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名廚不在港澳
得先說明,這裏講的名廚,是指西廚;再來要對「華人」一詞有所說明:這裏指的是中國、港澳、台灣、新加坡有的大量「華人」。
為什麼要談華人知名西廚不在港澳?港澳曾長年被西方殖民,西餐的發展是所有華人地區的翹楚,應能培養出自己的知名西廚,而且還要能在當地立足。可惜沒有,港澳知名西餐廳,仍是西方名廚在此掛牌領軍。
至於中國對是否有自己的知名西廚,基本上不在乎,他們簡單的回句:要名西廚?米芝蓮三星、六星大廚,我們花錢要買多少有多少!他們多半還不覺得有自己的知名西廚有什麼重要。那麼,華人知名西廚不在香港,在哪?在新加坡。
二○一一年《紐約時報》評選出世界上十個值得特地坐飛機前往的餐廳,整個亞洲地區唯一入選的是安德烈餐館(Restaurant Andre)。大廚安德烈(江振誠)來自台灣。此外,「聖貝格勒利諾」評選出全球五十大餐廳,新加坡除安德烈餐館外,共有兩家上榜,更不用講曾為李光耀做菜的郭文秀(Justing Quek),坐鎮金沙酒店頂樓。
台灣曾被日本殖民,台式日本料理異軍突起,最近才開始重視西廚。安德烈在台灣土生土長,進餐飲學校,二十歲受法國「雙子星」大廚的喜愛赴法,留在法國的三星餐廳學藝、工作多時,二○一○年獲「聖貝格勒利諾」最年輕主廚殊榮。
安德烈先在萊佛士酒店、史丹佛酒店餐廳任要職,之後在牛車水旁的一幢獨立小樓開自己的餐廳,廣獲世界好評。是為華人中最被世界肯定的西厨,當之無愧。台灣具世界級的名廚何以不在台灣,或在港澳開業,而選擇新加坡?
新加坡曾為殖民地,建國之後走國際路線,近年來雖有向中華文化靠攏的趨勢,但不像香港與大陸那麼接近,地緣上的南亞特色、國內的多民族更激蕩出與上述華人地區不同的風情。
「八角哲學」
安德烈餐館沒有菜單,安德烈每天看食材進貨以及當下的感覺做菜,也沒有菜名,分成八列,他自稱的「八角哲學」,八角最接近圓形,各有棱角但近乎完美:純(Pure) 、鹽(Salt) 、藝(Arti-son)、構(Texture)、南(South)、一(Unique) 、憶(Memory) 、土(Terro)。
比如作為「構」的這道菜,上來時讓人眼睛一亮,一尾完整不大的蝦,有炸得熟透的蝦頭、未煮全生的藍色蝦身,用了來自辛巴威的蝦,粗壯質感強有咬勁,生/熟之間,一起入口/分開而食,的確,充分激蕩出食材的質感。
或者,作為「藝」的這道菜,底層是茄子、中間雞冠、上層三條去骨的鴨舌。大概只有中、法料理吃雞冠,切小丁的雞冠滑,與柔軟的茄子,是法式,但畫龍點睛的鴨舌,巧妙的有了台灣/華人特色。高深的技藝讓創新組合驚艷,而且最重要的是配合、好吃。真是舌尖上的熟悉/特異、精緻美絕的東/西。
甜品也有異於一般,最近他以美國、也是世界常見常吃的Snickers 作結構變化。
我對法式甜品情有獨鍾,無此不歡,雖知道甜品亦是安德烈整體料理的延伸,但就不覺得那麼「好吃」了。
着重整體效果,安德烈無師自通做陶藝,三樓的私人工作室有他做的洋等食材作品,餐廳的食器有的也出自他的手。一如整體風格,白、純淨、極簡。
「客製化」也是安德烈的要求,只有三十個位子,可以依每個客人做特製的餐食,注意到每桌客人的不同要求,吃的快慢速度。
「整個菜單是一道菜」是安德烈的名言,每一道菜,菜與菜間的起承轉合必須做到接近完美。他現階段的廚藝已達藝術化。
對於身份認同,安德烈不是不曾困擾過,在法國,人們看他的黃種膚色,一定只有猜是日本人,他說不是,他來自台灣。不曾刻意強調或不強調他的台灣背景,娶泰國妻子,團隊來自世界各地,以法式廚藝為工法,但具有台灣/東方/華人特色。材料來自世界各地,海鮮以日本為主,他會請媽媽每隔一段時間,就帶來台灣特色食材,最近夥同友人在中台灣種蔬果香科,空運來使用。
加冰塊過冬的橄欖樹
問他會不會回台灣或在其他地方開店,安德烈回答,這不是在哪裏開店的問題,他不在場便無法貫徹他的餐飲美食。看來要吃到他的菜,就只好來新加坡了。
要看出安德烈文化上的混搭,就屬餐廳前面的那棵橄欖樹,作為一種圖騰,他將溫帶南法的橄欖樹移到熱帶,專人照顧,在月曆上的冬季,還要在橄欖樹的根部埋冰,好讓它有過冬的感覺。
我過往對新加坡無特別好印象,總以為文化得加把勁,可是,餐飲美食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新加坡不僅培養出自己的西廚,還提供舞台讓其他華人在當地立足,這種情況,可作為一種文化指標。
我想我以後在美食這個區塊,會經常來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