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港到巴黎走紅
好幾年前隨着中國在國際間逐漸嶄露頭角,我就曾預言:下一波世界性的美食潮流,將是西餐與中菜的結合。
過去二三十年來,隨着日本的強大,帶神奇色彩的東方為西方所欽羨,日本與西方的結合,造就了前一波新美食風潮。我預測下一波,會來到中菜。
果真,最近十年,我不論在意大利、法國,更明顯的是在有多數華人移民的美國:舊金山、洛杉磯、紐約,都看到了西式與中菜很初步的結合。一開始當然只是最容易的手法:醬油的使用、香菇與中式蔬菜上了枱面、豆腐那就更不用說了。高明點的會用到芝麻醬、豆瓣醬。
我並非那類大國民族主義者,對這一波流於直接而且簡單的結合,說驚艷是騙人的。直到今年晚春在巴黎住了近一個月,終於訂到「最難訂的巴黎餐廳」前幾名的「飲茶」(yam' Tcha),才有了等待中的驚喜。
以法式工法廚藝加上中式烹調
二○一○年新開幕就贏得米其林一星的「飲茶」,只有二十來個位置,位處於巴黎舊中央市場Les Halles附近。門面、布置簡單,小小的空間有個開放廚房,還有泡茶的茶區。
女大廚Adeline Grattard 在法國三星大厨Yannick Alléno、Pascal Barbot 手下工作,訓練扎實,之後在香港居留三年任職Bo Innovation 餐廳,嫁給書畫家陳志華,這些切身且長時間的體驗,給了她對中華料理深刻的了解,與偶到東方作客三五天的西方大廚,自然不一樣。
「飲茶」走的是最近流行的無菜單料理,晚餐一百歐元,午餐六十五歐元,可搭配茶、酒另外計算。一開始有歡迎茶,我去時沒有碰到陳志華,由一位台灣來的女生負責泡茶。
對我這個在台灣有機會喝到種種好茶的人,茶就不是那麼驚艷了。但對於對台灣烏龍、普洱茶等不熟悉的西方人,一定會是另類饗宴。
「飲茶」正是我基本上強調的:以法式工法廚藝為根本,再加上中式烹調,有畫龍點睛之效。而Adeline靈活運用的中華料理元素,不只限於中式鍋具翻炒,對一些醬料的掌握,自不在話下。
比如水煮鴨肝有八角調味,不像西式鴨肝通常配料帶酸甜,用了炒芥甘藍菜搭配,不那麼油膩。配野生蘆筍的鰈魚用豆豉提味,使用不多,不像中菜裏豆豉常蓋去魚的大半鮮味,西方人也不見得喜歡這樣的口感。
朝鮮薊烤雞, 用紹興酒加上Parmesan 芝士做醬汁,令人會心一笑,因為原用的法國Vingaune 酒其實與紹興酒有其相似之處。甜品鬆糕上有橄欖、百香果、枇杷,選用枇杷值得大書特書,對這種西方人尚不熟悉的水果,在法國並不常見,現今流行大廚們使勁找些西方人不熟悉的蔬果入菜,也算是時髦的趨勢吧!
最像中菜的,除了銀絲卷取代麵包。應屬這一道湯食:不列塔尼龍蝦,裏面有韮菜,粉絲(據說是台灣來的),濃厚的湯裏面有XO醬,還有一點點極輕微的酸辣效果。
餐廳除了我們這桌,還有一個白種男人和一個黃種女人,另桌兩個黃種人,兩人看似父子,從加拿大慕名前來。我問他們的意見,都認為當日的菜餚裏中菜的成份不少。
「菜路非常寬廣」
女大廚Adeline 並不是那種擺出明星架勢的大廚,她散發熱情與執着的藝術家特質,帶着那樣天真無畏的嘗試精神,尤其聽說她的「無菜單料理」經常變換菜色。
中菜可用的元素不少,足夠她玩許多許久。我稱她「菜路非常寬廣」,「飲茶」絕非只是一顆星,前途無限。
當然要說,從女大廚Adeline 身上,我們看到香港在西餐和中菜新展望之間的重要橋梁作用。香港不像新加坡遠在幾千公里之外,而是與中國、台灣形成兩岸三地,凝聚廣大的華人文化又各具不可多得的特色。
而且除了地利匯集之便,香港本身已有的與西方融合,開放且深具國際化,都有助於提供切入點,是孕育這波西餐和中菜結合的最佳溫牀。
想到這裏,便帶出了這樣的問題:廣義下的華人,來到巴黎,僅有的幾餐吃飯機會,要用來嘗試全然的法國料理,還是像「飲茶」這類帶點中華口味的西式料理,嘗嘗新的變化?
你會如何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