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懷疑,緬甸是長在人字拖上的

本文轉載自九行公眾號(ID:jiuxing_neweekly) 作者郝香菇
有的國家坐在羊背上,有的國家泡在啤酒裏,而緬甸,則毫無疑問是踩在拖鞋上。
如果你仔細觀察從仰光出發的飛機登機舷梯,就等於免費觀賞了一場當季最潮的拖鞋時尚盛典。
往誇張了說,去緬甸只需要帶兩樣東西:護照和人字拖。
護照使你進入邊境,人字拖使你無障礙用腳步丈量這個國家。

常有從緬甸回來的遊人寫這樣的奇遇:在參觀多如牛毛的廟宇時,出於禮貌將鞋子放在某個牆角,但在迷宮般的複雜建築裏兜完一圈,卻發現鞋子的芳蹤已難覓尋。
仿佛鞋子知道自己並不受佛祖待見,先行離場了似的。

接下來,遊人就可以從寺廟的管理處領到一雙別人遺下的拖鞋,或在景區門口的小攤販手上買一雙。
一上腳,竟有灰姑娘穿上水晶鞋一樣的絕妙匹配度——啊,世間上竟有如此好穿的人字拖!
踩著100%緬甸製造人字拖遊走緬甸的大街小巷,無論是外來遊客還是本地人,一律走路帶風,仿佛自帶風火輪。
01緬甸,一個踩在拖鞋上的國家
會見外國政府首領、出席紅白二事的正式儀式、扛著槍追捕犯人、在學校操場打籃球、辦事窗口前占位排隊……
無論是多麼風馬牛不相及的場景,在緬甸只需要一個dress code就可以全部解決:拖鞋。

正式場景中最高級別的配置,是紅色呢絨棉的牛皮拖鞋;普通大場面,是閃亮串珠皮拖鞋;日常交往,鞋櫃裏隨手一雙閉眼拿即可——反正人字拖和人字拖之間,差別也不太大。
緬甸拖鞋品質上乘,多以防滑耐磨的橡膠作底,足感稍硬,鞋面流行牛皮、天鵝絨等優雅舒適的材料。
捎兩雙作為特產送人,比起義烏批發的小串珠銀手鐲,也體面過人。

緬甸人愛穿拖鞋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信仰和氣溫。
緬甸是佛教國家,處處是寺廟、佛塔,在寺廟裏光腳,是對佛祖的崇敬。僧侶的腳板都直接與佛像、祭台接觸,零距離感受佛祖的溫度和默語。

而幾乎全民信教的緬甸人走過路過都不能錯過,見到寺廟就會進去拜一拜,這就需要頻繁脫鞋、穿鞋、再脫、再穿,人字拖自然就成了最方便的選擇。
而且,緬甸位於東南亞,全年氣溫都很高,根本沒有保暖驅寒一說,穿拖鞋確實是最實際的選擇,畢竟緬甸人不怕jio冷,只怕jio太熱。

和普通人買鞋的習慣相反,緬甸人的拖鞋還往往比腳小一號,防止下雨時將雨水踢起濺濕紗籠下擺。
和臉頰兩坨名為tanaka(香木粉)的防曬粉、長長的紗籠一起組成的緬甸三件套在手,感受純天然無添加東南亞風情的架勢已經備好了一大半。
然而,遊客只看見拖鞋的美,卻終究無法理解拖鞋和緬甸人的腳之間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的關係。

穿了拖鞋的緬甸人,就像帶了裝備的遊俠,打球賽跑不在話下。員警士兵上身戎裝,腿上穿拖鞋,追賊打仗更是家常便飯。
跑著跑著掉了拖鞋這種低級錯誤,在港產片可能是個笑料,在人均足控力驚人的緬甸,可是從來不存在的。
脫下了拖鞋,緬甸人光腳的戰鬥力也是一等一。
茵達族人從小練就一身光腳單腳划船的真功夫,手、腳、腰同時發力,因為光腳對身體用力的感受更準確,劃起船來也更帶勁兒。

街頭,赤腳踢球的青年能用腳趾頭勾出圓月彎刀,拼搶截斷,穿釘鞋的身價千萬運動員能做的動作,他們一個也不落下。
其實,緬甸的路況並不平滑,坑坑窪窪,碎石滿地,而且由於晝夜溫差大,地面會形成早晚是冰板,中午是火焰的困境。
但對於腳板底堅韌程度很可能冠絕全球的緬甸人來說,是晴是雨,是幹是濕,是平是坑,歸根結底的應對方式都只是兩個字:走它。

長期以來的不走尋常路,可能會讓緬甸人發展出一種獨特的腳部姿態。
根據奧本大學的一項研究,為了把鞋穿穩,長期穿著人字拖的人在抬起腳後跟時會壓低或翹起腳趾,這樣會對腳底筋膜帶來負擔,導致疲倦、發炎甚至足跟骨刺等後果。
而且,愛穿人字拖的人步幅變短,腳踝稍微內彎,長久下來可能會連腳踝和髖部都有對齊的問題。
不過,對於love & peace的緬甸人來說,這些都不是問題。在潮濕炎熱的空氣中讓腳丫子快活,才是最大的訴求。
02鞋子問題,是個大問題
如果說拖鞋是緬甸人的真愛,那其他鞋子可以說是他們的敵人了。
為了脫不脫鞋子的事兒,歷史上的緬甸還遇到過兩次外交霸淩,差點就被淹沒於世界國家名錄之中。
鞋子在緬甸人眼中是不潔之物,一直不受待見。在古代,任何人面見緬王都需要脫鞋,包括位高權重的外國使節。

大約在1277年,元世祖忽必烈在試圖征服南部的周邊國家之前想要探探口風,於是派遣使者前往統治緬甸的蒲甘王朝。
根據緬甸史書記載,元朝使者第二次前往緬甸拜見國王時拒絕脫下馬靴,被蒲甘王朝視為不敬而被處死。
元朝將此事看作是蒲甘王朝的挑釁,之後幾年,元朝和蒲甘王朝互相攻打。1285年,元朝大軍攻破蒲甘城,緬甸淪為元朝藩屬國,之後數百年也未能重歸興盛。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近六百年以後的1824年,野心勃勃想要擴張版圖的英國對緬甸發起戰爭,佔領了緬甸部分國土,使節也開始明目張膽地不脫鞋。
在接下來的談判中,緬王被迫同意了許多政治上的妥協,唯獨對英國人不脫鞋這個事情耿耿於懷,決定停止談判。
無奈國弱言輕,緬王的堅持換來的,是1885年英國人的皮靴踐踏在緬皇宮上,並將他和王后擄走帶到印度,緬甸又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不過,不脫鞋的英國人在統治中也無法在鞋的問題上扳回一局。
在英國對緬甸60多年的統治中,緬甸人脫鞋的習慣一直在堅持,從未被改變。

現在,緬甸人依然不愛穿鞋子,卻變成了造鞋子的人。豐富的年輕勞動力、低廉的工資成本、優惠的關稅政策吸引了國際資本在這裏設置服裝廠、鞋廠。
2016年,大約300家中資企業雇用了近30萬名緬甸工人。今年年初,緬甸一個省的政府和中國制鞋廠合作,計畫向中國派遣2萬名工人。
緬甸人vs鞋,看來還是剪不斷理還亂。
緬甸人的生活可以不穿鞋,但他們中的不少人,為了生活還是得和鞋扯上關係。
03除了拖鞋,緬甸哲學更該遠銷海外
如果細想一層,緬甸人對拖鞋和赤腳愛得深沉,絕不僅僅是因為習俗、氣候。
誰的衣櫃裏沒幾件緬甸製造的快時尚呢?但是在本國,一雙正版運動鞋、一件快時尚外套,可能都是普通人家的奢侈。

作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2018年緬甸人均GDP僅為1326美元,如果算上通貨膨脹,經濟水準還遠不及自己70年前的水準。
1948年宣佈獨立後,大幅增長的人口、頻繁的政變戰亂、剪不斷理還亂的少數民族鬥爭讓緬甸陷入了經濟發展停滯的泥潭。
在城市的高檔住宅區,富人進出坐豪車,身邊有傭人;在鄉野小城,人們居於草棚,席地而坐,貧富差距觸目驚心。

說實在的,「愛拼才會贏」也不是緬甸人的風格。
在當地開廠的華人抱怨,每月5號發薪水,6、7號的缺勤率就出奇的高。手裏拿著工錢的緬甸工人,不請假也不出勤,等到小金庫乾涸了,又乖乖上班。
與略顯困頓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將近90%人口信佛的緬甸人日子過得意外豁達,臉上時常掛著笑容,是個真正的佛系國家。

在緬甸,人生被分割成三個階段:出生到25歲左右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然後是謀生,60歲之後專注修習佛法。
青年學習是為了中年更好地賺錢、佈施、積功德,老年學法則是為了來世輪回成人甚至成佛。
這份人生哲學已經深入民心,也成為緬甸人日常生活的信條。
那些旁人看來善意得甚至略顯笨拙的一舉一動,其實在他們自己的腦回路中,都在為來世的幸福積德。

在形形色色的遊記裏,這樣的記憶比比皆是:當地老大爺煮一個水煮蛋喊上三個人分享;明明要買票,檢票口卻無人把守的檢票口;
用純金砌成的寺廟極盡奢華,卻從沒有人動過邪念……
沒有陽光沙灘的大排面、沒有度假酒店的舒適奢華,善良、淳樸就是貼在這個稍稍冷門的東南亞目的地的最大標籤,每年吸引超過300萬遊客入境,一起感受安寧的世界。

或許在佛光的普照下,緬甸人想要的生活就是那麼簡單。
坐享世界上最美的烏本橋日出日落,有空中熱氣球與地上千年佛塔組成的壯麗風景畫,還有便宜到使人懷疑人生的物價。
還要什麼自行車?一雙人字拖就夠了。
本文经“九行”授權發佈
九行 |《新週刊》旗下的新銳旅遊平台
專注與研究一切不正經的旅行藝術
你的城市有什麼值得觀察?
不如來看看診療單
奇遇記 | 旅行觀 | 格調局 | 覓食計 | 城會玩
分分鐘十萬靈感
九行

猛戳二維碼,老藝術家帶你喳火箭雲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