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入沉吟 ──漫談旅遊文學
其實旅遊文學所包涵的範疇是十分廣泛的,凡是以旅遊題材入文字的,不管是詩歌、小說、日記、隨筆,甚至地理考察,只要屬於文學性的,都可入旅遊文學。
一、地理考察
中國北魏時代酈道元的《水經注》,原來是屬於科學考察的記錄,但有異於一般枯燥的地理書,它「因水以證地即地以存古」的精神,將水道所經之處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民間歌謠等娓娓記錄下來,賦予江河以生命,讓讀者傾聽之下,時而亢奮激昂,時而感激淚下:「懸流千丈」的水簾,濡溼我們的衣襟;「隱天蔽日」的峰巒疊嶂,讓我們感到絲絲縷縷的陰涼。毋庸置疑,《水經注》是旅遊文學的佳構。
美國十九世紀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唾棄傳統的惡俗,主張過簡樸生活,他從一八四五年七月四日開始,甩開現代繁華生活,在康考特的華爾騰湖,過着二十六個月的林野生活,並寫下膾炙人口的《湖濱散記》這一名著,與其說是名著,倒不如說是梭羅在這期間考察華爾騰湖、研究大自然、「探索人生」的經歷報告。時人都把它列入旅遊文學的範疇。
二、旅遊詩
以旅遊入詩詞的,最盛行的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兩大瑰寶──唐詩、宋詞。唐代國富民強,也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在唐朝,漫遊蔚為風氣,特別是唐人在入仕之前,都喜歡走出家門,四處遊覽。所以,在很多的名山大川、通都大邑都留下了流傳千古的旅遊詩句。唐代旅遊詩主要有兩種,一是有特定目的,如遊學、遊宦;還有一種,沒有特定目的,是為遊而遊,是謂「漫遊」或「壯遊」。唐代許多詩人就都有這兩種旅遊的經歷。
(一)漫遊詩
唐人的胸懷開闊、氣度恢宏,其中漫遊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東晉之後,山水遊賞常反映到詩文中來。但從山水遊賞擴大到漫遊,並且成為一時風尚,則是唐代才開始的唐代士人,在入仕之前,多有漫遊的經歷。
(1)名山大川的遊歷,反映了唐代詩人對於自然美的嚮往,「此行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大凡美景佳山水,皆有詩人足跡。蘇南、浙西至匡廬,洞庭一線,有中國最美的山水,尤其是剡中與洞庭,更是許多詩人留連忘返的處所。山水遊賞,開闊視野,親近自然,陶冶了情趣。唐代的山水田園詩,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風格,親切傳神的表現自然的美卻是相同的。
(2)邊塞詩是唐詩的一個重要題材。唐人寫邊塞詩,不一定到過邊塞。但優秀的邊塞詩,則多是到過邊塞的詩人的作品。到過邊塞的詩人,一是入節鎮幕府;一是邊塞漫遊。前者如高適、岑參、李益,後者如王昌齡,以及李白、王之渙等人。邊塞漫遊為唐詩帶來慷慨壯大的氣勢情調和壯美的境界。
(3)漫遊通都大邑,如長安、洛陽、揚州、金陵等地。這是當時最為繁華的城市,歌舞宴飲,一片昇平。
(二)遊宦詩
所謂「遊宦」,是指離開本鄉或離開常住的地方(通常是京城附近),到外地做官。初唐王勃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曰: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說的就是「遊宦」。遊宦有兩個意思,一是外出求官,一是到外地上任。這首詩說的是後者。
(三)旅遊詞
宋詞的旅遊題材十分豐富。詞人柳永則多寫山川勝景、都市風光和羈旅閒愁,在題材上較前代略有開拓。北宋中期,豪放詞人蘇軾對詞的內容大加革新。他首先打破詩與詞的分體觀念,以詩入詞,用詞寫景、抒情、言理進而記遊、懷古、悼亡、思親,並把詞從都市引到農村,創作出一批優秀的農村詞。賀鑄、秦觀等人的作品,或描繪邊疆奇麗風光,抒發守邊將士的愛國情懷;或引用神話傳說、香草美人入詞,繼承《離騷》借物起興、寄物以諷的傳統。北宋後期到南宋,旅遊詞以辛棄疾為代表,他除了歌頌歷史上的愛國英雄,鞭撻、妥協投降的行徑,抒發收復失地、統一中原的愛國壯志,寫了一百五十首旅遊詞。總之,祖國的名山秀水、清麗的田園風光、荒漠的邊塞景象、遊子的思鄉念遠、思婦的離愁別緒、志士的懷才不遇、民族的和睦爭戰、家庭的起居飲食、淳樸的民風習俗、繁榮的都市生活、先進的科技文化,乃至天文、地理、四季、節令、動物、植物等,無不見之於詞,從而攝錄了時代的風貌,建構了宋代社會生活的畫廊。
三、外國旅遊詩
溯自中世紀,在地球的另一端──西班牙吟遊街頭的詩人,跑遍各地大街小巷吟誦詩歌,被目為旅行文學的發韌者。詩人之中,一九五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希梅聶茲(Juan Ramon Jimenez)、一九七一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聶魯達(Pablo Neruda)和一九九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斯(Octavio Paz)都曾以旅遊題材入詩歌。希梅聶茲被譽為對西班牙詩壇有承先啟後的功臣。詩人以詩體寫日記,以日記方式抒寫旅遊見聞。一九一六年面世的《新婚詩人日記》(Diario de un poeta recién casado),不僅是個人詩風轉變的分水嶺之作,也是以詩 (內容亦有若干散文詩)表現旅遊文學的典範。這本詩集共分六部分,以日記方式書寫,一九一六年希梅聶茲與摯愛瑟諾碧雅‧坎布魯宓結縭,蜜月旅行前往美國,以詩凸現掬迎真愛、擁抱海洋的喜悅與感懷,六月底回到西班牙,第五、第六部分則書寫返鄉旅途以及追憶北美行腳點點滴滴。以詩書寫旅行經驗雖不若散文遊記來得揮灑,卻別饒情致。西班牙內戰爆發,希梅聶茲伉儷流亡古巴、美國與波多黎各期間,瑟諾碧雅‧坎布魯宓以日記寫景與客居心情則有《日記1:古巴篇,1937-1939》,《日記2:美國篇,1939-1950》及《日記3:波多黎各篇,1950-1956》,瑟諾碧雅‧坎布魯宓深厚的文學素養,加上女性蘊藉的筆調讓日記行文更見婉約。希梅聶茲伉儷以日記方式,傾訴遊情,為旅行文學添上一筆異采。
此外,智利詩人聶魯達的《大地的寓所》 (Residencia en la tierra)或《黑島記事》(Memorial de Isla Negra)與帕斯的《東坡》(Ladera Este)詩集為異鄉記憶的創作,被許為「化經驗中的記憶為寫詩的經驗」,然而,這兩部詩壇超現實意象表現手法的傑作與死亡主題的闡述,可能比旅遊文學的表現層面更為恢宏。墨西哥詩人帕斯的《印度掠影》以散文抒寫印度之旅,兼及人類對生存時空的思索,對照印、墨兩國的命運,呈現的人生哲理更大於所謂寫景的深度的旅遊文學了。
四、旅遊日記
以日記入旅遊文學的,還有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哥倫布上書西班牙公教國王王后的《航海日記》(Diario)與《發現書簡》(Cartas de Escubrimiento),勾繪出新大陸的風貌,從而喚起歐洲人對這片土地的莫大興趣和嚮往。從他書寫的文字,對新世界充滿讚嘆,而且他第一次旅行紀事經由巴多羅梅‧卡薩斯神父解讀,再以文學筆調潤飾後,展現一幅令人憧憬神往的、美奐美輪的新大陸圖卷。哥倫布行文中有「人間天堂」「鳥鳴婉囀,教人一駐足便不忍離去,成群鸚鵡遮掩了太陽的光芒」的字眼。在《發現書簡》更有這樣的記敘:「世上沒有比這兒更好的人與土地,他們愛人如己,講世間最甜美的語言,總是帶着微笑。」這些文字帶有誇張的成份,卻十分引人入勝。
五、旅遊小說
以旅遊題材入小說的,可以遠溯自十六世紀西班牙第一部寫實小說《小癩子》(Lazarillo de Tormes),描寫孤兒拉薩里佑為求溫飽四處流浪,屢屢更換主人坷坎的心路歷程,這就是所謂流浪漢小說的誕生。流浪漢小說成為西班牙文學獨特的風格,在十七世紀達到巔峰,與當時的「騎士文學」有異曲同工之妙:記敘主人翁的出身、成長、冒險歷程以至回歸故里,這兩種題材(或次文類)均造就旅遊文學的發展;不過,流浪漢小說的主角與騎士文學性格特色迥異,恰成明顯對比。流浪漢小說為小人物流浪記,騎士文學為英雄建立功勳,《唐吉‧訶德傳》(The Adventures of Don Quixote) 則是另類的騎士文學。流浪漢小說的形成與塞凡提斯的《唐吉‧訶德傳》有其文學與社會學的背景,可以說對當時神化英雄的反諷。以小說結構而言,「旅遊」則成為流浪漢小說和騎士文學敘述結構的基本元素,作者憑藉主人翁的遊歷或四處流浪,往往提供不同地方和社會的風俗習慣。
六、文學對旅遊的推廣作用
最近有三部旅遊文學的書很熱銷。這三部書分別是《普羅旺斯的一年》、《永遠的普羅旺斯》、《重返普羅旺斯》,合稱《山居歲月》,均是出自彼得‧梅爾(Peter Mayle)的手筆。這三部遊記散文集,曾獲英國書券的「年度最佳旅遊書」獎,還躍登《出版家周刊》 (Publisher Weekly) 、《紐約時報》(Newyork Times ) 的暢銷書排行榜。
彼得‧梅爾的《山居歲月》掀起世界性的「普羅旺斯熱」,使這個過去不大為世人所知的法國小鎮(Provenle),成為旅遊熱點!
二00一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保爾(VS Naipaul),他的許多小說表現不少他對第三世界國家特別他的故鄉印度考察和觀察的文字,此外,六十年代初,他開始了走遍世界的尋根之旅。他說:「我的出身迫使我探索印度與伊斯蘭世界,我的出生迫使我理解南美,以及奴隸的來源──非洲,我的出發點就是世界。我的任務是看、看、再看、再想。」但是,作為「返回者」的每次旅行都讓他震驚。關於南美,他寫了三本書,印度三本書,伊斯蘭國家寫了兩本,非洲一本。這近十本「文化遊記」幾乎每一部都引起爭議,奈保爾獲諾貝爾文學獎,使到世人對他筆下的印度、伊斯蘭、南美政治社會及風物加深了認識。
金庸的武俠小說,除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外,在他筆下延伸的,包括塞內塞外風情、大江南北、天涯海角、古寺名剎,無所不包,有道是「逢山必有派,逢水必有幫」,所以閱讀金庸的武俠小說,形同作一次紙上風光的遨遊。他的小說可視為旅遊文學的典範。因金庸的廣大讀者和他的知名度,許多以前名不經傳和名氣不大的景點,如浙江的桃花島、天山的靈鷲宮、大連西北渤海中的蛇島、黃河源頭的星宿海等等,都因金庸的武俠小說而大為增色不少,成為新的旅遊熱點。金庸小說中對雲南大理着墨甚多,前幾年大理為了發展旅遊事業,特地授予金庸為大理的榮譽市民,大理當局舉行了隆重儀式,並為金庸在大理的行迹設立景點。可見文學對於旅行景點的正面作用是深遠的,起着一般廣告不能起的作用。說不定那一天中國內地認同高行健,他的《靈山》所涉及的西南景點,相信也會成為旅遊的新亮點。
我覺得,旅遊文學將是文學之林一棵槐偉的大樹而屹立於二十一世紀。
* *****
參考資料:
(1) 伕名:《漫談西語旅行文學》
(2) 伕名:《旅遊的盛行》
(3) 伕名:《乘雲騎日遊四海》
(4) 《人民網》: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