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行走文學夢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三十日,香港又迎來兩年一度世界華文旅遊文學的盛事——以「文學山水」為主題,「第五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及「金庸文學山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港澳跨境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一百三十七名華文作家、學者參與了是次研討會,論規模和人數都是歷屆之冠。研討會先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開幕禮並進行學術研討,最後在澳門大學圓滿閉幕。研討會後,為實踐感受「旅遊文學」之精神,一眾作家齊赴廣東丹霞山,品茶論文,雨中暢遊。
「多年以來,華文文學在港澳地區、特別是海外,有些曲高和寡;而現在,由於旅遊已成為大多數人生活的一部分,在文學創作中融入旅遊,得到了海內外華文作家和讀者的認可,推廣華文文學事半功倍。」《明報月刊》總編輯、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先生如此感慨。有見及此,他在十年前創辦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並以「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徵文獎」和「旅遊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形式,將旅遊文學推廣開來。
從《明月》高地俯瞰文學山河
今次的研討會由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澳門基金會及香港《明報月刊》共同舉辦,適逢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成立十周年,和即將邁入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六十周年院慶、《明報月刊》邁向五十周年,今屆研討會可說是有三重意義。
一九六六年,金庸先生創立了《明報月刊》,成為世界華人知識分子的精神堡壘。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會長、今次研討會總召集人潘耀明先生在致辭中特別感謝兩位社長(金庸與張曉卿)的堅守和遠見,他認為,正是從《明月》這塊高地上,我們俯瞰山河,仰觀日月,將旅遊文學的時空愈放愈大!「創作就跟山水一樣地久天長!」潘耀明先生如此感嘆,回顧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一路走來的十年,他感謝各位學術界、創作界、新聞界朋友和全體聯會員工的鼎力指出和付出,並期望今次「文學山水」的主題,能激發各位作家的靈感,將華文旅遊文學的學術水準推向一個新高度。
著名作家余秋雨教授在發言中說,旅遊更多時候是在旅「行」,旅遊不是單純的遊山玩水,是有使命感的體驗和「文化的分享」。詩人舒婷則指出,新時期旅遊文學多是散文和隨筆,但中國自古有很多古典詩詞都和旅遊有關係,而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恰好梳理了一個框架,讓旅遊文學進入一個更加寬闊的視野,具有深遠意義。台灣作家李昂則分享了香港一家餐廳的故事,從「遊客」的角度,感受香港美食的人文精神。而新加坡作家尤今、香港旅遊家李樂詩則分別從自己的遊歷故事中,分享了對景觀、環境、能源保護的看法。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文學作家一一發言,在精彩的發言中,第五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揭開序幕。
凝聚一批旅遊文學作家
在西方,旅遊文化也非常發達,旅遊文學更是一枝獨秀,不少以旅遊為題材的文學作品都成為一紙風行的讀物。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如二○○○年華裔法國作家高行健的《靈山》、二○○一年得主印度裔英國作家奈波爾的「印度三部曲」等等,都是「旅思」下的產物。
中國的旅遊文學淵遠流長,潘耀明指出,在古代中國,無數的文人騷客暢遊美麗山河之餘,或是借景抒情,或以物寄懷,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篇章。孔子提倡的「比德山水」,把仁人君子的品德比喻自然山水,是把「山水人格化」;莊子的《逍遙遊》,提倡「道法自然」、「天趣自然」。他們都把旅遊文化提升到思辨的高度,與現代人所提倡的「遊思文化」不謀而合。
二○一五年是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成立十周年,十年前的二○○五年,潘耀明先生籌辦了第一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徵文獎」,同年並成立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由此凝聚了一批熱中旅遊文學的有志之士,這個隊伍不斷壯大,文化事業愈來愈得到社會認同。除了創辦全球散文徵文獎、出版旅遊文學叢書、二○一二年開設獨此一家的「字遊網」,在各種媒體推廣華文旅遊文學外,值得驕傲的,就是每兩年一屆的國際學術會議和出版論文集。
金庸文學山水
隨着不懈的推廣,以及近年旅遊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旅遊文學」逐漸受到華文文學愛好者的重視。
適逢研討會舉行,一眾來自世界各地的愛好金庸小說的作家學者齊聚一起,對金庸筆下的文學山水精讀細品。十一月三十日下午的「金庸文學山水」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世界各地的九位金庸研究專家、學者,分別發表了別開生面的演講,研討會主持人——潘耀明先生及著名學者陶傑先生,針對每人發言作出點評、回應,現場討論氣氛熱烈,講題學術價值頗高。
金庸曾自稱其小說重點在寫人,但在他筆下,從江南塞北的風光,到荒漠絕域的景色,無不展現各自獨特的面貌,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前講座教授吳宏一探討金庸武俠小說中對山川景物的描寫,使虛構的小說得江山之助,帶有幾分真實性,更具感染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林保淳特別分析了金庸武俠小說中「少林寺」這個虛構的場景,以見得作者對「故國」無限嚮往的情懷和糅合了歷史、傳說、武術、思想為一的文化想像。北京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員陳墨則集中於《神鵰俠侶》中的絕情谷進行討論,他形容,絕情谷既是人生大舞台,也是人性的考場,眾多人物在此表演並應考,水仙莊、情花坳、斷腸崖等是其考點,本能欲望、社會價值、個性精神的平衡發展是其考題,而真愛、勇氣、認知複雜度則是它的解題路徑。《泉州晚報》副總編、《泉州商報》總編、泉州作協副主席郭培明講述了金庸作品中不少涉及福建及泉州的地方,包括被認為是明教遺蹟的晉江草庵,金庸並於二〇〇四年踏訪泉州,郭培明先生展示了大量珍貴資料圖片,以彰顯金庸泉州之旅的重要文化價值。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會總幹事潘國森指出旅遊文學和遊記文學在概念上的不同,並以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為例,跟隨書中紅花會群豪的遊蹤,梳理金庸「遊記文學」的筆法。
金庸與其武俠小說除了在華文範圍有重大影響,不少作品更被翻譯成外文在海外廣為流傳。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院教授岡崎由美以前跟日本旅行社合作,帶領金迷旅遊團,訪問過金庸小說所描寫的地方,如海寧、杭州、嘉興、大理、武當山等,她將金庸和日本著名的歷史小說家、武俠小說家藤澤周平(一九二七至一九九七)的作品中的故鄉山川相較和分析。韓國外國語大學中國文化學部教授朴宰雨介紹了金庸在韓國的地位和影響力。
美國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亞洲語言文化系教授宋偉傑將山水、人物、思想之三位一體,來解讀金庸在冷戰香港期間的中國想像,對情感和身分的認同,以及歷史和政治意識的嬗變。美國杜克大學教授羅鵬,以「見怪:借來金庸的眼光」為題,從《天龍八部》倪匡代筆寫阿紫的眼瞎與游坦之的鐵面與毁容為切入點,講述了這兩點的比喻意味。
消除旅遊的敵人
十二月二日,逾百全球華文界著名作家、學者齊聚澳門,共同圍繞研討會主題「文學山水」總結探討。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委員鍾怡、澳門大學校長趙偉出席閉幕禮並致歡迎辭,以及研討會總召集人潘耀明、澳門大學中文系主任朱壽桐主持會議。
閉幕禮上邀得復旦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陳思和教授為研討會作出總結。他認為,旅遊除了擴大了地域的版圖更擴大了文學的版圖將視野打開,見識到旅遊文學超越了國家與地域,成為一個更豐富和廣闊的新領域。第二,本屆研討會當中有不少特別新議題,如古代服飾、絲綢之路、泉州考察、新疆古文獻等,這些都有助會議的學術知識的深化。
現代旅遊發達,然而旅遊的發生也非必然的,若碰上了某些情况或許難以旅遊,陳教授指出五個敵人:第一是貧窮,沒有旅費難以展開並完成旅途。第二是戰爭,對生命沒保障。第三是恐怖主義,這會對旅行者心理及安全造成危害。第四是偏見,不同種族與地區的偏見都會妨礙旅遊的進行。第五是專制,專制國家規限太多,難以旅遊。只要人類把以上旅遊的五個敵人也消除了,人與人之間才能徹底地加強交流,令人類走上繁榮、富強、和平的道路。
會議結束後,為實踐旅遊文學的意義,一眾華文作家前往丹霞山采風,在丹霞山管委會副主任侯榮豐的帶領和深入講解下,參觀和了解丹霞地貌,搭乘丹霞遊船,將經典景區陽元石、長老峰、韶音亭、水上丹霞、喜頭村等等逐一走到,品茶論文,暢遊山水丹霞,持續一周的「第五屆世界華文旅遊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眾人依依不捨中畫上圓滿句號。
特約主編:潘耀明
責任編輯:彭潔明
編輯:屈曉彤
文:薇揚
(原文刊登於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