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遊文化 字遊文化

马来西亚籍华人作家戴小华的家族回忆录:《忽如归》

戴小華
6年前戴小華
1,553 0 0

马来西亚籍华人作家戴小华女士历时多年完成的家族回忆录《忽如归:历时激流中的一个台湾家庭》,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面世后,受到了各界极高的评价。


6月27日,在国际海外书市(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和大众书局合办),戴小华女士主讲“从《忽如归》谈爱的力量”,特别邀请台湾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主任李瑞腾教授为对话嘉宾,再次获得轰动。


大会堂坐满人

戴小华在签名会上和读者合影留念

何谓“忽如归”?

家族回忆录 书写苦难却又超拔于苦难


戴小华说,《忽如归》是取自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她生于河北沧州,先籍马来西亚。书中描述作者1949年从大陆迁居台湾后的生活,记述了特殊年代和特殊环境中整个家庭的坎坷经历,所描写的虽然是一个家族的记忆,但也关乎整个民族的历史,数十年来两岸、两党的复杂关系和动人的血泪故事。既是一部家族回忆录,也再现了一段宏大的历史。


为了写这部书,戴小华搜集整理档案、报道、书信、当事人访谈等资料,令叙述具有“现身说法”的在场感。为完成这部纪实性作品,戴小华近十多年频频往来大陆、港台各地探寻搜集资料,在三年写作过程中,她曾经视网膜脱落的左眼再度出血。她说,如此费尽心血,只为以自己的方式接近历史,既为告慰父母,更在于历史的真相需要不断补充,历史的延续需要不断述说。


谈到写作缘起时她表示:“母亲1999年过世时,《忽如归》一直在我心中酝酿,可那时需要完成两套文献工作,没有时间写。最关键的是缅怀往事是最艰难的挑战。可是近20年了,'这段历史不能淹没'的声音一直在我耳边响起,如果我不写出来身心就无法安顿。”


戴小华女士做客安徽师范大学敬文讲坛:

《从<忽如归>谈爱的力量》

王蒙:海外华人对祖国深切的爱意


著名作家王蒙在新书序言里评价《忽如归》:“让我重新认识了一段历史,一个老乡,一个家庭,一个友人。……家园,对于她来说,是故土,是亲人,是国家,是心灵的归宿。梦里家园,更加深情乃至带几分悲怆了。”


陈思和:又一部现代民族痛史


评论家、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则评价:《忽如归》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戴小华的家族记忆,而是这个家族成员的各种命运,连接着两岸两党半个多世纪的复杂关系,展示了不为人知的血泪故事,令人读之心酸。这是继聂华苓的《三生三世》、齐邦媛的《巨流河》之后又一部现代民族痛史。

3月12日在上海三联书店举办

戴小华《忽如归》新书发布会暨作品研讨会


《忽如归》被选为作家文摘四月份好书榜


与戴小华相识于1991年的上海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说,“仿若打开了一个巨大的谜”,可了解动荡中的家庭与女性所作出的抉择。长篇纪实作品 《忽如归》 侧重于1949年作者迁居中国台湾后的生活,记述了特殊年代与处境中整个家庭的坎坷经历。


对《忽如归》的文化思考


在评论家王纪人看来,非虚构文体与艺术匠心的融合,使《忽如归》抵达了历史的深度,成为折射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层面意义的鲜活文本。


将迁居台湾后的家人生活当作写作对象,文艺理论家杨扬十分赞赏戴小华的勇气和视野,“戴小华的文化视野相当开阔,没有局限于家族恩怨,而没有拘囿于家族恩怨,而是从中挖掘海外华人对祖国深切的爱意。”

在评论界看来,异域生活的感受、跨文化体验和世界性视野,使得包括戴小华在内的一批海外华文作家拥有丰厚文化土壤和创作资源。这种写作实践吸纳了大量新题材与新经验,也为中国本土写作者带来一定的启迪。


该书受到媒体的广泛报道:


欢迎关注

字遊网站

www.wordtour.hk


戴小华女士为“字遊”题字

0
轻叩南岳听雁声
上一篇
顺德一粥
下一篇
评论 (0)
再想想
随便看看
湖南米粉第一城,太像桃花源了吧!
11小时前
花朝節,被遺忘的中國節
1天前
上海的烟火氣,就在這“老城厢”
3天前
揚州這麽好吃,最瘦的也只有瘦西湖了吧
6天前
-50℃的俄羅斯,是怎麽生活的?
1周前
相关文章
吐魯番坎兒井的戈壁明珠
“一带一路.旅居文化”国际论坛欢迎词
伊斯蘭之花 ——訪伊斯坦堡
驕傲的巴黎

王蒙 王蒙
王蒙 王蒙
Copyright © 2023 字遊文化
  • 请到 [后台->外观->菜单] 中设置菜单
热门搜索
  • 戴冠青
  • 泉州
  • 宾州
  • 美国大选
  • 罗克格伦
  • 新加坡 台灣
戴小華
8 文章
0 评论
0 喜欢
  • 0
  • 0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