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大爷的孤岛人生,就是“动物森友会”现实版

那是在1989年,在撒丁島和科西嘉島之間的水域,莫蘭迪(Mauro Morandi)的雙體船被意外沖到了一座小島——布德裏島。他發現,這裏的管理員將在兩天後退休,於是,對社會已毫無眷戀的莫蘭迪賣掉了雙體船,接替了管理員的職位。自那之後30餘年,現年已81歲高齡莫蘭迪大爺從未離開他遺世獨立的孤島。

莫蘭迪上島之前曾是一名教師;而上島之後,流水的遊客來了又走,只有他真正長留於此,獨居孤島30餘年。81歲的莫蘭迪常常一個人走在布德裏島的岩質海岸,望向孤獨大海,感到全世界安靜下來。

他說:“我們認為自己是神聖的生物,而在我看來,我們其實渺若塵埃,必須適應自然。”


馬達萊納群島國家公園由7個島嶼組成,其中擁有粉色沙灘(Spiaggia Rosa)的布德裏島被認為是最美麗的島嶼(莫蘭迪居住的正是這座)。

這些玫瑰色的沙子源於諸如截頂薔薇珊瑚(Miriapora truncata)的珊瑚和貝殼微小碎片。9世紀初,粉色沙灘被義大利政府稱為「具有高度自然價值」。由於脆弱的生態系統,沙灘已被關閉,只有特定區域對遊客開放。
這個島的遊客數量也迅速從每天的幾千人減少到一人。

2013年,布德裏島的原主人遇到了經濟問題,不得不進行拍賣,一位新西蘭商人得到了這座島。義大利政府反對此次出售,官司持續了3年時間。2016年,法院把這座島嶼劃入馬達萊納群島國家公園。
依然是2016年,公園反對莫蘭迪生活在這座島上,但莫蘭迪絕不會靜悄悄地離開——反對驅逐莫蘭迪的請願書徵集了超過1.8萬個簽名,迫使當地政客無限期推遲對他的驅逐。

莫蘭迪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依然是一個風一樣的男子。他親言:「我不會離開的,我希望能死在這裏,火葬後,我希望骨灰像蒲公英一樣撒在風中。」

他覺得這樣就可以和地球重新融為一體。古希臘的斯多葛學派稱之為「Sympatheia」,意思是,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的生物體,在不斷變化。

每天,他都會拾起被沖到海灘上的塑膠,和優雅的動植物待在一起。他雖然反感人類,但還是會滿懷熱情地巡視布德裏島海岸,並給夏季登島的遊客上一堂生態系統教育課,不厭其煩地告訴他們如何保護大自然。

「我想讓人們明白,我們應該儘量不用眼睛去看那些美好的事物,而是閉上眼睛,去欣賞、去感覺。」

冬季的布德裏島尤其漂亮。莫蘭迪要忍受長時間(20多天)沒有任何人際交往的過程。他經常靜靜看海看很長時間,他會從這安靜的自省中,找到慰藉。


但在快速全球化的時代,人類很難找到真正的孤獨。隨著當地不斷發展,互聯網公司在布德裏島上搭建了無線網路,社交媒體把莫蘭迪及其深愛的這片天堂與整個世界聯繫在一起。為了更大的目標,莫蘭迪做出了讓步:接受這種新的交流方式。他希望這裏的美能成為人與自然之間的紐帶,從而促使人們關心呵護這個日漸枯萎的星球。
只是老爺子的生活有可能就此不再清淨。

莫蘭迪說:「愛是美的必然結果,反之亦然。情人眼裏出西施,這不是因為你覺得她長得漂亮,而是因為你有了情感移入,你成了她的一部分,而她也成了你的一部分。人類和大自然之間也是這樣。」
而莫蘭迪的「愛人」是自然,是他的孤島,他愛得長久和深沉,他用自己的行動一直踐行著這段曠世之愛。

科學家們一直認為,獨處會產生創造力,每個時代,都有大量藝術家、詩人和哲學家可以證明這一點。他們在與世隔絕的生活中,創作出了偉大的作品。
然而,隱居並不意味著對所有人都有益。Pete Suedfeld在《孤獨:現有理論、研究與治療資料讀物》(Loneliness: 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一書中解釋道:「對於生活在科技發達社會中的成員而言,獨處會帶來壓力,他們已被灌輸了這樣一種觀念:孤獨是可以避免的。」但世界上仍有一些文化,把獨居視作慣例、傳統。比如,佛教修行鼓勵靈修、參佛,勝過肉體享受。

(文章轉載自國家地理中文網,攝影:Michele Ardu,撰文:Gulnaz Kh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