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烏鎮速寫
文/潘金英
由於暑假要到上海作文學交流,我有此偶然的機會,從俗務中抽身而來,順道到烏鎮一遊。雖然錯過了烏鎮六七月的戲劇節盛會,未能欣賞到賴聲川的戲劇新作,但逢著如詩如畫的烏鎮風光,也覺釋然暢快。
我和妹妹隨著滬港文友,從大都會上海的俗艷,尋找小水鄉的清麗。烏鎮渡頭的船啓程了,從兩岸都是玻璃幕牆到一路的簡樸民房;方才滿目還是高聳入雲的巨廈,瞬間我們已身在綠蔭青河、小徑石路、紅牆碧瓦之中了。
我們下塌的地方叫通安客棧,斑駁的招牌字跡依然,卻難掩歲月的滄桑;漆黑的樓房飄散出陳舊的歷史味。該樓中式結構,富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特色,這在窗框、窗楣圖案和外牆的灰雕中得到體現。橫橫直直的窗櫺顯示年輕時曾經的華麗;六角的造型隱約著昔日的輝煌。通安客棧的陳設又富西方色彩,矮矮闊長的沙化讓人覺得到充分的閑適。內部花木佈置、擺設、屏風,又揉合了濃厚的傳統文化氣息。
該樓格調配合了鎮上古街的風情,古雅的客棧內有乾坤,亭台樓閣、紅磚黑瓦間令人驚豔,我們想不到竟還藏著偌大的露天泳池,但見不少外國遊客浸浮在碧波間,笑聲盈耳;似乎水療確能釋放生活的暑悶和鬱氣吧。誰能不欣喜地在這中西揉合的客棧渡過清涼的夜晚?
大清早,我和妹妹就到處瀏覽烏鎮的古街窄巷。 小小的街道,令人發思古之幽情;染布坊最吸引,充滿了神秘,長長的紥染布條,在風中撩撥,情態生動,有的好像蓮花、有的又像幽草。抬起頭想往前走,眼前卻走過了一對好似模特兒的女子,不禁駐足觀賞。也許是不經意,也許是太好奇,她們特意攝下這些密密麻麻的染布美景。但染布坊是多麼寂寞啊,幾乎沒有人記得它們的存在。四處獵影的她們,可知道自己也正被人捕捉入鏡啊!
矮矮的城牆,令人遙想當年小鎮往昔的熱鬧景象;如今只能投下一大片清涼,安慰著四面八方到訪的遊客。沉澱太多文化精華的屋宇,受到歲月的祝福,經受百年風霜的浸洗,終於冒發了紅和綠,裝飾了單調的線條,讓我們大飽眼福:滿是滄桑的屋頂竟長滿了鮮麗的花草;青春煥發,勃發了生命的驚人新機。花的點綴,使牆身楚楚動人。而茂盛的綠藤,又裝飾了幾扇小窗,像千條萬條小青蛇在徐徐爬行,爬滿一方一方的木板牆;那怕四季不同的景色更替,這兒總是綠意蔥蘢;原本枯乾的百年古牆,滲透了春天的潮濕,詩意的浸漫,在蒼穹下綠意橫流、涼意襲人。若是在雨後觀賞眼前這些美景,會否更搶眼鮮明?。
這裏的石路小徑各具情態,好像天空中密密麻麻的雲朵,層層疊疊,所踏腳處一直都鋪滿了大小石塊。當日間所有的炎熱暑氣已隨著黯然下來的天色在流水中消溶,華燈開始在鳥鎮水鄉一盞一盞的點綴。天色將暗未暗的時分,此地最是銷人魂魄。朦朧間有暗香浮動、水袖飄過,時間,彷佛凝結在古今的縫隙間。河的東西兩邊都是山巒,水從山澗裏迂迴曲折地流出來。流水依舊,拱橋旁的空地赫然擺開了閒適的一角。大地小賣攤有吃有玩,石凳旁幾個外地男女,談天說地,文化交流。外國人的足跡,留在中國最偏僻的角落上愈來愈多。而此刻最好在橋頭路邊,品嘗一杯火熱的烏鎮涼茶。河岸邊有一家大小在玩燈籠、踢踺子,情侶在遊船賞月。一閃一閃的燈火流光,溢彩閃爍,與水氣融匯,莫道不銷魂。遙想昔日皇朝的金粉盛況也不過如此吧。
人生要走多少的路,過多少的橋?在河岸看橋上匆匆行色的人們,腳步、姿態雖不一樣,方向、目標亦不同,都須各自上路。我們不要怨恨上天不公,在塵世中人的命運受盡折騰;生命可以緊繃如弦,也可悠閒似水;當我們過了一橋又一橋,一艘小船,也正在橋底小孔無聲地悠然劃過。
且來這處盪一葉小舟吧,放鬆身心於青山綠水中,看看錯落有致的民居,聽魚兒暢游、雲雀呢喃,讓潺潺流水,把心底裡放不下的全部放下,讓艱難的生命難題,隨輕舟滑翔而過吧。
2013年8月22日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