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幕總結:旅遊文學對人類文明的意義
回顧本屆研討會,陳思和教授抒發了兩點感受:第一,他認為旅遊除了擴大了地域的版圖更擴大了文學的版圖。第二,本屆研討會當中有不少特別新議題,如古代服飾、絲綢之路、泉州考察、新疆古文獻等,這些都有助會議的學術知識的深化。
本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參與的專家、學者達一百三十七人,徵集論文共計七十一篇,閉幕禮在澳門舉行,邀得復旦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陳思和教授為研討會作出總結。作總結之前,陳教授表示,因要履行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一項突發工作而未能出席香港舉行的研討會,對這部分的內容未能置評,但會根據徵集文盡力作出報告,以對與會專家、學者表達敬意。
陳教授首先確立本屆研討會主題「文學山水」的認知,以其了解,「文學山水」的出現時間距離上比較近,此可追溯至一九九九年,當時北京《人民文學》的一位主編到台灣進行訪問,回來撰寫了訪談錄,其中提到文學山水相約。這個相約源於該主編盼避開身份上的政治敏感性,故突顯文學與山水相約交匯之樂。「山水文學」自古代文學已可尋,其在語法上屬偏正結構,山水是修飾詞,文學是主語,實指以山水景物為中心題材或主要描寫對象的文學。「文學山水」則如把概念倒轉過來,其主要指文學作品中塑造的山水,但更強調人的主體性、主觀性;文學的超越性與山水的非現實性。亦即以人倫、人格的力量貫穿對山水的描述,成為一種有感情與人格魅力的山水。這種山水在作家筆下絕對不乏,人以感情描寫山水,彷彿令山水本身也有了人格意義。若以這種論述討論文學與文本一定很有意思。
另陳教授指出研討會中作家的論文,多把自身創作帶進其中。當中如綠騎士女士,她的論文如同由旅遊小品組成,寫得十分精彩。文中她講述了自身對文學的描述,其中寫了一首詩,把不同顏色的頭髮比成了海洋上的波,把不同顏色的眼睛比成了海洋上的浪,在這所有的波浪中總有一個黑髮黑眼的島。詩中的海洋、波、浪、島皆與山水有關,但綠騎士寫的不是自然形態的山水,而是中國人、中國城。這作品很能具體展現出富有人格的自然,也即是研討會主題「文學山水」的概念。陳教授繼而指出喻大翔先生從「文學山水」中解讀出更高層次的「文化山水」的形態,是把一種有感情與人格魅力的山水提升到一個有文化意義及品味的主題,這是十分重要的,因當人們「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時,即代表已到達了「大於山、大於水」的文化意識。這樣的「文化山水」的意義在本屆研討會諸多專家的論文中都表現了出來。就如尤今女士論文其中寫到「火山之國」尼加拉瓜的風光時,她不只是客觀地描述,而是把尼加拉瓜的生活與文化都融入了山水風光之中,突出當地居民長年與火山相伴,面對困境所展現出的讓人驚歎的堅韌意志。
回顧本屆研討會,陳教授抒發了兩點感受:第一,他認為旅遊除了擴大了地域的版圖更擴大了文學的版圖。譬如日本學者荒井茂夫教授論文對準南洋地域,對馬來半島、砂勞越文學作出探究,特別談到了王潤華、黎紫書、吳岸等的作家。台灣學者李瑞騰教授也探討了砂勞越的環保、原住民和後殖民等問題。旅加香港作家陳浩泉先生介紹了一些從亞洲移居北美的作家,包括洛夫、梁錫華、黃國彬、青洋等。視野一下子被打開,見識到旅遊文學超越了國家與地域,成為一個更豐富和廣闊的新領域。第二,本屆研討會當中有不少特別新議題,如古代服飾、絲綢之路、泉州考察、新疆古文獻等,這些都有助會議的學術知識的深化。
最後陳教授強調古時旅遊不容易,現代旅遊如此發達,其實可視為整個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惟旅遊的發生也非必然的,若碰上了某些情況或許難以旅遊,那就是旅遊的五個敵人:第一是貧窮,沒有旅費難以展開並完成旅途。第二是戰爭,對生命沒保障。第三是恐怖主義,這會對旅行者心理及安全造成危害。第四是偏見,不同種族與地區的偏見都會妨礙旅遊的進行。第五是專制,專制國家規限太多,難以旅遊。只要人類把以上五個旅遊的敵人都消除了,人與人之間才能徹底地加強交流,令人類走上繁榮、富強、和平的道路。
陳思和 總結 張志豪 記錄、整理
(總結者是上海復旦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中文系主任。)
明月•2016 年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