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香港人在台灣吃粵菜
你會請香港人在台灣吃粵菜嗎?一定不會。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香港的粵菜水準遠遠超過台灣。而且香港人到台灣,一定會想試台灣不同地方的料理,否則何必遠來?
台灣粵菜「五福小館」
本來是一件不小心的烏龍事件。從香港來了一團美食家朋友,我請人訂餐廳時,不曾特別聲明要請吃台灣或其他中國各省料理。結果來到新北市新店中華路的「五福小館」,大夥才發現做的是粵菜。
一開始客人還很體貼地說:「大概是想我們傍晚就上飛機,來了好幾天會想念香港的家,才會午餐先請我們吃粵菜。」我也只有打哈哈的點頭附和。
菜一道一道上,客人由於已灌飽了一肚子現煮的咖啡,又面對沒什麼新奇的家鄉菜,每人吃一兩口,如同先前預期,不曾聽到驚呼讚歎聲,反倒是有人懷念起昨天晚上吃到的螺肉湯。「螺肉湯」這一道著名的台灣酒家菜,以前是在有女人作陪粉味的酒家最後必上的名菜。雖然只是以進口的螺肉罐頭加上青蒜作湯,但特色十足,吃後真的令人難忘。
可是漸漸地,「五福小館」口味道地的菜餚,也引起了眾人的注意。有個朋友就說: 「前天吃了一頓很昂貴的、台北正流行的有機無毒餐,但都覺得沒有特色, 還不如「五福小館」的菜到位、有個性。」我適時的加入談話,問道地的香港人對這桌粵菜的看法。
眾人紛紛評論:「第一道上的肝腸香腸拼盤,季節不對,香港不會在七月初大熱天上臘味拼盤,而且顯然是為了適合台灣人的口味,配上蒜頭。」「是啦!」我出聲附和,台灣人超愛台式香腸配蒜頭。
還有客人眼尖發現, 肝腸香腸下面,墊着切片的檸檬片,大概是想增加高貴感吧!一盤牛肚片,醬汁裏有醋的酸味,客人說香港不會這樣做,但炎炎夏日爽口下飯,也還真不錯。鹹魚雞粒炒飯用台灣米,不夠乾爽。
接下來客人興致來了,紛紛猜測下一道菜會是什麼,京都排骨、鹽焗蝦果真的一一被猜中,客人開始樂不可支。
從「芋泥香酥鴨」追溯到楓林小館
但真正的高潮來自一道「芋泥香酥鴨」,菜單上不曾用「荔泥香酥鴨」這樣的正式名稱,但誰都一眼認得。香酥鴨雖油炸但鬆化不油,上填的芋頭又香又泥,所有的人都豎起大拇指稱讚,而且有點傷感地說:「這一道菜因為費工費時,香港的餐廳少做,年輕廚師不會做,已經很久沒吃到了。」馬桂榕先生說:「香港沙田大圍的“楓林小館”,如果還沒有結束營業的話,這是它的特色菜。」我們找來老闆娘,一問之下,她嫁的果真是香港人,「五福小館」老闆、大廚,就姓彭,要叫「楓林小館」的大廚六叔公。
彭老闆當然立時被請上來,一陣我聽不懂的廣東話,幾句被翻譯了出來,才知道彭老闆的爸爸當年文革時被鬥,罰跪剃頭,逃來香港,投靠在沙田開「楓林小館」的六叔,大伯管賬,七叔後來到美國洛杉磯開餐館,他則輾轉來到台灣。彭家開枝散葉,好個中國菜世界分布圖。
繼續上菜, 最後出的「西湖牛肉羹」,也讓香港朋友直呼「好久沒吃到了」。
最後, 香港著名美食家「留家廚房」老闆作總講評,認為「五福小館」做的粵菜,放諸香港,也是中等以上。
名菜禮失求諸野
名菜禮失求諸野,一直是我多年來在全世界趴趴走尋訪美食時會見到的現象。遠在馬來西亞檳城,保留讓人驚艷的福建料理,較我在台灣吃到的還更到位道地。
移民社會為了傳承、懷舊,為了怕遺忘、散失, 容易圈畫起自己的小圈子,固執地全盤保留移民時帶來的老習俗,無能力創新但也不敢改變,形成了我所謂的「禮失求諸野」。不僅美食,許多其他方面的風土民情也因移民而有如博物館般流傳下來。
有了這一次奇特的經驗,我會繼續請香港人在台灣吃粵菜嗎?會的,但是要找到像「五福小館」這樣的餐廳,恐怕並不容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