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文學的一道風景
現代社會大多數地區經濟發達,物質豐裕,交通的發展日新月異,加上人們對生活質素要求日益提高,使旅遊成為了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遊在人們生活中比重的增加,令旅遊文化已成為了一項重要的產業。
華文旅遊文學新景觀
在文學的範籌裡,旅遊文學亦由來已久。我一向主張旅遊文學可以有比較廣義的涵蓋,而不單只是指遊記,含有行旅元素的詩、散文(包括隨筆、小品、雜文、風物誌)、小說,以至日記、書信等,均可視為旅遊文學。然而,旅遊文學在文學領域中並不特別被重視,起碼在華文文學範圍內如是。令人欣喜的是,2005年,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在香港成立,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推廣活動,他們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辦旅遊文學徵文獎,出版旅遊文學叢書,在報紙上開闢旅遊文學專版,開設旅遊文學網站。……十二年來,成績斐然,使旅遊文學出現了一道亮麗的風景,令人刮目相看。
上述這個改變,幕後的重要推手是潘耀明。潘兄是資深的傳媒工作者,也是散文作家。他先後在報社、旅遊畫報社、文藝雜誌社、出版社等傳媒出版機構任職,曾負笈美國紐約大學攻讀出版課程。目前,他是《明報月刊》總編輯兼總經理,同時,擔任香港作家聯會會長、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執行會長等職務。在寫作上,潘兄對旅遊文學情有獨鍾,至今已出版的遊記有《中國名勝記遊》、《大地馳筆》、《醉人的旅程》、《愛荷華心影》、《那一程山水》等,而散文集《楓樺集》、《楓楊與野草的歌》、《曠古的印記》、《異鄉人的星空》等,也不乏旅遊文學的內容。
正是一直對旅遊文學的鍾情,才令他萌生了創立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的念頭。然而,創辦一個全球性的文學組織非同小可,人力物力缺一不可,當然,先決條件還是創辦者要有過人的胸懷、信心與毅力。潘兄長期在傳媒出版行業出任高職,經營有道,建樹良多,人脈廣泛,而且眼光獨到,有勇有謀,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等眾多友好的支持下,上述團體不但順利誕生,而且兩年後就與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合辦了第一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可謂旗開得勝,打響了頭炮!
這以後,旅遊文學研討會兩年辦一次,至今年將是第六屆了。第一屆研討會的主題是“情思滿江山,天地入沉吟”,乃一討論空間甚大的宏觀命題;第二屆主題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透過禪思佛法的人生哲理去觀照大自然;第三屆主題為“行走的愉悅”,親切平和,抒情空間大;第四屆主題為“文化生態之旅”,回應環保意念,與時代潮流同步伐;第五屆主題為“文學山水”,乃“山水文學”的反命題,意義深刻,值得探討。五屆研討會合作的機構除了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還有澳門基金會、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澳門大學等。出席研討會的中外學者與作家來自中、港、台、澳、美加、歐洲、日、韓與東南亞各地,每屆的人數都達一百多人,而且規模愈來愈大。
五屆的研討會之後都有文集出版,此旅遊文學的盛會已在文學界與學術界產生了頗大的回響,意義深遠。與此同時,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也舉辦全球旅遊文學徵文獎,並出版獲獎作品文集;出版旅遊文學叢書;創辦世界華文旅遊文學網站“字遊”網。對華文旅遊文學的推廣,潘耀明兄與他主持的旅遊文學聯會可謂不遺餘力了。潘兄的高瞻遠矚與長期堅持的毅力實在令人敬佩。綜觀各地的華文文學界,的確還沒有其他的個人與團體像潘兄與旅遊文學聯會那樣全情投入、堅持不懈地去推廣、發展旅遊文學。潘兄與他帶領的團隊努力打造出了華文旅遊文學的新景觀一一全球唯一的一道旅遊文學的亮麗風景線!
“文學山水”VS“山水文學”
雖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但在大自然的現實景觀中,山水是不可分割的。水隨山轉,山因水成,有山就有水,有水也有山。美的風景就要有山有水,理想的居所就是依山面水,無論是真實的舒適美感,還是堪輿學觀點的“風水”依據,結論相信都一樣,不會有爭議。
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密切,“天人合一”的理念古已有之,“山水文學”自魏晉以來亦引人矚目。有說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案頭的山水,可見兩者之緊密關係。既然“山水文學”已深入人心,那麼,第五屆旅遊文學研討會“文學山水”的主題是否對前者的顛覆呢?我看不是,這個反命題並非反向思維,而是發展思維。
個人認為,“文學山水”不是顛覆“山水文學”,但也不能在兩者之間畫上等號。可以這樣看,案頭文章是“山水文學”,而“文學山水”則要求有更強的創作意識。兩者的分野在於:
“山水文學”相對來說較為客觀、被動;“文學山水”則較為主觀、主動。
“山水文學”是較浮淺的表層描述,如一般的紀遊文章;“文學山水”應是較深入的內在刻劃,如詩、精緻散文與小說。
一客一主,一淺一深,這是兩者最大的分別。
這麼說,“文學山水”應是“山水文學”的發展與超越,把它看成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亦無不可。至於它能否發展成為一個學科或體系,那是將來的事了。
在第五屆旅遊文學研討會上,同濟大學喻大翔教授的論文就是探討這個問題,值得參考。
今年研討會主題“絲路之旅”
華文旅遊文學聯會今年即將舉辦第六屆旅遊文學國際研討會,會議地點跨越香港、澳門和深圳三地。今年大會的主題是“絲路之旅”。自從中國“一帶一路”的龐大計劃推出以來,水陸絲路的旅遊又成為熱話題,今年研討會的主題可謂趕上潮流了。
中國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至今已三十年,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了旅遊業的升溫,這也正是中國可以配合輸出文化軟實力的好時機。絲綢之路在旅遊產業上的實力是無可置疑的,相信它將在“一帶一路”的新政策下作出新的貢獻。本屆旅遊文學研討會以“絲路之旅”為主題,適合不過。
感謝潘耀明兄邀請我參加了歷屆的研討會。過去,我所提交的論文包括:“從個人創作談作品中的行旅文學元素”、“人文歷史的深度旅遊一一讀方方的《到廬山看老別墅》”、“好山好水好文采一一悅讀《中大 • 山水 • 人文》”、“白雪紅楓北美情 : 加華作家旅遊詩文管窺”。今年,我的論文是“河西走廊之旅”,記述年前帶領“加華作協”訪華團的行程與創作收穫。期待着與世界各地的學者、作家再一次的相聚及向他們學習的機會。
過去的旅遊文學徵文獎與研討會,我與「加華作協」都應邀參與其事,或作為海外籌委,或作為協辦單位,負責徵文獎加國地區的收件與評審,算是盡了我們的一點棉力。旅遊文學聯會在潘兄的帶領下,相信將會日益壯大,為華文旅遊文學的發展作出更多、更卓越的貢獻!
一一2017年10月,溫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