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梧桐
到了南京,不免要與梧桐樹打交道。記得四十年前,我們在赴中山陵的道路中,夾道歡迎的是兩旁的梧桐樹。
兩邊道旁梧桐樹的頂部枝杈,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孩子般手掌大的梧桐葉,攢密簇集,把道路上空遮得密不透光,把夏日的烈焰擋在道外,為路人篩下一地的蔭涼。
「寂寞梧桐深院鎖深秋」,南京的梧桐一點也不寂寞,因為她們是聯群結隊地在一起,像士兵齊刷刷地佇立在道旁,然後舉起千手般的海棠狀葉子,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
南京人很驕傲地說:梧桐是南京的市樹。
說實在的,像南京那樣悶熱的大火爐,如果沒有梧桐的綠蔭,恍惚缺乏一塊綠紗般的頭巾,相信便少了一份怡人的魅力。
近四十年來,南京的梧桐,牢牢地凝住在歲月的舊夢裏。那麼鮮明、鬱亮。
四十年後重踏上南京,開完會第一天出遊,我向小金問起南京的梧桐。
因為前一天從南京機場一路來,竟然沒有發現梧桐的芳蹤。
小金說,早幾年有一位領導,為了城市的開發,南京不少梧桐被砍掉,已剩下不多了。
聽說,這位領導大砍梧桐的時候,南京人是反對的。
南京人知道梧桐的意義,不是商業的價值可以比喻的。
經濟的價值是商業社會永遠奉行的準則,但梧桐的人文意義卻是金錢買不到的。
聽說這位領導一意孤行,不理群眾的聲音,結果民情洶湧,最後以下台結局。
這是大快人心的事。否則梧桐樹還要被砍下去。
可惜的是,躲過劊子手的梧桐已賸下不多了。
聽到小金的介紹,內心感到難過極了。
原來打算去中山陵,但想到道旁的梧桐樹是否安然無恙,心裏不踏實,也便有點怯意,不敢造次。
一九二八年,為迎接孫中山奉安大典,南京市在靈柩經過的中山碼頭、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陵園路,以及中央路、中山南路沿途栽種了二萬棵梧桐樹。
梧桐樹學名叫懸鈴木,似日本的名字,南京人把南京的梧桐樹,一律親暱地叫「法國梧桐」,實際上大多是英國梧桐二球懸鈴木,少數是美國梧桐一球懸鈴木,真正的法國梧桐三球懸鈴木極少。
法國梧桐屬於落葉大喬木,高可達三十五米。枝條開展,樹冠廣闊,呈長橢圓形。樹皮灰綠或灰白色,片狀脫落,剝落後呈粉綠色,光滑。
從名字的取捨,可見南京人喜歡同樣有淵遠文化的法國人的稱謂。畢竟英國是破落戶,美國人是暴發戶──這是法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說法。
梧桐是中國古今騷人墨客筆下的寵物,頌讚她的和與她關連的詩文不計其數。國人對梧桐情有獨鍾。中國梧桐,別名青桐、桐麻,也屬落葉大喬木,比法國梧桐小,高達十五米;樹幹挺直,樹皮綠色,平滑。原產中國,南北各省都有栽培,也為普通的行道樹及庭園綠化觀賞樹。
「一株青玉立,千葉綠雲委」,把中國的梧桐姿態逸趣勾活了。
中國的梧桐樹高大魁梧,樹幹無節,向上直升,撐開翡翠般的碧綠巨傘。樹皮平滑翠綠,樹葉濃密,從幹到枝,一片蔥郁,顯得清雅潔淨極了,所謂「青桐」,便是指碧葉青幹,桐蔭婆裟的景趣,已為詩人刻劃入木了。
----
庭園裏左右兩株梧桐,莊嚴地、宏偉地並立着,牠頂端殘餘的枯葉,已如鳳毛麟角地不容易找到了,但腳下卻滿地枕藉着,有幾張牠好像表示技藝特別高明些,遠遠地落到階上來,一陣嚴冷的肅風吹過,幾枝禿根就搖搖擺擺地動盪起來,並且發出吱吱的一種聲音,像失戀後所感到的孤寂與悲哀一般着。
──(祝均:《紅菊》)
中國古今的騷人墨客,對梧桐情有獨鍾,而且把它性格化,彷彿它已融入中國人的生活,諳懂人情世故、喜怒哀樂。
讀以上援引自祝均的《紅菊》,不禁啞然失笑,原來梧桐在文人的筆下,也有失戀和悲哀的蒼涼。
梧桐的中國名,也很有詩情畫意。
國人往往喜歡稱它為青桐、碧梧、青玉、庭梧。玉的溫潤和澄碧,筆幻成梧桐的栩栩性情了!
梧桐最早見於秦文獻《詩經》,《大雅.生民之什.卷阿》有「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之句,成爲梧桐引鳳凰傳說的最早來歷。
迄到夏末周初,梧桐已愈來愈受國人的青睞了。
此後的《尚書》、《莊子》、《呂氏春秋》等先秦文獻均提及梧桐樹。春秋吳王夫差建梧桐園,於園中植梧桐樹。梁任防《述異記》載:「梧桐園在吳宮,本吳王夫差舊園也,一名琴川。」
梧桐早年為帝園王府庭院的園木,身價暴漲。
梧桐高大挺拔,爲樹木中之佼佼者。自古就集寵愛於一身。故人常把梧桐和鳳凰聯繫在一起。鳳凰是鳥中之王,而鳳凰最愛棲在梧桐之上,可見梧桐是多麽地尊貴啊!
莊子在《秋水》中也說:「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鵷鶵是古書上說的鳳凰一類的鳥。它生在南海,而要飛到北海,只有梧桐才是它的棲身之處。這裏的梧桐也是高潔的象徵。因此,古代有「栽桐引鳳」之說。
話說大規模種植梧桐樹則是前秦王符堅。《晉書.符堅載記》云:「堅以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乃植桐竹數十萬株於阿房城以待之。」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對種植梧桐有這樣的敘述:「明年三月中,移植於廳齋之前,華淨妍雅,極爲可愛」。
明人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更勾繪出庭園梧桐的好處:「凡靜室,前栽碧梧,後栽翠竹。前檐放步,北用暗窗,春冬閒之,以避風雨,夏秋可以開通凉爽。然碧梧之趣,春冬落葉,以舒負暄融和之樂;夏秋交萌,以蔽炎爍蒸烈之威。」
梧桐能知秋,有詩為證:「梧桐一葉落,天下皆知秋。」
說起中國梧桐,古書更把它神化了,說中國梧桐能「知閏」、「知秋」。文章說梧桐每條枝上,平年生十二葉,一邊有六葉,而在閏年則生十三葉。不知這是神來之筆,還是巧合。
個人最喜歡的是虞世南借梧桐況喻品格高潔的小詩:「垂柳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曹秋風。 」
大自然中的中國梧桐實用價值也很大,樹身很像白楊樹,直挺挺的,可用於製作古箏琴身。葉片呈三角星狀,樹幹一般不粗。秋天裏,葉子變成淡黃色,很夠詩意。果實是球狀的實心果,直徑約四至五毫米,有一層薄薄的殼,可生吃,也可炒來吃,只有豌豆那麽大,跟豌豆的味道也差不多,吃着非常香,時令季節時可採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