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旅居文化”:拿督斯里廖中萊
“一帶一路·旅居文化”國際論壇
馬來西亞交通部長暨馬華總會長拿督斯里廖中萊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1.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半個月前,我到北京出席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聆聽了習近平主席的精彩演講,聽他講解如何攜手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看他描繪沿線國家共同發展的美好畫卷,真的是如浴春風,得益良多。習主席深入分析形勢,提出了發展新路,大氣磅礴,遠景亮麗,讓人精神振奮,信心倍增。我今天榮幸來到“一帶一路•旅居文化”國際論壇,感覺上是回應習主席的呼喚,再一次把注意力集焦在一帶一路這項世紀工程,並且以不同的視角,仔細觀察絲綢之路的前世今生,當然更重要的是探討未來。
2.今天的論壇,把重點放在旅居文化,我認為是非常合適的切入點,因為我們可以以點帶面,從厘清人與人、人與地多維交叉的關係,確定人格認知,進而實現文化認同。這絕對不是偏面的探索,反而是概括性極為完整的關係梳理,特別是在地群體與旅居住民產生互動、交匯之後,最終可能形成更加豐富和璀璨的結晶,甚至催生一個龐大的跨國“絲路民族”,雖然不是同文同種,卻可以存異求同,凝聚在絲路精神之上,讓共存共榮,變成有史以來涵蓋最廣闊地域的新常態。
馬來西亞交通部長暨馬華總會長拿督斯里廖中萊
3.我到來會場之前,曾經流覽今天發表報告的學者和專家名單,我肯定這將是一場豐盛的文化饗宴,我熱烈歡迎國內和海外朋友的光臨,你們的寶貴見解,必然會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心相通,提供最有價值的參考。譬如,其中一個講題是關於絲綢之路的蟳埔風情,就讓我聯想翩翩 。福建泉州的蟳埔村,是古代阿拉伯人後裔的部落,這跟麻六甲的娘惹與峇峇,是否有很多相似之處?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4.從歷史維度看,世界人口今天分佈的情況,可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類一次又一次旅居的結果所影響。據我所知,散居五湖四海的4千萬海外華人,有很多是像馬來西亞華裔那樣,早期的先輩離鄉背井,飄洋過海,目的是尋找生計。但是,隨著物換星移,落葉歸根的情懷逐漸改變,取而代之的是落地生根,遍地開花,“從此他鄉是吾鄉。”
5.根據資料顯示,“旅居”這個概念,最早是在1930年代由美國芝加哥社會學派的蕭振鵬(Paul C.P. Siu)等人所提出,那時候“旅居”(Sojuorn)主要是指“一個在另一個國家度過了很多年,卻沒有被同化的陌生人。”旅居者只是居住在另一種文化之中,並沒有強烈的意願融入旅居國的文化。如果以馬來西亞的華裔為例子,我們的先輩在國家獨立時即進入了“旅居轉型”階段;我們沒有被同化,但卻不是陌生人,因為我們對母國文化的執著和堅持,最終讓我們把中華文化溶入為國家文化的組成部分。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但是我們證明了母國文化認同與旅居國文化認同,是可以進行有機結合,這也正是我領導的馬華公會,始終主張採納多元文化的原因。這裡就是我們的國,我們的家。
6.從過境作客到旅居落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古代絲綢之路見證了說不完的悲歡離合,東西文化也因此譜寫了最美麗的邂逅:語言互通、飲食交流、物種相傳、技術轉移,貿易頻繁。我們很難想像,我們的先輩如何調整自己和改變環境,然後才對人和地累積起強大的適應力,從此相互依附,把落腳處視為美滿的歸宿。
7.歷史也告訴我們,人類的交往過程中,從相識相知到相處,是不斷的磨合和反復相互考驗。種族的矛盾,宗教的分歧,利益的衝突,政治和意識形態的障礙,交織成引人深思的國際博弈。經過漫長歲月的沉澱,文明社會的秩序艱難地訂立了下來,基本上就是講求和平、自由、平等和謀取發展的權利。可是,不論是冠冕堂皇的約法三章,抑或是不明文的潛規則,並不足以保證一方區域的長治久安,因為很多時候,權利的追逐被定格為此消彼長、此長彼消的零和遊戲,“利害關係”幾乎形成了國際社會無法逾越的溝坎。世界第二次大戰之後成形的國際新秩序,經過一甲子的考驗和蹉跎,早就到了必須另闢蹊徑的時機。感謝習主席,一帶一路的橫空出世,讓我們看到了世界新格局的曙光。
8.自從習主席4年前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獲得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回應,當然是有充分的理由和十足的吸引力,根本原因就是它因應了這個時代的迫切需求,為全世界人民勾勒出一幅可望可即的美景。借用習主席的話,就是打造和平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和文明之路。請容許我換個角度說,一帶一路世紀工程,給國際社會提供了和平之匙、繁榮之匙、開放之匙、創新之匙和文明之匙。一帶一路包含一攬子的解決方案,可說是解決諸多問題的總鑰匙,它即便不是萬能鑰匙,至少也是百合鑰匙,而習主席就是鑄造這串鑰匙的總工程師。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9.一帶一路之所以叫好又叫座,也是因為它具有普世價值,而且最大程度地包含了普世規則。它提供了一個完善的平臺,讓沿線國家可以互學互鑒,互利共贏,通過共存共榮從根本上保障和平穩定,製造共贏共用,促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精誠合作。無論從什麼角度審視,無論用什麼尺度衡量,共商共建共用的原則,應該是最公平不過的,也唯其是公平,所以大家可以樂觀展望它可以持久發展,永續經營。
10.時代的巨輪不停運轉,如果與我們的先輩或古絲綢之路相比,眼下或許可以稱為“新旅居時代。”眾所周知,現在是資訊時代,旅居的含義和份量也隨著環境改變而變化,旅居的本質,更傾向於從隨機性轉為機制化,或者從偶然變為必然。如果說,古絲綢之路的開拓和影響,後人是從歷史的結局來分析得失,當時沿線國家可能只是不自覺地扮演被動的角色。一帶一路則完全不同,它是經過精心規劃的跨洲大計,任何國家都可以主動參與。換句話說,千年之後成為美談的一帶一路,是向世界開放,屬於全世界。
11.歷史上最出名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旅居中國30餘年。他的遊記,述說了他在中國的“百萬種”見聞,對推進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作出了永垂不朽的貢獻。社會學上的旅居基本上是指跨國、跨境的移民相關的內容,但是從旅遊的角度看,旅居也是旅遊的一種表現。關於旅居是怎樣的一種系統性工程,或是一種思維和方法的討論,我相信學者專家們會有更好的論述。我個人倒是很樂意看到,研究旅居文化外延的效果,能夠在絲路上大放異彩,成為促進沿線國家旅遊業的催化劑。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12.古人說,“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帶一路以“五通”為規,以“三同”為矩,精准擘畫人類共同憧憬的美景,同時為迎接未來挑戰,奠定了清晰的行動綱領。“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這“三同”構建的大視野,毫無疑義是奔向幸福共同體的康莊大道。有了“三同”,“五通”必然可以順理成章地實現心與心的對接。
13.心與心的對接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陸上、海上、天上或網上,一帶一路為沿線國家的旅居者開拓了更大的活動空間,同時又縮短了原有時空的距離,使旅居元素發酵得更加淋漓盡致。今天,“旅居者”以各種身份和形態,譬如說,留學生、學者、駐外專才、外交官、跨國企業家、投資者、退休人士等,儘管各人的目的可能不一樣,卻有必要在尊重歷史、傳承文化的大前提下,從文化上尋找突破口,從文化交流與包容,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認同,共同畫出最大的同心圓。只有這樣,旅居者才會被接受、被認同,最終才會有圓滿結局。
1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帶一路涵蓋65個沿線國家,有足夠的石頭,可以用來雕琢更多的玉石成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今天的論壇是一個具有深度的交流平臺,我殷切期待大家從多元文化、民族與宗教信仰的大熔爐中,提煉出人文的精華,讓真善美成為一帶一路永恆的資產。條條大路通羅馬,一帶一路連天下,我祝願旅居文化國際論壇圓滿成功。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