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太慢了
在2011年的一份統計數據中,世界鐵路里程最長的3個國家依次是美國、中國(高鐵第一)、俄國,而緊排在這三座超級大國之後的,竟是印度。

你或許聽說過——
在美國,有一趟著名的加州微風號(California Zephyr),50多小時橫穿美國兩大山脈,無限原始風光;在中國,青藏鐵路被譽為神聖的「天之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在俄羅斯,該國擁有世界最長鐵路,西部利亞大鐵路全長達到近萬公里;
但你聽說過印度最長鐵路嗎?

它縱貫印度南北,全長4240公里。雖然在世界範圍內,這遠非最長鐵路線,但名為「維維克特快」的列車卻要用5天4夜的漫長時間,才能走完全程。加之印度的乘車條件難以想像——所以當你坐完全程,會感到似乎經歷的是「比一生還長的旅程」。

如此冗長難耐的一次旅程,《國家地理》攝影師Matthieu Paley代替你體驗了一次。
5天4夜,4240公里,一路世間百態。維維克特快列車,始於印度最南端坎尼亞古馬里,向北一直延伸到迪布魯格爾,是為印度最長的火車之旅。





攝影師Paley說:「人們都渴望時間,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大家都想壓縮時間、提升效率。我之所以喜歡坐火車,就是因為在火車上你不得不慢下來,但這次真的太慢了。」

「慢旅行」運動可以追溯到19世紀工業革命期間,那是一個發展速度極快、科技無所不在、時間商品化的時代。浪漫主義者認為,對速度的癡迷就好比作繭自縛,最終會導致社會疏離、意義喪失、自我反省缺失。
他們給出的補救措施就是——減速。

在1853年,印度的第一列火車從孟買駛往塔納時,全長為33公里,這次旅程被視為工程學的巨大成就——但這種形式在當時來說「速度太快了」。一百多年過去,當年「太快」的火車旅行(非高鐵動車)也已經變成了「慢旅行」。

人們對時間的體驗完全依賴於我們對速度不斷變化的認知。按照現在的標準,這種老式火車太慢了。無論飛機還是高鐵,試想用5天4夜可以跑多遠?普通客機一小時就可以飛700公里。



鐵路既被看作一種變革性的科技,又被視為英國帝國主義壓迫的象徵,但它的確消除了曾經人類無法想像的距離,促進了貿易和人才交流,使得普通人的長途旅行夢變為日常。

與此同時,鐵路也營造出了容易傳播疾病的環境,創造了剝削性的勞動條件,改變了自然景觀,這些都無法改變。

英國殖民者將火車視為發展進步的先兆:一個廢除種姓制度、創建資本主義社會的工具。鐵路最終融入了印度獨特的環境空間。


工業社會正在經歷「時間饑荒」(是指似乎每個人都覺得時光匆匆,時間不夠用)悖論,科學家們對此表示認可。一方面我們一直感覺要做的事情太多,但另一方面又覺得時間不夠用,而這種感受阻礙了我們體驗精神世界的能力。
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速度都在加快;但留給自由的時間,並未增加。


日本曾向印度提供了120億美元貸款支持,印度政府用這筆貸款修建一條連接孟買和艾哈邁達巴德的高鐵,如今已經正式開通,雖然運行效果不甚理想,但正如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在修建高鐵前美好暢想:「這將是印度鐵路的一場革命,會加快印度的發展進程,成為印度經濟改革的引擎。」——與此同時,這也會凸顯出現代化的二元對立性:既能改善人民生活水準,也會導致人們精神世界萎縮。





























「乘客上上下下,他們的面部特徵、穿衣風格,甚至吃的食物都能反映出我們正經過的地方。我們是一個以相同節奏共同前行的集體,一直在不斷向前發展。如果你集中注意,就能享受旅行的純粹樂趣。對我來說,雖然我們存在差異,但仍緊密聯繫在一起,這就是我的感覺。」

「這是漫長的旅途,宛如一生。」
(本文轉載自國家地理中文網,撰文:Gulnaz Khan,攝影:Matthieu Pale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