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生於中國,卻在歐洲貴族家住了300年
在收藏家眼中,伊夫·聖羅蘭的巴黎公寓是難以超越的優雅典範。若能回到過去,推門而進,這位時尚大師與中國藝術的緣分,定會讓你眼前一亮。

聖羅蘭家中這滿布牆面的東方奇景,濃縮了300年的故事。今日,我們來看看它的「前世今生」。

一、回到 1759
時值1759年,也即乾隆二十四年,廣州的港口一如既往地繁忙。

金髮異國人,十三行商人、腳夫匆匆往返店鋪與碼頭間,絲綢、茶葉、漆器、瓷器等正在裝箱,船隻準備起航,把這些中國珍品運往萬裏之外的歐洲。

伊夫·聖羅蘭家中壁紙或許也曾藏身於這些遠渡歐洲的東方珍物中。
%E9%A6%86%E8%97%8F18%E4%B8%96%E7%BA%AA%E4%B8%AD%E5%9B%BD%E5%A3%81%E7%BA%B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280/interlace,1)
「世上沒有什麼能比那些泊來之物更得我心了,尤其是漆器與壁紙。」 ——女皇瑪麗婭-特蕾西亞1759年的信中寫道

這些壁紙貴嗎?是的。
當年,貴為駐土耳其外交官之妻的蒙塔古夫人想用中國壁紙來裝飾她的新別墅,卻因為價格太過高昂,不得不作罷。

還是在1759年,英王查理二世的孫女Emily Lennox給丈夫交代了一項購物任務,要他在倫敦購買150碼中國塔夫綢壁紙來妝點臥房。這位丈夫跑遍倫敦城,卻難覓得足夠多的相同紋飾的壁紙。
%E9%87%8C%E4%BB%8D%E5%8F%AF%E8%A7%81%E4%B8%AD%E5%9B%BD%E5%A3%81%E7%BA%B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280/interlace,1)
終於辛苦找到後,這些遠渡重洋而來的壁紙價格高昂,還要加上官方對壁紙徵收的稅款,得耗費不少錢財。但妻子Emily並不在意。因為在當年貴族看來,中國壁紙可比真絲、刺繡的牆面裝飾高級得多、迷人得多,即使貴也是值得。

二、牡丹在異國綻放
中國畫師在桑皮紙、絲綢絹布上完成的大幅圖繪大概從17世紀起進入歐洲,在18世紀中期掀起巨大熱潮,卷走巨額金錢,卻從未在故鄉久留,它們總是匆匆奔赴遠方。

與瓷器或各類來自東方的擺件不同,這些壁紙抵達貴族人家時尚未算「成品」。各個大宅有各種房間,買回了壁紙的人不時會遇到些難題。
%E7%9A%84%E8%BF%99%E9%9D%A2%E4%B8%AD%E5%9B%BD%E5%A3%81%E7%BA%B8%E4%B8%8D%E6%98%AF%E4%B8%80%E6%95%B4%E5%BC%A0%E6%95%B7%E4%B8%8A,%E8%80%8C%E6%98%AF%E4%B8%80%E5%9D%97%E5%9D%97%E6%8B%BC%E6%8E%A5%E8%B5%B7%E6%9D%A5%E7%9A%8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280/interlace,1)
宅邸房頂高度不盡相同。如果牆面過高,壁紙無法鋪到頂部,就得請人補畫一部分。至於效果如何,一般得看能否請來造詣高深的洋畫師。

當然,也有人另闢蹊徑。在19世紀初,一位子爵夫人決定將喬治四世送給她的中國壁紙用上,卻覺得某些部分稍顯空寂,想要多加幾只鳥兒。

於是,她取來一本奧杜邦的鳥類圖譜,剪下一只只鳥兒貼到牆上。早期奧杜邦鳥類圖譜可是如今世上最昂貴的書籍之一。

對於這位子爵夫人的改造,給她贈送壁紙的喬治四世要是知道了,或許也會大吃一驚。這位國王對中國風的熱愛,當年貴族都應有所耳聞。他打造的英皇閣(Royal Pavilion)裏就有黃、藍、粉等多種色調,繪有不同紋樣的中國壁紙。


喬治帶動了19世紀歐洲又一股中國壁紙熱潮。此後,縱然潮流變幻,但當我們看到19世紀淑女站到中國壁紙跟前時,心中或暗暗構想,這樣一位優雅小姐,是否也對神秘遠方有所嚮往。

三、最熟悉的陌生人
然而,對於這些誕生於中國的壁紙,身在東方的我們既熟悉,又陌生。

我們似乎都認得壁紙上那些吉祥花果,也幾乎可一眼認出那些山水樓臺。

還有婀娜仕女和翩翩公子,又或是昔日尋常的農耕勞作。

%E9%87%8C%E7%9A%84%E4%B8%AD%E5%9B%BD%E5%A3%81%E7%BA%B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280/interlace,1)
甚至畫中正在發生的世家故事,也仿佛曾輕輕掠過夢境。更不用說,那些翎羽畢現的雀鳥,盛放的牡丹與海棠,以及暖春般的色調。

然而,對於兩三百年前描繪這些圖景的中國畫師,我們卻知之甚少。他們並不是文人墨客,未嘗在紙上簽下名字,鈐上朱印,任憑作品在海外備受稱賞,卻一直默默與筆墨為伴。

通過修復與研究,人們發現,這些中國畫師、匠人們勤懇而高效,即使要只憑手中的筆把巨大的紙張畫滿,也可有條不紊。

也是得益於後世研究,人們知道,原來區區紙張之所以可抵禦百年風雨,是因為背後還有竹纖維等製作的支撐。這些深得歐洲貴族喜愛的東方奢侈品,經過細細描繪、認真處理,決非一蹴即就。

四、緣來未離去
「……中國壁紙就與大宅外的熱帶植物園一樣生機勃勃。」 ——《Vogue》

在20世紀,甚至在今天,中國壁紙傳奇仍在繼續,它們依舊是頂級藏家的心頭好。

比如上世紀法國羅斯柴爾德家族的Pauline de Rothschild,這位當年美國身價最高的設計師家中也有中國壁紙的身影,那斑駁的歲月痕跡,像是漫長故事的縮影。

一些在過去未被使用或離開了牆面的中國壁紙走出了古老宅邸,化作畫幅或屏風,為今日藏家爭相競藏,也在藏家家中,辟出一片東方勝景。



至2018年,在《國家寶藏》節目中,18世紀中國壁紙震撼世人。2011年之前,這組壁紙曾藏身夏活莊園中,現在,它終於回歸故里,成為國內收藏的唯一構圖完整成系列的外銷壁紙。

也如其他曾讓西方驚豔的中國外銷藝術一樣,這些壁紙上的鳥啼花開、耕作與日常,曾在西方古宅中守護遙遠的傳奇。它們身上那些被淡忘的故事,仍等我們去發現、去講述。
(本文轉載自 LicorneUnique ,作者 at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