榮譽教授(EmeritusProfessor)。
羅醫生(說起他的父親,)娓娓道來,(羅教授與夫人在1950年結婚,育有四男二女)說他非常熱心公益,曾做過童子軍的首領,成立了海產教育中心。(,他對公益不停付出,投入了寶貴的知識與時間。)曾任阿市的市議員((Councilman)十三年,(更彈得一手好鋼琴。)是一位好丈夫,好父親,好教授,也是子女們的典範。(從羅醫生的謙和態度,)我看到一位海外華裔的典範,也慶幸在小城的意外收穫。在這座小城,留下了令人敬仰的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