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銘基《幾個球場 》
1.記憶中的香港政府大球場
在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我是中學生,學校的陸運會就在政府大球場進行。那時候,那些年,跑道上鋪的是沙粒,槍聲一響,跑手競先,滾滾紅塵,火舞黃沙。跑道以外,大球場當然還是球場,而且好像是它的正職。說是「好像」,那是因為它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舉行中小學的陸運會,懷才不遇,莫過於是。後來,跑道撒了,草坪擴大了。我也曾經在這裡看過幾場球賽,甚麼南華對聖保羅(1994年)、好易通對英格蘭國家隊(1996年)之類,後來因為不能再買學生票,逐漸與入場看球越走越遠。沒有了跑道的政府大球場後來繼續「不務正業」,大部分時間在舉行音樂會、佈道會等。2013年7月,香港政府大球場蜚聲國際了,舉行英超亞洲挑戰盃的同時,草都枯死了,球場變成光禿禿的,「牛山之木嘗美」,「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可見要衝出國際,方法也是有許多的。政府大球場可以坐四萬人,在2019年1月舉行的一場港超聯比賽,入場人數是626人,令人慘不忍睹。從前,到政府大球場看球,走過一段加路連山道,買些小吃,談論對陣雙方的戰績,人頭湧湧,好不熱鬧。往事如煙,球場上如今只有小貓三四隻。很多人說,自從有了大規模的直播海外賽事以後,大家都不願入場看球了。這是事實的全部嗎?當然不是。香港足球的問題有許多,就是要寫一部一百二十回的小說也說不完。
2.奧脫福球場的一波三折
我是曼聯的球迷,始自1983年的英格蘭足總盃比賽,當時的領隊還是朗艾堅遜(Ron Atkinson)。小女兒也是球迷,在2016年的一天,我倆便到了曼聯的主場奧脫福球場(Old Trafford Stadium)朝聖。這裡有個別名,名為「夢劇院(The Theatre of Dreams)」,雖然我們父女都不是表演者,但確實是夢想成真!那是2016年5月15日,曼聯的對手是般尼茅夫(AFC Bournemouth)。當然,我們買票時候壓根兒不關心曼聯的對手是誰,只是祈求曼聯大勝一場。
奧脫福球場很大,可以容納74994人。球場外,總會看到一些騎警,騎著馬匹居高臨下,維持秩序,雖然秩序本來便很井然。在附近的輕軌站下車,步向球場,沿途都是穿著曼聯主場紅色球衣的球迷,包括我們,在英國罕有風和日麗的日子昂首闊步。歐洲人看比賽的時候,特別喜歡吃熱狗,貪圖其方便快捷而又能果腹。入鄉隨俗,小女兒也買了一個。
球賽是在星期日下午三時進行的,我們在二時半便入場了,順便感受一下場內的氣氛。看著門票,走到閘口,進行安檢,按圖索驥,魚貫入場。我們坐在南看台(又名「卜比查爾頓爵士看台」“Sir Bobby Charlton Stand”),對面是阿歷士費格遜看台(Sir Alex Ferguson Stand),最好玩最嘈吵的是西看台(Stretford End),曼聯的死忠粉絲坐在這裡。東看台(Scoreboard End)則是給傷殘人士,以及客隊的球迷。球員們熱身以後,返回更衣室,重新出來然後開始比賽。可是2:55、3:00、3:05、3:15,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絲毫沒有開球的跡像。兩隊球員在熱身後返回更衣室後便沒有再出來,究竟發生甚麼事呢?大約過了半小時,球場響起廣播,內容大概是由於發現可疑物品,所以宣佈取消球賽,並要大家有秩序的離開。觀眾聽到這樣的消息,固然失望,包括當時五歲的小女兒。數萬人同時離開,我只能說,比起中小學生還要守秩序,沒有喧鬧,只是大家還在談論著甚麼時候會補賽之類而已。步出球場外,天空上不停傳來直升機的引擎聲,路面上除了姿態仍然優美的馬匹外,更加出現了不停駛向奧脫福球場方向的救護車。在這電光火石之間,倦極的小女兒睡著了,我只能抱著當時五歳半(這個「半」是她多次強調不能漏掉的)的她走了二十分鐘返回酒店。雖然很可愛,但確實很「沉重」。
奧脫福球場發生甚麼事呢?後來大家都知道,原來只是虛驚一場。大約在比賽前半小時,在球場的一個洗手間內發現了一個疑似爆炸品,因此迫不得已取消球賽。後來,經過調查,原來是早前保安公司在訓練犬隻時將爆炸品模型遺忘在洗手間,沒有取走。所以,爆炸品是真的,幸好不是恐怖襲擊,只是球賽都取消了。小女兒睡醒以後,仍然非常失望,作為補償,我唯有帶她去吃心愛的乾炒牛河。後來,曼聯官方宣佈補賽將於兩天後進行,所有門票可以退票,不退票的在補賽時免費入場。
補賽在5月17日星期二晚上八時舉行,從午間看球,變成晚間看賽,購票一次,看盡日夜景色,一樂也。結果是曼聯以3比1取勝,入球的包括隊長朗尼(Wayne Rooney)、年青前鋒拉舒福特(Marcus Rashford)、中場艾殊利楊格(Ashley Young)。小女兒特別喜歡拉舒福特,原因卻是原始的。當時拉舒福特身穿39號球衣,女兒說:「爸爸,這是你的歲數!」這是她喜歡拉舒福特的原因。後來,小女兒一直關心拉舒福特,而他的球衣號碼從39變成19,再變成10。女兒問:「1號龍門廸基亞(David De Gea)是否全隊最厲害的?」我說:「近幾年都是。」女兒說:「如果拉舒福特以後越來越厲害,他會否穿上1號球衣?」這完全是一個全班考第三十九名的學生奮發向上的故事,可是與足球世界全然沒有關係。
3.在萬達大都會球場追尋Take the L
今年二月,因到西班牙參加學術會議之故,在馬德里停留了幾天,期間看了兩場足球比賽。第一場看的是馬德里體育會(Atletico Madrid)對維拉里爾(Villareal)的比賽。西班牙人的作息時間向來比較遲,足球比賽也多在當地時間晚上才進行。近年來,為了遷就亞洲廣大地區衛星直播的需要,不少比賽提前在下午進行,我看的這場開球時間是下午4:15。馬體里體育會的主場館名為「萬達大都會球場」(Wanda Metropolitano)。「萬達」二字明顯地是因為中國萬達集團冠名贊助使然。這個球場原來的名字是馬德里奧林匹克體育場(Estadio Olímpico de Madrid),重建後冠上新的名字,加添了中國元素。萬達大都會球場在2017年翻新完成,正式成為馬體會的主場,容量68000人,設施新穎,美侖美奐。萬達集團的冠名權是三年合約,至2019年結束,看看下個球季,這個球場會叫甚麼名字。第一個在萬達大都會球場入球的球員是誰?基士文(Antoine Griezmann)是也,小女兒近年喜愛的球員。
基沙文(Antonie Griezmann)吸引小女兒的原因不是球技,而是他慶祝入球的方式。2018年世界盃決賽的那個晚上,代表法國國家隊出戰克羅地亞隊的基沙文在比賽中射入一記十二碼罰球,然後跑到角球旗位置跳起舞來。這一支舞,我記得,因為家裡兩個小孩都曾經因手機遊戲Fornite(堡壘之夜)而表演過,名為“Take the L”。 “Take the L”是這個遊戲中的動作,意指「接受你的失敗」(take the Loss)。可見喜歡一個人,實在不用太多理由!基沙文效力的球隊正是西班牙的馬德里體育會,既然來到馬德里,我便去看一看女兒新近喜歡的球星的比賽,以便回家可以詳細交代。
二月份的馬德里,每天都是陽光,讓人充滿幹勁。球場內外,氣氛熾熱。熱狗、薄餅、漢堡包、汽水、啤酒,林林總總,目不暇給,遺憾沒有飯。相較奧脫福球場在比賽進行時的安靜,萬達球場的球迷非常熱情,打氣之聲此起彼落,響徹整個球場。球場廣播介紹主隊球員之時,球迷都發出如雷貫耳的歡呼聲,我仔細端詳,用心聆聽,誰最受歡迎呢?答案便是基沙文。不愧小女兒也是你的粉絲。在整場比賽之中,他也是表現最好的一個。恐怕在不久的未來,他便會離隊投奔另一隊實力更強更大的隊伍,為自己的足球生涯走向高峰。
我答應女兒,要買一件馬德里體育會的球衣給她,背後更要印上基沙文的名字。當我向店員表示球衣要印上7號基沙文的時候,他竟然問我要不要印上22號莫拉達(Alvaro Morata)。這簡直是莫名其妙,匪夷所思。試想想,當你一心想吃叉燒包時,店員跟你說不如吃奶黃包,卻並非因為叉燒包已經售罄,而是因為奶黃包銷量欠佳。因此,我懷疑,莫拉達不會長期效力馬德里體育會,否則店員不會如此的促銷。
熱狗固然要品嘗一個,更多西班牙球迷會再來一杯啤酒。球場內外都有販賣食物的攤檔,場外的是香港旅遊景點也會出現的美食車,場內的自然是球會官方的食店。與其說是看比賽,倒不如將球賽看作成良朋聚會的好時光。不少球迷都是購買季票的,所以每次入場看球,便又是一次天南地北無所不談的機會。因為是星期日的下午,不少球迷是全家總動員一起支持愛隊。在這種耳濡目染的情況下,球迷肯定是世襲的。如果父親是馬德里體育會的球迷,兒子便不可能是皇家馬德里的球迷了。當然,世事無絕對,球員反而可以比較花心,有些球員是馬德里市兩支球隊皆嘗效力的,例如是上文提及的莫拉達,以及皇家馬德里現在的守門員古圖爾斯(Thibaut Courtois)。比賽結果是主場的馬德里體育會順利勝出,賽後,球迷帶著愉悅的心情,繼續檢討賽事得失,有秩序地離開宏偉壯大的萬達大都會球場。
4.煙花不絕的班拿貝球場
皇家馬德里是此前三屆歐州聯賽冠軍盃的冠軍,這個冠軍非同凡響,代表的是他連續三年是歐洲第一名。似乎來到馬德里,要看球的話,不可能不到皇家馬德里的主場——班拿貝球場(Santiago Bernabéu Stadium)。可是,沒有小女兒喜歡的球星,實在打了很大的折扣。曾經,小女兒也喜歡奧斯爾(Mesut Ozil)——一個土耳其裔的德國球星。可是,他後來離開皇家馬德里,到了英格蘭的阿仙奴。而且,面對效力球隊多年的沙場老將,皇家馬德里一向沒甚人情味,很少球員可以在這裡結束比賽生涯,這也是我不喜歡這隊球隊的另一個原因。
原本並沒有打算去看皇馬的比賽,可是抵達馬德里的那天,出租車的華人司機興奮地表示,幾天後有一場皇家馬德里對巴塞隆拿的比賽,買票的人頗多,恐怕已經售罄。看完了馬體會的比賽後,覺得西甲氣氛更勝英超,於是一有空便到皇馬的官方網頁瀏覽,看看有沒有還沒有出售的漏網之票。馬德里有三大展覽館,其中一個是索菲亞皇后藝術中心(Centro de Arte Reina Sofía),這裡的鎮館之寶是畢加索(Pablo Picasso)的《格爾尼卡》(Guernica)(1937)。不過,我更喜愛的是裡面展出的米羅(Joan Miró)作品。索菲亞皇后藝術中心每天有免費的參觀時段,那便是下午六時至八時。要取得免費門票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提早在藝術中心門外排隊便可以。至於要提早多少來排隊,言人人殊,總之我是提早45分鐘便來到了。後來,看見後面的人龍越來越長,排在前面的我不禁有一種莫名的興奮。雖然這種興奮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但實在太真實,讓人久久未能忘懷。在這排隊的過程中,我不停到皇馬的官網,查看門票的情況。突然,出現了幾張門票,位置雖然不甚理想,但我一步步按進去,長驅直往,一路通過,最後終於成功付款。付款本應是令人不快的事情,但這一刻,居然有一絲的快意。
2月27日晚上進行的是皇家馬德里對巴賽隆拿的西班牙盃第二回合比賽。一個人在外,我喜歡腳踏實地,留下足跡。班拿貝球賽在市區,跟萬達大都會球場不一樣。它在馬德里市區的北面,雖然不是在山上,但仍有一種種微微上坡的感覺,越接近球場,前往同一方向的人越多,真是「雖千萬人,吾往矣」。世界足球壇有幾個強強對壘的比賽,皇家馬德里對巴賽隆拿的西班牙國家打吡(El Clásico)便是其中一個。這次是皇家馬德里的主場,在場的主要便是主隊的球迷。馬背上的警察固然出動,四周維持治安的警察也不在少數。在場外,球迷已經在點燃紅色的煙火了,這是國家打吡的獨有氣氛。歌聲響徹班拿貝球場四周的街道,即使不看球賽,如此氛圍,已經是值回票價了。在場內,主隊球迷不斷高唱會歌,在介紹雙方球員出場之時,為主隊打氣,給客隊喝倒采。主隊死忠球迷仍是坐在龍門後方,與奧脫福球場相同。更有趣的是,主隊球迷設計了一幅可以覆蓋半個看台的超級海報,畫面構思取材自Pac-Man遊戲,內容是皇馬會徽化身食鬼,而客隊會徽則是鬼魂,代表主隊會將客隊吞噬。
如果早一年來看這個比賽,重點肯定是C.朗拿度(Cristiano Ronaldo)與美斯(Lionel Messi)的對抗,只是今年前者已經離隊,但能看美斯也很滿足。我不是兩隊的球迷(也沒有小女兒交給我的任務),因此這是一場完全不帶主觀情感而觀賞的球賽。比賽的結果是作客的巴塞隆拿三比零完勝皇家馬德里,在球賽尚未結束之時,主隊的球迷已經紛紛離場,愛之深而恨之切。整個班拿貝球場其實只是坐了一小撮巴塞隆拿的球迷,但因客隊獲勝,主隊球迷愈益沉寂,到最後更是反客為主,大肆高歌。我也在比賽結束前幾分鐘離開,雖然不捨,但為了可以早點坐上地鐵返回酒店,只能忍痛割愛。
5.站著看的虹口足球場
2019年上半年,因研修假期之故,寓居上海。提到上海的足球,自不能不想起香港與上海之間的滬港盃足球比賽(後名「滬港球會盃」)。滬港盃是兩個城市之間的足球比賽,1908年便舉行了第一屆。有百年歷史的滬港盃,當然不可能是每年舉辦,百年以來,斷斷續續,兩次大戰時期、新中國成立後,都沒有進行。1987年,滬港盃在上海江灣體育場復辦,入場人數為四萬,何其壯觀。滬港盃的命運跟香港足壇一樣,漸走下坡。2005年,改為由兩地派出球會參加,代表上海的便是上海申花。後來又有上海東亞和上海特萊士來港參加比賽,驟眼看來,上海足壇球隊輩出,其實,申花今天不叫申花,稱為「上海綠地申花」;上海東亞和上海特萊士今天都沒有了,他們都是「上海上港」的前身。現在看中超(中國超級聯賽),絕對是考驗自己對國內知名品牌的認識。因為每一間球會都會有他的贊助商。為了贊助,球隊不可能安分守己,總要在原有名字加上商業集團的名字,例如「上海綠地申花」,「上海」是地名,「綠地」是商業集團,「申花」是這球隊本來的名字。
在復旦大學跟其他老師打探,看看如何購買中超比賽的門票。大家對於我的這個舉動,深感奇怪,以為比賽水平不甚了了,不值得去看。其實,我不過旨在體驗球場氣氛,水平如何並不重要。很多人都將中超比賽跟國家隊的比賽混為一談,實為失諸交臂,有欠公允。中超乃球會級的比賽,整個球隊日夜訓練,建立默契,且有外援之助,廣州恒大淘寶曾經兩次奪得亞洲冠軍球會盃,可見中超水平不錯。恒大更是中超比賽2011-2017年度七連冠,到了2018年才由上海上港奪得冠軍,打破了恒大的壟斷。可惜的是,申花對上港的球賽一票難求,反正我只是為了體驗,於是看了一場綠地申花對河北華夏幸福的比賽。
我住在復旦大學的外聘專家公寓,步行到地鐵十號線的國權路站,上車,換車,八號線有一站名為虹口足球場。坐地鐵的過程中,主隊申花的球迷愈來愈多,穿上球衣、帶上圍巾、討論球賽,氣氛很好。從地鐵站步上球場,燈火通明,球場內外不再吃熱狗了,中國人要的是「能站著吃的飯」。看到這個宣傳標語,有點奇怪,吃飯當然好,我也不見得很喜歡吃熱狗;奇怪的是為甚麼要「站著」?吃飯坐下來吃就好,球賽不也是坐著看的嗎?這在後面能找到答案。
買高鐵票要實名,買球票也要實名。我的球票名是實名了,不過進場安檢時候,大家都拿出來身份證。我呢?只有「港澳同胞來往內地通行證」(簡稱「回鄉證」)。門口的警衛對此有點措手不及,大概香港同胞很少如此投入國內足壇,原本已經準備了二維碼檢查器,改為揚手叫我進去,看來「港澳台居民內地居住證」還是很值得去申請。
主隊死忠球迷還是坐在兩邊龍門架後面,與世界各大球場情況一致。客隊球迷很少,坐在看台上的最高處,偏安一隅,不成體系。所謂死忠,其實並不理智,無論主隊踢得如何,一直大喊大叫的打氣,失去控球權便唉聲嘆氣,仰天長嘯。在虹口足球場,主隊申花球員比賽期間表現失準,屢有誤傳,主隊球迷大喝倒采,愛恨分明,目光敏銳,不為主客制所囿,一切以表現優劣為標準。結果,申花一比二不敵河北華夏幸福,連同首場敗給上港,新球季開賽兩連敗。
我雖然是資深球迷,但親身入場看球並不多,在香港、英國、西班牙,球迷都是坐著看球,直至入球一刻,或者是望門興歎,才會站起來呼叫一下,便又立刻坐下。在虹口足球場,因為天氣寒冷,大家都是站著看的。第一排站起來,第二排只能站起來,否則只是看到別人的屁股。於是,整場球賽九十分鐘,大家便都站了九十分鐘。似乎看球賽除了眼睛疲累以外,就算不是自己出場比拼,雙腳也可能會抽筋。至於唱歌、喊口號這些,貫徹全場,此起彼落,客隊自必感覺到草木皆兵。至於那些「站著吃的飯」,球迷似乎並不受落,沒有多少人在吃,不過大家既然都站著,總算為「站著吃的飯」下了一個完美的註腳。無論如何,中超近年來一宜維持著蓬勃發展;相較香港,單是入場球迷的數量已經大勝一場了。商業機構的積極投入,也可為香港籌辦足運者作一借鑒。
到世界各地不同的球場看球,球賽好不好看並不是重點。看看建築、設施、觀眾的反應,總之是球場裡裡外外的人文風光,更為重要。一國人民的熱情投入,冷靜分析,反映的正是這裡的國情。我看球很不專心,因為都在看球又看人。當然,我也會留意一些在電視直播上看不到的球員走位,不過如果只是為了支持愛隊,有時候安坐家中看電視可能會看得更清楚。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為的也不過是一份體驗,進場看球亦不過如此。希望有一天,香港足球再次起飛,有足夠的原因,讓我再次踏進香港政府大球場﹗
(本文由潘銘基先生授權發布,圖片來源於網絡。)
潘銘基簡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儒家文獻、漢唐經學、歷代避諱、域外漢籍、博物學等。 著有 《賈誼《新書》論稿、《孔子的生活智慧》、《顏師古經史注釋論叢》、《孟 子的人生智慧》、《 賈誼及其《新書》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