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遊文化 字遊文化

心中的前地

朵拉
6年前朵拉
1,588 0 0

    將冷颼颼的手指收進風衣的口袋,不算炎熱十分但明媚非常的陽光照在身上,寒風之中也有了溫馨的暖意。住在馬來西亞,幾乎每天都深刻體會著在灼灼炙人的烈日下散步的經驗,難得遇到這麼好天氣的早上,叫人忍不住心情愉悅腳步輕快起來。

    澳門的早晨,像文章有一個好的開始。

    無風無浪的港灣,遠遠有幾隻鳥,想像它們是海鷗,正在快樂地飛翔。另一邊是守護著澳門內港入口,最古老的廟宇媽閣廟,在對面等待我們。沉靜的早晨,人不算多,但香煙已經開始嫋繞。廟不大,山也不高。在四百年光陰漂染過的味道的空氣中,聽著澳門的朋友陳迎憲說著當年流傳下來的故事。

廟宇媽閣廟

    一艘漁船在海上航行,突然遇到狂風暴雨,危急關頭,一位少女出現,指示風暴停止。風雨果然即刻過去,大海恢復平靜,漁船平安抵達島上。上岸後,少女往媽閣山走去,船上的人只看見一輪光環,瞬息間,少女竟化為一縷青煙,隱沒不見。後來,當地人在她登岸的地方,建築一座廟宇,供奉昔年澳門漁民信奉的海上守護神天後娘媽。

    16世紀中葉,第一批葡萄牙人抵達澳門,上岸指著島上問,這裡是什麼地方?居民循著葡萄牙人的手指看去,看見媽閣廟,於是回答“媽閣”。

    葡萄牙人便以其音譯為MACAU。這便是澳門的葡萄牙文名稱的由來。

    小小的廟,外觀平凡普通,年代雖久遠,規模並不大,也毫不堂皇,然而保存得非常完整,是澳門的文化歷史源頭,終於成為世界的文化遺產。

    從媽閣廟後山走下來,靜謐的小巷裡一排空置的長椅子閑閑而刻意地,帶有任務般擋在一列綠色的葡式建築物門窗外,時光流逝的痕跡在綠色的古老牆上閃爍著淪桑的意味。近距離瞧望著綠牆上的牌子寫著老街的名字“萬里長城”,澳門是近代西洋建築傳入中國的第一站,在澳門開埠的第一條街道,取這路名,當時的居民是心思北京或者是遙想中國呢?

    一路緩緩行去,路面由平緩到陡斜,建築物以各種不同的風貌迎接好奇旅客的目光,走幾步路,便忍不住誘惑,停下來觀賞路上的花、樹和建築。有幾株聚生的花兒從人家的屋子斜斜舒展出來,延伸到圍牆外,一叢叢狂野耀眼的絢麗在迎風搖曳,仿佛不甘寂寞在騷首弄姿地呼喚著路過的人,看我,看我。

    從斜巷往右踅,一座設計宏偉,充滿歐洲風味的大樓迎面而來。那日正好是假期,空無一人的大樓,只有時間在寂寞的樓道裡靜靜流淌。俗稱水師廠的港務局大樓,原是摩爾兵營,當時由印度過來澳門的員警在此駐紮為營地。

港務局大樓

    一群人歎為觀止地欣賞著眼前古典而不過時的美,這是1874年,義大利人卡蘇杜設計出來的永恆優雅。佇在樓道的陽臺遠眺,回廊上圓形的石柱子遮去略為刺眼的陽光,在陰影裡,植著沉默在綻開的盆花和無聲卻茂盛的綠葉。澳門人喜歡到處種花植樹,蔥籠的樹木,繽紛的花朵,茂密的草叢,處處可見。更為動人的是,毫不排斥,卻積極地延續葡萄牙人在四百年前帶來的大廣場和小前地的傳統文化,以維護的心思來保留城市的歷史感,美化的不只是行旅過客眼中的風景,還風雅了當地居民的心靈。

    沿著窄窄的斜巷,漫步到阿婆井前地,背著花樹,對著流水,我們在樹蔭下坐了下來。這是一個小小的,感覺貼心的花園,讓匆忙的行人,倦乏的遊客,路上有一個休息的地方。

    阿婆井是葡萄牙文,意思是山泉。原來這裡以前是澳門主要的水源,靠近內港。葡萄牙人最早聚居的地點之一。相傳喝了阿婆井的水,永遠忘不了澳門,如果沒有機會在澳門成家,那麼以後肯定還會再來。

阿婆井前地 

    真喜歡這些溫馨親切的美好傳說。從前的人,用這樣的傳言來表示他們的真心誠意,熱情地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並且殷殷期待下一回的相聚。

    時光在流轉,水依樣在流。阿婆井的水從類似我在西班牙巴塞羅納路邊看見的嵌於牆垣之間的獅首嘴裡流吐出來,底下有一小池,池水看起來清沏澄明,可是已經不能喝。空氣中的微微水氣,為流汗的旅人添加一絲體貼的清涼意。

    走路在澳門是樂事,多是地勢略陡的山坡路,氣候再怎麼涼快,也會出汗,但不覺得疲累。每一條路都不長,幾乎一直在拐彎抹角。短短便來一個轉折,每一個轉折處,出現一道漂亮的風景,充滿了回味的腳步在繼續前行時因此有了新的期待。

    建築物的西式特色很強,風格不太一樣,卻又有其相像之處。路上行人不多,旅客不少。擦身而過的人大多步調不緩不疾,氣定神閑,自有其從容風度。

    到了建于1872年的鄭家大屋,原來是中國現代思想家鄭觀應的故居。觀光書上的介紹說,那一院落式的大宅,外觀似中國建築的結構,屋頂梁架窗戶,包括精緻典雅的雕花鏤飾,在在都屬中式傳統;室內的天花板,門楣窗楣卻深具西方特色,是一間足以代表澳門的中西融合的大屋。

    其實何只是建築,數日逗留,讓人驚豔的是,在時間的沉澱下,東西交融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式,結合以後產生了不完全傳統,也不完全時尚,而是恰到好處的優雅且諧調的獨特澳門風格。

    鄭家大屋正在裝修,尚未完成,本不開放,幸得陪同我們一起閒遊,會說葡語的澳門朋友陳迎憲的幫忙,征得葡籍守門人的同意,一群人方得以入內參觀。

    進門是個橫式的玄關,鏤花的水泥牆上攀著互相纏繞的葡萄藤和葉子,跨前經過一個月門,便是直闊寬敞的大院子,樹下有張長條原木凳子,很自然地就坐了下來。

    抬頭看不遠處那幾棵古老的大樹,聽棲息在樹上的鳥兒斷斷續續的嚶嚀啁啾,溫柔的風輕輕吹來,地上幾片落葉微微飄蕩,天空一片蔚藍,讓幾片白雲慢慢游過,陽光透過樹葉在地上蕩漾,一個幽靜得讓人在日後回憶時一定要想念的早上。

    眷戀著眼前的美景,捨不得離開,繼續坐著,周邊的安寧恬靜漸漸渲染到人的心裡頭,悠然怡悅間,深深地感覺歲月是如此靜好。

    女兒笑說,這莫不是鄭家大屋前地?

鄭家大屋

    上上下下的斜坡路,不寬也不高,具有曲折的美感。路旁的房子多舊建築,五六層樓左右的公寓,雖緊密且老舊了些,看起來竟很乾淨,門邊或地上,擺有小小的神位,那天應該是農曆初一或是十五,很多人開門出來,專為點一支香。

    晃晃悠悠漫遊式地走,並無刻意按圖索驥,竟也一再與觀光書上的景點不期而遇。

    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的聖老楞佐教堂,雄偉壯觀,花園內種植不少馬來西亞也很多的棕櫚樹,一片生趣盎然的綠意。教堂左右兩邊都是鐘樓,一是報時用的時鐘,一是教堂望彌撒所用的銅鐘。屋頂是中國式的金字瓦面。沿著石制梯級爬上去,直達教堂門口。

    禮拜堂內懸掛古老精美的吊燈,祭壇中間供奉著聖老楞佐的聖像,周圍一片純靜安祥。原是16世紀中葉的建築,目前規模形成於1846年,1979年曾經進行粉飾裝修,屬歐洲古典式美侖美奐的教堂,堂皇氣派的建築帶有巴羅克風格,但在澳門華人的嘴裡,變成華族喜愛的吉利名字“風順堂”,帶著祈求風調雨順,有庇佑平安之意。

聖老楞佐教堂

    繼續前行不遠 ,巍然矗立著為傳教事業栽培了大量中國和東南亞各地的教會人才,被老一輩澳門人稱為澳門天主教的“少林寺”的聖若瑟修院與聖堂。1746年開始動工,歷經12年才落成的聖若瑟修院與聖堂,1903年曾經重修,1953年再度整修。氣勢嵬峨、肅穆莊嚴,其中一塊奠基石佐證了聖堂的歷史。

    在聖堂右邊高塔上,有兩個大小不一,浸漬著二百年歲月的銅鐘,是當年義大利著名鑄造家卑他利華建造的。抬頭仰視,明亮溫馨黃色的外型和澳門地標巴羅克式的建築風格的大三巴牌坊相似,被本地人稱為“三巴仔”。

    環境清幽的崗頂前地,原稱磨盤山。地上的路面由許多碎石鋪就,仔細一看,原來排列出來的是波浪的形狀和海裡的生物。由於圖案斑駁,每一步踩下去,都叫人花了眼,然而隨著視覺的盛宴,腳下迸發出一股濃厚的歐洲風情。

    周圍的古建築不少,因修建兼照顧得好,足以承受著時間的重量和力量,具有古雅之美卻無蒼涼之感。149年前興建的崗頂劇院,原稱伯多祿五世劇院,主體部分先建好,直到1873年,才加健具有新古典主義建築特色的正面。它是中國第一所西式劇院,供戲劇及音樂會演出之用,是當年葡萄牙人社群舉行重要活動的場所。

    400多年前由聖奧斯定教會創建的聖奧斯定教堂也在附近,1814年重修後保存至今。每年二月或三月耶蘇受難聖像巡遊,由此教堂出發,被迎到主教教堂,聖像留在主教教堂接受祝禱,隔天由教士們抬著受難耶蘇聖像出遊後,再送回聖奧斯定教堂。這個原於1591年建築的老教堂,最初非常簡陋,以蒲葵葉蓋在屋頂上遮擋風雨,華人覺得遠看起來像龍鬚豎起,故稱“龍鬚廟”。

    幾乎所有西方教堂都有東方名字,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擦出了亮麗的火花,同時也顯露了彼此對對方文化的尊重。未到澳門,沒有帶著特別的憧憬或嚮往,更不知在澳門清靜莊嚴的教堂星羅棋佈,只知有很多炫目耀眼的賭場。來到澳門,置身于歷史和現代互相輝映的現場,發現有人每天躁動不安地在裝修得奢華燦爛的賭場出入,另外還有很多澳門人寧靜自在地過著淳樸平淡的簡單家常日子。

    時間在澳門沒有門檻,時間在澳門也不曾斷裂過,在大街小巷閒逛,看見深邃的傳統,感覺濃郁的歷史文化,不管是建築物或者生活方式。新和舊,現代和古老,相互包容,相輔相成。在如此豪華又如此樸實,如此新穎又如此懷舊的地方過日子,如果不能成為哲學家,卻也能夠更有智慧地看清自己,學會選擇, 一個人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生活?

崗頂前地一角

    葡萄牙人留下閑逸從容的生活方式,陶冶了澳門人今日的步伐徐緩,怡情適性的生活態度。在倉促匆忙的擠迫煩亂年代,澳門的單純恬淡不只叫人羡慕,還是局促在都市里緊張地爭先恐後的今人,追求樸直無華的慢活日子的典型模範。

    夜晚回到暫時的宿處,大家閑閑地喝著冷凍啤酒,望著露臺外邊閃爍的萬家燈火,閑閑地聊著澳門,突然想起,抵澳至今,不過兩天,已經走過媽閣廟前地、阿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還有女兒說的鄭家大屋前地。

    就是這些前地,讓生活無意中多出一份閑情逸致。而這些前地,恰恰也是澳門最具特色,最有價值的地方。

    生命的道路,在疲憊和倦累時,假如有一片前地,可停下來稍稍歇腳,觀賞一下周圍的景觀,在片刻的安閒中喘一口氣,聞聞花香,聽聽鳥語,調整呼吸,重新灌輸力量,於是又可站起來,充滿活力地把人生的路繼續走下去。

    紛紜雜亂的煩囂世間,但願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前地。

0
测试
上一篇
生活的主角
下一篇
评论 (0)
再想想
随便看看
-50℃的俄羅斯,是怎麽生活的?
4小时前
海底兩萬里,他鏡頭下的深海水族館
23小时前
在這座小城吃一趟,我像逛了半個地球
1天前
新疆北部這個雪村,火了
2天前
900年前,驚艶世人的不只是《千里江山圖》
2天前
相关文章
她,就是朵拉吗?——读朵拉闪小说之浮想
無聲的曼谷
水仙你好
時間扒手

王蒙 王蒙
王蒙 王蒙
Copyright © 2023 字遊文化
  • 请到 [后台->外观->菜单] 中设置菜单
热门搜索
  • 戴冠青
  • 泉州
  • 宾州
  • 美国大选
  • 罗克格伦
  • 新加坡 台灣
朵拉
12 文章
0 评论
0 喜欢
  • 0
  • 0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