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励《珠峰逐夢——尋找馬洛裏(上)》
我的尋找路線:尼泊爾航拍珠峰——西藏絨布寺——珠峰大本營————南極聯合冰川——尋找馬洛裏遺體路線——南極點——南極帝企鵝繁殖地——馬特洪峰——紐約曼哈頓

(一)航拍珠峰
珠峰旗雲,十年魂縈夢繞——2010年我和朋友在尼泊爾加德滿都登上一架小飛機,如雄鷹盤旋在珠峰四周,如觸碰天堂般的震撼感動——guess what?我拍到了珠峰之巔美輪美奐的旗雲!巍峨壯麗,吉祥靜謐。咋一看,很像國家地理雜誌的航拍攝影呢!今天翻出老照片感慨萬分,動亂不安的今天,願珠峰祥雲保佑世界和平與安寧,反對暴力,遠離戰爭!
.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280/interlace,1)
最早的珠峰航拍是1933年,英國駐印度軍隊少校布萊克爾,先後兩次駕駛飛機飛越喜馬拉雅山脈。他拍攝了許多珠穆朗瑪峰和馬卡魯峰的照片,其中的世界第一張珠峰鳥瞰照片,完全看清了其三個主山脊和各個支山脊以及三道岩壁的分佈情況。它為後來各國登山者攀登珠峰,提供了極富指導價值的參考。
2010年我的尼泊爾珠峰航拍之旅猶如首次朝聖。在我們下榻的酒店,打開窗戶即是一字排開、包括珠峰在內的五座8000米以上的巍峨雪山,如詩如畫,每每站在陽臺上眺望,都心潮激蕩,微風吹著我的長髮,耳畔回蕩著馬洛裏的名言「因為山在那裏!」感謝我們的尼泊爾飛行員,但我不會滿足於航拍珠峰,我在天空就夢想要用身體和腳步去接觸珠穆朗瑪女神山,去絨布寺和珠峰大本營,尋找馬洛裏的足跡!人,可以有宏大的夢想, 也可以有細小的夢想,夢想促使你付諸行動;我的這個夢想在2016年實現了!
有人問我,你去了世界上130多個國家,哪些地方你印象最深刻?我低頭沉思片刻,腦海裏出現南極點阿蒙森·斯科特考察站的中微子冰立方天文臺,以及比《帝企鵝日記》還要可愛的帝企鵝,帶著毛茸茸的企鵝寶貝徑直地向我走來,幾雙烏黑的小眼睛望著我,那真是幸福的時刻,也許企鵝是喜歡我的紅色外套吧?北極點那一望無際的冰原,雪白的北極熊帶著可愛的兩只熊寶寶朝我們的破冰船走來,其中一只熊寶寶突然站立起來向我們微笑!心醉了!這場景比童話還要瑰麗!還有,我的祖國西藏,那世界上最美最藍的聖湖納木錯,不遠即是讓我魂牽夢繞的絨布寺和珠峰大本營!2019年11月我再次穿越西藏,三次進藏,環行7537公里,包括珠峰大本營、日喀則、林芝、唐古喇山、格爾木、青海湖、香格里拉,走完了一圈,太美了!香格里拉、青海和祁連山的歷史遺跡令人感慨萬千。
我毫不猶豫地抬起頭說:印象最深的是逐夢三極——南極點、北極點和珠峰大本營!

.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280/interlace,1)
.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280/interlace,1)
.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280/interlace,1)
.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280/interlace,1)
.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280/interlace,1)

(二)相遇南極:戴夫·哈恩——找到馬洛裏遺體的人
而到了2017年底, 我居然比夢想走得更遠;在南極點之行中, 我有了與珠峰的第三次「親密接觸」,雖柏拉圖式但更心旌激蕩——在號稱「珠峰·南極大本營」的南極聯合冰川,我和世界著名登山家Dave Hahn(戴夫·哈恩)相遇相知了。我們朝夕相處,促膝交談,還發現彼此都是紐約州立大學的校友!Dave Hahn至今保持著15次登頂珠峰的世界紀錄——除了他的朋友、當地夏爾巴嚮導卡米·裏塔(Kami Rita)的24次,睿智勇敢的戴夫·哈·恩一直高居全球珠峰登頂榜首!當美國朋友向我介紹他時,我首先看到他濃密的眉毛下深邃的眼神,高聳的鼻樑和爽朗的大笑,他身材高大,神情堅毅,讓我想起沙克爾頓和斯科特這些偉大的探險家,一直以來,Dave Hahn(戴夫)的名字就等同於極地登山。他用自己的雙腳丈量了無數高山,其中包括瑞士和法國境內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雷尼爾峰,麥金利山,阿空加瓜山和卓奧友峰。而他的成就不止於此,南極洲埃爾斯沃思山,南喬治亞島和南極洲最高峰文森峰都有他的足跡。
在那些激動人心的白天和傍晚,在餐桌和雞尾酒會上,戴夫向我娓娓描述他那載入史冊的親身經歷:1999年由BBC贊助,他參加了一支由美國探險家組成的「尋找馬洛裏」探險隊, 他和好友康拉德·安克爾——沒錯!安克爾就是奧斯卡紀錄片《攀登梅魯峰》《最狂野的夢想》的主角,戴夫也是《最狂野的夢想》中的重要角色——他們在珠峰北坡海拔8170米處發現了馬洛裏靜臥冰原75年的遺體!
再過三年,2023年5月29日將是人類登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70周年。1953年5月29日,英國登山隊的新西蘭人愛德蒙·希拉裏(Edmund Hillary)和他的嚮導夏爾巴人丹增·諾蓋(Tenzing Norgay),代表人類第一次站在了世界之巔。我們在南極帝企鵝大本營的一位嚮導是來自尼泊爾的夏爾巴人,名叫「卡巴」,45歲中等身材非常健碩,面孔黝黑牙齒雪白的「卡巴」已經8次登頂珠峰。與他的交談讓我更多瞭解了這個勇敢的民族。夏爾巴人(Sherpa)藏語意為「來自東方的人」,散居在喜馬拉雅山兩側,主要在尼泊爾,少數散居在中國和印度, 人口約4萬,他們因給攀登珠峰的各國登山隊當嚮導或背夫而聞名於世。「卡巴」用英語對我說:「沒有夏爾巴人,就無法登山,馬洛裏和歐文最後登頂衝刺僅差二百多米,但他們沒請夏爾巴人,魂墜冰峰,可憐啊!新西蘭人希拉裏就很聰明,和丹增·諾蓋手攜手一起攀登,完美摘冠!畢竟,珠穆朗瑪女神是保佑咱夏爾巴人的!」
因為長期生活在空氣稀薄的高原,夏爾巴人的肺活量大,血紅蛋白攜氧能力強,上面談到Dave Hahn的朋友、那位保持這24次登頂紀錄的嚮導卡米·裏塔(Kami Rita)和丹增·諾蓋在同一座山村長大, 他們的泰美村(Thame)距離珠穆朗瑪峰大本營僅20公里,卡米4歲就有了登山經歷。每到登峰季到來,各國登頂探險公司會雇傭夏爾巴人先行上山修「路」,夏爾巴人會將繩端用冰錐固定進千年岩冰,架設全長達7000米至8000米的安全繩, 無論在準備還是攀登過程中,一旦遇上雪崩,身先士卒的夏爾巴人總是首先罹難。
在冰原跋涉時「卡巴」對我說:
「我們夏爾巴人是兩兄弟合娶一個老婆,如果一個在珠峰死了,另一個撫養老婆孩子。一代一代都這麼過來了。」
我歎了一口氣, 這也太慘了。
「卡巴,那你怎麼會來南極的呢?」我問。
「 南極探險季是11月到1月, 正好與珠峰5-6月錯開,一些三極探險公司挑選表現優秀的夏爾巴人來南極當嚮導。我們比歐美人便宜。再說,經歷了珠峰,其他艱險都算不了什麼。」 這時他又自豪地給我看他的名片:「卡巴,資深嚮導,8次珠峰登頂。」
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的接觸夏爾巴嚮導。卡巴,想念你!你現在還好嗎?願珠峰女神保佑你和你的兄弟!
如果從最早攀登珠峰的1921年算起的話,人類與世界之巔的「親密接觸」已經有了99年曆史!一部人類珠峰探險史,也是人類探索精神的縮影, 近百年來已有7000勇士登頂珠峰之巔,包括我的南極點之旅好友、企業家和環保人士張安華,更有200多名勇士捐軀冰山。無論成功還是失敗,他們把馬洛裏「因為山在那裏」的精神,折射在了世界之巔的潔白山體上。
最早嘗試攀登珠峰的都是西方的探險家,且以英國隊為主。珠峰希拉裏首登之前的14次攀登,有10次由英國隊操辦,與1865年攀登馬特洪峰的英國首支登山隊一樣,體現了英國作為貴族登山俱樂部開拓者的大國實力,而前9次珠峰攀登,全部在中國西藏一側,原因是尼泊爾禁止,中國開放, 後來中國禁止, 尼泊爾又開放了,直至現在兩國皆開放珠峰登山。在「馬洛裏時代」,那些劍橋、牛津的貴族探險家們,都會興致勃勃來到珠峰腳下美麗的絨布寺祈福。
1921年6月26日,第一支開山鼻祖英國珠峰登山隊,從中國西藏一側來到絨布寺,第一次見到金髮碧眼的白種人,喇嘛們不知所措,後來喇嘛們接納了和顏悅色的登山者,並為英國探險家舉行了藏傳佛教祈福儀式。
1922年 劍橋畢業的喬治·馬洛裏George Mallory首次跟隨英國登山隊攀登珠峰, 他爬到了海拔8000米以上,可惜, 突發的雪崩造成7名夏爾巴人遇難, 馬洛裏滿懷歉疚,這次登頂戛然而止。
1924年,以馬洛裏和牛津三年級學生安德魯·歐文為成員的英國第三次珠峰登山隊,來到我所熟悉的絨布寺祈福,最後卻成為謎一樣的千古悲劇。這次失敗給人類登山史留下了「馬歐之謎」和一句格言,兩件事的主角都是喬治·馬洛裏。可惜戴夫·哈恩他們在馬洛裏遺體旁沒有發現柯達照相機,因此無法證實兩人是否已經登頂。這臺照相機據信可能由歐文攜帶,而歐文的屍體至今沒有被發現。
南極聯合冰川大帳篷爐火熊熊,珠峰傳奇人物戴夫·哈恩講他看到 「馬洛裏面部朝下的俯臥姿態和大腿骨折,說明也許是從頂峰下撤時不幸墜落。」另外馬洛裏承諾過妻子:「如果這次成功登頂,我會把你的照片放在珠峰之巔。」戴夫·哈恩對我們講,他本人仔細翻看了馬洛裏遺體的口袋,有馬洛裏寫給妻子未發出的信和他的懷錶,但沒有他妻子的照片:「或許馬洛裏的確把妻子照片放在了珠峰之巔, 壓在一塊石頭下,後來照片被風吹走了----不論馬洛裏是否登頂,畢竟他代表人類首次登上了珠峰8600米啊!」戴夫一邊喝著聯合冰川大本營帳篷裏的加冰的檸檬茶, 一邊饒有興致地講述:
1924年,馬洛裏第二次攀登珠峰前在紐約曼哈頓巡講,《紐約時報》記者不斷追問他:「吃了這麼多苦且有生命危險,你為什麼還要去攀登珠峰?」 不耐煩的馬洛裏回答:「Because it's there」(因為山在那裏)「他的這句話遂傳揚世界, 成為全球登山者的座右銘。
1924年 6月8日中午12點50分,馬洛裏和歐文登達海拔8600多米的第二臺階附近,這裏距離頂峰還有240多米高差,一團夾帶著暴風雪的烏雲突然遮蓋了他們,這是他們最後一次被下麵的隊友Noel Odell(奧德爾)觀察到,從此以後,他倆再也沒有回來。直到75年之後,馬洛裏的遺體在珠峰海拔8170米處出現在戴夫·哈恩一行人面前。
「Dave, 你初看到馬洛裏遺體時是什麼樣的心情?」我問。
「英國探險家一直是我的偶像,譬如斯科特和沙克爾頓, 望著面前裸露這雪白背部的馬洛裏,無論他有沒有登頂, 他都是我心中最偉大的攀登者。我為他生命的最後時刻哀傷悲痛,但也為他驕傲。我想,也許哪一天,我也會像馬洛裏一樣倒下,我和康德拉·安克(Conrad Anker)的好友、美國最優秀的登山家亞裏克斯·洛威 (Alex Lowe),他1999年在中國西藏一側的喜馬拉雅山希夏邦馬峰雪崩中遇難了,17年後即2016年,綽號「瑞士機器」的烏裏·斯特克Ueli Steck在登山中發現亞裏克斯·洛威的遺體,沒想到今年4月30日,「瑞士機器」烏裏·斯特克本人卻在珠峰攀爬訓練時墜落罹難,他才40歲。 這一連串的悲劇啊!」
這時大家圍上來, 大帳篷的氣氛變得沉重。從康德拉和金國威那部震顫心靈奧斯卡電影《攀登梅魯峰》電影裏——紐約影評:「要麼成為骨灰級的玩家,要麼成為骨灰」——我知道康德拉·安克與亞裏克斯·洛威的遺孀成立了新的家庭,撫養她的三個幼子,一段傷心又溫馨的故事。願上帝保佑你戴夫· 哈恩!保佑康德拉·安克爾!保佑傑出的華裔登山家吉米·金(《攀登梅魯峰》《徒手攀岩》兩部奧斯卡大片攝影兼導演),他們都是當今登山界的功績彪炳的精英和精神領袖!
戴夫這次帶領一支10人美國探險隊來攀登南極洲最高峰文森峰,正好遇到了經久不息的暴風雪,他們10人和德國7+2(攀登世界七洲最高峰+南極點+·北極點)歐洲8人團只好整天呆在我們的大帳篷裏聊天打牌或閱讀,而我們南極點團12人也因為暴風雪飛機無法起飛,除了夜間回到冰冷的雪地帳篷鑽進睡袋,我們絕大多數時間都呆在這個兼作餐廳、酒吧和圖書館的聯合冰川大本營帳篷裏,200平方米的空間有10條長餐桌,每天的伙食是牛肉漢堡和沙拉,這裏爐火熊熊,舒適溫暖,我和戴夫也有了許多溫馨有趣的交談。
「珠峰這麼大, 你們怎麼會發現馬洛裏的?」我問戴夫。
「這和你們中國登山隊員有關呢!」戴夫臉上綻放出笑容,一位王先生(王鴻寶)1979年10月參加了中日聯合攀登隊前往珠峰,王先生告訴日本隊長長穀川良典,1975年他參加中國第二次珠峰登頂時,在海拔8,100米左右曾發現一具歐洲人的屍體,他認為可能是歐文的屍體。可惜的是王鴻寶兩天後在雪崩中喪生了,因此無法獲得更多的訊息。日本隊長穀川良典登頂成功後接受媒體採訪,把王鴻寶生前告訴他的話傳遞給了歐洲各大報刊,掀起了一陣「尋找馬洛裏」的熱潮,奧德爾——最後看到馬洛裏並拍下照片的戰友不顧八十高齡, 主動請纓要去尋找馬洛裏和歐文的遺體。英國人認為1953年摘得桂冠的是新西蘭養蜂人和夏爾巴嚮導, 作為珠峰登山先驅的大英帝國心有不甘,想還給馬洛裏和歐文一個公道。
我去大帳篷的吧臺取了一些車厘子和蘋果,我們邊吃邊聊, 1961年出生的戴夫畢業於紐約州立大學歷史系,他穩沉流暢的敘述帶有考古學家的色彩:
「1999年4月中旬,我們從尼泊爾進入中國西藏,沿珠峰東北山脊路線上山,一路搜索,特別著重從7600米到第一、二臺階之間的道路兩側,在這片地帶我們發現了17位各國遇難者的遺骸。4月30日,我的朋友康德拉·安克爾搜尋中,在第一臺階左下方一個較緩的岩石坡上,發現了一堆比雪還白些的白色,走近後,他認識到這是一具屍體,但它不是近期的,而是有相當時日了。屍首趴著,身材頗大,背部、臀部以及左腳、右臂都很完整,只有右腿斷過,向下埋在雪裏的頭部已腐爛,Conrad Anker康拉德·安克爾大聲叫喊我們, 我和其他4名隊員馬上趕過來,我們一開始以為這是歐文, 因為歐文身材高大健碩,我們小心翼翼地翻看身體褶皺部分保留的衣服殘片,最後,在襯衫領口上我們發現了一個殘損的「喬·馬·洛裏」的標籤。
之後,我們發現了第二個、第三個標籤。並在遺體周圍發現了到處散落著的睡袋、手套、小刀、手錶、防護眼鏡和衣物,還有壓在身體下的信件。這些物件上都有馬洛裏,馬洛裏——-毫無疑問,這是馬洛裏!」
「 我記得那張照片, 他的背部像一塊在陽光下閃爍的白色大理石!」我說。
「是的,馬洛裏的屍體長期埋在冰雪下,沒有因細菌而腐爛,變成和人們常見的動物白色皮革一樣了!這個位置離1933年英國第四次登山隊發現歐文的冰鎬不遠,我們推測,歐文可能突然滑落到珠峰北壁下的萬丈峽谷裏,而馬洛裏滑墜時立即仰面朝下,加大身體附著坡面的面積,減小速度和重力。我們收集了DNA等認證的標本後,掩埋了偉大先驅馬洛裏的遺體,將所攝取的照片和收集到的遺物都帶回了美國,後來在三藩市和倫敦辦過展覽。之後,贊助機構BBC拍攝了我們此行的紀錄片《最狂野的夢想:征服珠峰》,」
戴夫·哈·恩問我:「你看過嗎?」
我立即回答:「我2011年看了,那時我剛從尼泊爾航拍珠峰回美國不久!」
「航拍珠峰?」我打開手機給戴夫看2010年的珠峰航拍照片,他講:「太漂亮了!天哪, 這就是我攀登了19次,15次登頂的神女峰啊!」
「Dave,我比你大10歲,我非常嚮往攀登珠峰之巔,但是我知道自己不行,就像不是每個人都能參加肖邦鋼琴比賽一樣。在珠峰自己遇難問題不大,最可怕糟糕的是連帶把嚮導領隊都拉入死亡穀底!就像馬特洪峰首支英國登山隊一樣,那位19歲新手腰間系著的安全繩,把其他四人一起拉入了萬丈深淵陪葬!」
Dave望著我,他已經攀登過35次文森峰,不計其數的乞力馬紮羅峰和馬特洪峰,作為著名登山嚮導,他挑選與訓練客戶非常嚴格。
「不過,Dave,我登上了珠峰大本營!我還去了絨布寺尋找馬洛裏的足跡!你願意看看我2016年的拉薩———珠峰大本營紀行圖文嗎?」Dave非常感興趣:「當然!我喜歡中國!我真希望哪一天能去拉薩布達拉宮看看,聽說美極了!」
戴夫談起中國總是興致勃勃,有一次他對我說:「你知道嗎?從珠峰的東北山脊攀登的傳統路線上,在海拔8700米至8750米高度上有一道難以逾越的岩壁,我們叫第二臺階,英國人用了17年時間在此攀登,估計馬洛裏止步的就是這第二臺階, 再上去8790米處就是‘希拉裏臺階’了。在這個飛鳥難越的地方,你們中國登山隊員1975在冰雪岩壁上架設了6米的金屬梯,我多次帶美國探險隊通過這個‘中國梯’成功登上地球之巔呢!」
談起戴夫·哈恩帶來的7+2夢想探險隊,我興致勃勃地向他介紹我心中的中國偶像王勇峰,他比戴夫小三歲、是1963年出生的中國登山隊長。在90年代的11年中,他實現了中國人首次7+2——登上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南極點、北極點的宏偉夢想!
我打開手機日記,我們坐在在爐火前一一對照王勇峰登頂時間表:
1987年文森峰Vinson Massif(5140m,南極洲最高峰),極寒,險峻。王勇峰登頂!(戴夫登頂35次)
1988年珠穆朗瑪峰 無與倫比的世界之巔 Mt.Everest(8848.13m),王勇峰登頂3次!(戴夫登頂15次)
1992年麥金利峰Mt.McKinley Denali (6195m,北美洲最高峰),位於阿拉斯加,雪崩頻發。王勇峰登頂!(戴夫登頂21次)
王勇峰,好威武的名字!這位中國珠峰英雄還登頂了:
1994年阿空加瓜峰,死火山,風光明媚
Aconcagua(6962m,南美洲最高峰)
1997年厄爾布魯士峰,位於俄羅斯高加索山脈,Mt.Elbrus(5633m,歐洲最高峰),
1998年乞力馬紮羅峰Kilimanjaro(5963m,非洲最高峰),色彩浪漫, 攀登不易。我朋友復旦金光耀教授的女兒金一諾登過頂!
1999年查亞峰Carstensz Pyramid, (5030m,大洋洲最高峰)峰頂終年冰雪覆蓋
最主要的是,2008年5月8日,王勇峰率領中國登山隊,在珠峰之巔傳遞北京奧運會聖火,實現了奧運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的傳遞!記得那天我在紐約看電視直播,激動得熱淚盈眶。

我就這樣一頁頁翻開手機上我的旅行筆記,饒有興致的Dave聚精會神地聆聽。如果戴夫談他們尋找馬洛裏的經過是一部沉重深邃的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曲》, 我下麵的珠峰逐夢也許是柴可夫斯基輕快雋永的《船歌》,我們熱烈地交談著,忘記了大帳篷外面的冰天雪地和風雪呼嘯。
(三) 世界第三極——從拉薩到珠峰大本營的旅行
住進布達拉宮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薩街頭,
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倉央嘉錯
重慶——拉薩,飛越世界屋脊。闊別十年,難抑激動之情。又看到鮮花環繞的布達拉宮了,這是離天堂最近的聖殿。美好秋色,想起倉央嘉錯的詩:
笑那浮華落盡月色如洗,
笑那悄然而逝飛花萬盞。
誰是那輕輕顫動的百合,
在你的清輝下亙古不變。
第二天早上和隊友們爬到布達拉宮最頂層達賴喇嘛住處,呼哧呼哧大口喘氣,肺活量很給力!把宮殿蓋在這麼高的地方,松贊幹布了不起!我拍了一張達賴喇嘛和陳毅歷史性會見的客廳。下午探訪神聖莊嚴大昭寺,感受藏傳佛教的魅力。拉薩的香格里拉酒店太美了,藏族風情,大氣磅礴,美輪美奐。藍天麗日下,我們來到美麗的雅魯藏布江,波光瀲灩,羊群飲水,寧靜如畫。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傑馬央宗冰川,靈秀之水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度流淌,宛若天堂之河!
珠峰大本營和聖湖納木錯之旅開始了,清晨從拉薩出發,沿藏北大草原青藏公路——與青藏鐵路並行——驅車數小時,抵達巍峨宏大,氣勢磅礴的念青唐古喇山,逐夢珠穆朗瑪!多年前在空中接近聖山,航拍珠峰,生命歡舞,現在腳踏實地在青藏高原翻山越嶺,時有高反嘔吐,頭痛欲裂,不思吃喝,昏昏沉沉。面對皚皚雪山,心中更充滿仰慕,向99年來所有成功或失敗的珠峰攀登者那剛毅無畏的靈魂致敬!
妖嬈金秋,沒想到在西藏還遇到了極可愛的藍眼睛哈士奇——西伯利亞雪橇犬,在葉子金黃的兩樹之間, 躺在麻繩彩布搖籃裏逗哈士奇,大美西藏,心醉了!我們來到海拔4998米的崗巴拉山,眼前一亮,齊聲歡呼,這是享有「天上聖湖」美譽的羊卓雍措,湖面海拔4441米,西藏三大聖湖之一!638平方公里的湖水清淡甘甜,羊脂般清澈湛藍,與遠處重巒疊嶂的雪山相交輝映,宛若仙境,心曠神怡!卡若拉冰川,如一幅巨型唐卡懸掛在7191米山壁上,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這是《紅河谷》雪崩實景拍攝地,海拔越來越高,已經5020米,高反來襲,二十多位團友購買了足夠氧氣瓶,大口吸氣!
遠征珠峰,魂牽夢繞,今天傍晚將抵達珠峰大本營!途中在江孜「中國最美景觀大道」 318國道紀念碑留影,歐美老外不少, 這裏距上海人民廣場5000公里。我們途徑拉孜前往定日縣,沿途翻越海拔5220米的嘉措拉雪山,行駛近35公里的盤山「天路」後抵達海拔5215米的烏拉山口,驚豔!幾座海拔超過8000米的雪山一字排開,聖潔的珠穆朗瑪就在眼前!在珠峰自然保護區有一個最著名的觀景臺,到處是石頭壘起的瑪尼堆,彩色的經幡在藍天下飄逸,我們眺望著喜馬拉雅山脈包括珠峰在內的4座著名高峰,西藏導遊從左向右地大聲數著:依次是瑪卡魯峰(第5高峰、8463米)、洛子峰(第4高峰、8516米)、珠穆朗瑪峰(第一高峰、8848米)和卓奧友峰(第6高峰、8201米)!
世界之巔,神奇天路,怦然心動,珠峰近在咫尺,終於來到魂縈夢繞的世界海拔最高的絨布寺!
.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280/interlace,1)
6500萬年前,青藏高原在板塊的碰撞中隆起,這座年輕高原至今深刻影響現代人的生活。絨布寺位於珠峰北麓的絨布冰川末端,海拔5100多米,距珠峰峰頂約20公里,這是馬洛裏珠峰探險隊的集結地。始建1899年,絨布寺因悠久歷史而聞名遐邇,是人類探險史的一塊地標。徜徉在絨布寺陽光斜射的橘色回廊,瞻仰蓮花生大師當年修行洞,默默尋找馬洛裏在這裏留下的足跡。我仿佛看到當馬洛裏清晨離開這裏時,喇嘛為他戴上祈福的白色哈達, 從庭院裏他抬頭眺望著白雪覆蓋的美麗珠峰,像古希臘勇士一樣懷著必勝的信心。
終於到了!抵達珠峰大本營——藏民們的帳篷旅館,飄散著酥油茶的清香,我凝望著夢中的珠峰,近得觸手可及,巍峨壯麗、氣勢磅礴、 晶瑩剔透,美得驚人。我的頭疼嘔吐高原反應神奇般消失了,記住這個日子:2016年9月29日!2006年我第一次進藏,在日喀則因高反劇烈頭疼嘔吐,差一點被抬進醫院急救,時隔10年,我終於站在珠峰面前了!這裏距珠峰之巔直線僅19公里,日照金山、祥雲高照,潔白的山體呈現她聖神的美貌,盪氣迴腸,我閉上眼睛,心靈靜謐,萬物皆空,充滿喜悅,年輕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詩飄逸在我和珠峰之間的距離:
那一夜,我聽了一宿梵唱,不為參悟,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張開眼睛, 我開始凝視著珠峰山體上朦朦朧朧的一條山脊小道,仿佛看見了馬洛裏的身影。是的,正是從我的腳下,馬洛裏在1922年和1924年從絨布寺出發,去尋找他的夢想。以後世世代代的人,包括像我這樣曾在日記本裏寫下「因為山在那裏」的上海少女,直到年過花甲,還會跟隨馬洛裏去尋找夢想。
在珠峰大本營度過難以忘懷的一夜——我們住的是59號帳篷。仰望星空,璀璨銀河,漫天繁星似乎觸手可及。與南極北極的星漢燦爛如出一轍!離天堂最近的地方看星軌移動,如癡如醉。我們沖出帳篷,在星空下發呆到三更半夜,想著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對宇宙奧秘充滿敬畏之心,更珍惜此時此刻的曼妙星空!
珠峰大本營之夜
帳篷藏民熱情,
燃燒牛糞暖心,
全副武裝睡覺
淩晨熄火如冰。
半夜幾回凍醒,
室外解手凍掉屁股,
驚醒夢中仙鏡
抬頭仰望繁星!
吸氧過夜
600元一大瓶
萬物清新
頭痛減輕
晚餐泡面
早餐酥油茶烙餅。
善良藏媽,不虛此行!
驚鴻一般短暫
珠峰在我頭頂,
那一顆星是馬洛裏?
帶來這耀眼瞬間
吉祥旗雲?
絨布寺晨曦法號長鳴
你是飛過珠峰的精靈
你如夏花般絢爛,
尋找馬洛裏——山在我心!
清晨在地球之巔迎著陽光仰望珠峰,峰頂終年積雪,遠望冰川懸垂,銀峰高聳,一派聖潔景象。您能感到生命被寂靜所征服,在宇宙的純淨中變得渺小而明朗。帶著對珠峰的留戀,沿著蜿蜒千裏的喜馬拉雅山脈返回日喀則。山川起伏,白雪皚皚,唵嘛呢叭咪吽,大明陀羅尼,五色經幡七彩雲霞。又見聖湖納木錯!湖面海拔4718米此湖只應天上有!那根拉山口,海拔5190米,雪映聖湖,經幡飄逸,心中幾回黙頌,石碑所刻,倉央嘉措的絕句:
那一年,我磕長頭擁抱塵埃,
不為朝佛,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萬大山,
不為修來世,
只為路中能與你相遇……
「戴夫·哈恩!我來到聯合冰川大本營, 就是為了與你相遇!」
Dave哈哈大笑, 圍在我們周圍的歐美登山家們,都被我翻著手機圖文並茂的講解感動了,多麼美好的時光,想念你——南極冰原的笑聲和攀登者雲集的聯合冰川!
(四)南極點——珠峰人的夢想之地
一百年來和攀登珠峰一樣,人類的南極探險始終是一種挑戰和巨大冒險,去年12月一個悲劇震撼了全球;從蓬塔阿雷納斯飛往南極喬治王島(長城站所在地)智利站的C130大力神飛機,突然在「魔鬼西風帶」德雷克海峽因惡劣颶風墜落,機上38名智利科考人員和機長無一生還!2016年智利站長曾熱情帶我們參觀了兩個小時,他們與中國長城站有著密切友情,如今竟然發生如此慘重犧牲,令人欲哭無淚!
而這條「魔鬼航線」,正是我在2017年11月和隊友們從蓬塔阿雷納斯乘坐「巨無霸」「伊爾76」飛機,經過「魔鬼西風帶」飛往南緯80度聯合冰川的航線!夜深人靜,重溫我們在伊爾大型運輸機內部歡聲笑語的照片,難以想像智利朋友在飛機墜落那一刻的驚恐瞬間!為38名罹難極友祈禱!

在蓬塔阿雷納斯我認識了南極隊友張安華,他是北京的環保慈善企業家和畫家,2016年5月從尼泊爾攀登珠峰,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在「希拉裏臺階」險些放棄,多虧夏爾巴嚮導的無私幫助,他最後終於成功登頂。 我一口氣看完他發到我微信的紀實文學《生死珠峰》,寫得扣人心弦,他也在聯合冰川大帳篷給團友們講他的「絕命海拔」,驚心動魄令人敬佩。

當我走下飛機,踏上著名的南極「冰藍跑道」時,風非常大,似乎隨時可以把人卷起來拋到天上,朋友們趕緊拍照留念。我們乘雪地車來到久聞大名的「聯合冰川營地」,很多探險專案都從這裏開始,譬如攀登南極最高峰文森峰,南極點滑雪、徒步南極點、飛南極點和觀賞帝企鵝等,每年這裏還有一個國際馬拉松比賽,大約有100人參加。
令我意外的是,在南極帶領我們活動的嚮導幾乎都來自珠峰!更沒有想到我與赫赫有名的戴夫·哈恩竟然結成好友!15次登頂珠峰、35次登頂文森峰的的戴夫·哈恩與登山界的傳奇康德拉·安克Conrad Anker一起製作過一部《征服文森峰》的紀錄片,榮獲多項大獎,歷史系出生的Dave Hahn在影片中把百年前斯科特和阿蒙森那場悲劇性南極點競賽,與他帶隊征服世界最寒文森峰,建立冰融科考點的千難萬險結合在一起,令人動容。
大部分跟隨戴夫來攀登文森峰的,都是抱著7+2夢想的達人,他們穿著樸素的羽絨外套在帳篷的長餐桌打牌聊天,等待登山窗口期,他們中的許多是各國上市公司董事長,追求著物質以外的「生命在高處」,我在攀登馬特洪峰時遇到一位德國企業家, 他指著遠處藍天下的二十幾座阿爾卑斯巍峨山峰對我講:「這些山我統統登頂過。」那語氣裏的自豪,遠遠勝過他的《福布斯》德國富豪榜排名。而在南極的惡劣環境下往往要等上一個星期。我從南極點回到大本營戴夫在等, 我們飛威德爾海沿岸去看帝企鵝回來, 戴夫還在等!可喜的是我們又有了朝夕相處的日子!Dave指給我看7+2的九個點圖示,包括七大洲的最高巔峰,代表著地球各個坐標系的極點,也是極限探險的最高境界。「登山過程中最怕遇到冰雪和裸露岩壁混合的線路,因為線路複雜,一個選擇失誤也可能意味著死亡,不過,幫助大家實現夢想,是我此生的宿命和快樂」他說。
當Dave向我介紹他的客戶時,我得知他們中的6位登頂了珠峰,德國領隊馬克斯本人3次登頂珠峰, 他的8人團隊中有5人登頂過珠峰,加上澳大利亞登山隊的4位和我們團的1位,還有Scott導遊等,我們這個小小的帳篷裏,竟然有20多人曾經登頂珠峰!這毫不奇怪, 因為南極、北極、珠峰的三極夢想, 把我們極地人捧在上帝的掌心上,哪怕是新西蘭養蜂人希拉裏,他都實現了兒時夢想, 第一個站在了珠峰之巔!
總有一種遇見,讓你心跳加速。
有時是人,譬如戴夫·哈恩和滿帳篷的各國登山英雄。有時卻是與你生活有關的一個圖示。
聯合冰川的五十個帳篷在陽光下熠熠閃耀,如同電影。帳篷是預先分配好的,每個帳篷都有探險家的英文名字,我帳篷的名字是「Fuchs(福克斯)」從此我每天與福克斯相守。對我來說, 這是一次最美的遇見。在人類南極點攀登史上,人們記得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四個名字:阿蒙森和斯科特, 埃蒙德·希拉裏和維維安·福克斯(SirVivian Fuchs and Sir Edmund Hillary)。

我興致勃勃地通過微信告訴正在南極為建立羅斯海第五科考站奮鬥的楊惠根主任,他是2007-2008年國際地球物理年「中國行動」的負責人,他率隊克服巨大風險,建立了南極最高點冰穹A中國昆侖站,為中國帶來南極事務國際話語權;而50年前的英國,也是為了國家聲望的浪漫主義追求,為慶祝1957年-1958國際地球物理年,並促成首飛南極點的美國伯德將軍提出國際科學合作「南極條約」的簽訂,維維安·富克斯在1953年提出用雪地車橫穿南極大陸、完成沙克爾頓遺願的計畫,獲得了剛剛加冕不久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資助以及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的支持。
由於沙克爾頓的「堅忍號」船在剛剛抵達威德爾海後不久便撞上了冰山,因此他的南極穿越之旅從未真正開始過,他和他的28位船員在接下來兩年內為生存展開了史詩般的鬥爭, 40多年後的1957年,福克斯將從起點威德爾海方向,然後一路向南,經過南極點,終點定在羅斯海新西蘭站的斯科特基地。
Fuchs負責威德爾海方向橫穿隊的工作,而羅斯海支援隊的工作由新西蘭政府組織,因攀登珠峰而聞名的埃德蒙.希拉裏是福克斯邀請的後援負責人,希拉裏的主要任務是為橫穿隊找到一條從南極冰原下通向終點新西蘭斯科特站的路線,並沿這條路線分別在南緯80度和83度佈置兩個補給點供Fuchs的橫穿隊使用。結果可想而知,希拉裏冒著冰裂縫危險提前完成了後援工作,然後,他將自己的隊伍變成一支「南極點衝刺隊」, 比福克斯還早幾小時提前抵達了夢想中的南極點!哈哈!而福克斯表現了英國紳士風度,不僅沒有生氣, 還擁抱了年輕帥氣的新西蘭養蜂人和珠峰登頂英雄。寫到這裏,我不禁哈哈大笑!這樣的回憶多麼令人愉快啊!

從此以後,在南極探險史冊上福克斯和希拉裏的名字被連在一起,他們倆一起參加了從英國到美國的「歡迎英雄歸來」的盛大遊行。「詩人比任何人都應該是他自己時代的兒子。」(別林斯基語), 這兩位用腳步丈量極點的探險詩人,將人類的勇氣堅毅與善良互助,輝煌地銘刻在了地球之巔!

而60年以後的2017年,我在南極點探險起點的聯合冰川, 就住在以維維安·福克斯命名的雪地帳篷裏!每天我鑽入冰冷的睡袋,都要大叫幾聲:「Fuchs!Hillary! Come On!福克斯,希拉裏!快讓我熱起來吧!」很幸運,他們給我帶來的,都是無比溫暖的回憶。
我還想到了他們兩人追尋的沙克爾頓1914年的偉大夢想,和沙克爾頓墓碑上的座右銘:「我相信,人的一生應當竭盡全力去獲得生命最好的獎賞」 探險隊長傑拉德帶領我們「Toast to the Boss(為頭兒乾杯!)」,沙克爾頓邊上安眠著他的密友、大象島隊長法蘭克· 懷爾德。沙克爾頓傳奇是我四次來南極不同地域探險的動力。
行筆至此,想起唐代大詩人李白:「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李白此言,源自漢樂府《古詩十九首》:「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作為一位「百代之過客」,我在電腦前閉上眼睛,聞著蝴蝶蘭的馨香,深吸一口氣,春風化雨,擁抱世界,親吻世界,願世界永遠和平安寧。
在等待窗口期的日子,我和Dave還談了什麼?帝企鵝?音樂?對了!他還讓我談談紐約生活!他是個古典音樂迷!我和戴夫談起在帝企鵝基地,每天早晨起來,拉開雪地帳篷的拉鏈門,首先來問候我的就是帝企鵝,一切宛如童話。我們每天從營地帳篷出發,必須在雪地長途跋涉6公里才能到大批帝企鵝的野生繁殖地,每天來回陪伴我的,除了偶爾跟蹤我而行的一只豪邁帝企鵝, 就是MP3的莫紮特音樂,包括歌劇《魔笛》和《費加羅的婚禮》。我一邊聽音樂一邊拉著雪橇長途跋涉,累了就躺在雪地上作「大」字狀,太陽曬著我的夢想,一只充滿好奇的帝企鵝是我的伴侶,現在,這美好的一切變得多麼遙遠啊!
寫到這裏, 陽臺下傳來警車的鳴笛,推開玻璃門走到陽臺上,只見十幾部警車和二十多部員警摩托車,閃著紅燈在列剋星敦大街和彭博通訊社大樓交口處穿過,沒有人群。所有著名百貨公司的大門和櫥窗都敲上了木板,自從吸了毒品坐過牢的弗洛伊德因員警暴力執法喪命後,全美各大城市爆發了「我不能呼吸」的抗議遊行, 然而引發了大批不法分子搶劫暴亂,每天的新聞觸目驚心。我的心情一下子變得沉重,種族問題是美國社會的毒瘤。
繼續寫那些久遠的美好日子,世界盡頭,星辰大海,鮮花熏風。
對了,遇見「莫紮特」的夜晚太神奇了!那天在林肯中心聆聽世界一流80後德國鋼琴家Martin Helmchen和美國指揮家Thierry Fischer演奏莫紮特第25鋼琴協奏曲、第40交響曲,他倆讓我無比感動!Helmchen彈奏時幾乎沒張開眼,深邃呼吸著,簡直是莫紮特復活!指揮家風格獨特,在第40交響曲開始前他閉眼深思許久,像是先把靈魂交付給莫紮特,全場寂靜,感人至深,整場演出他幾乎沒看過總譜,但翻譜的動作充滿張力!掌聲如雷,演出結束,去林肯中心附近65街Shen Lee 餐廳吃夜宵,感慨莫紮特當時多麼貧苦,卻寫了如此華麗激昂的樂曲!抬頭一看,發現兩位音樂大師就正坐在我邊上享用演出後的烤鴨!太驚喜了!聽了我的感想,德國鋼琴家非常高興,指揮家講:「你怎麼觀察這麼細緻?是的,我從不看譜!莫紮特40開始之前,我就是要silent寂靜!」
熱切討論,喜氣洋溢,我還講了幾句德語。快11點了,這家飯店只剩下我們,真是遇到「莫紮特」!
曾在大都會歌劇院遇到多明戈和巴伐羅蒂,紐約,永遠把機會留給熱愛藝術的人們!
上帝啊!眼下的美國充滿了暴力和暴亂,何時音樂、歌劇、體育和藝術, 才能重回我們的生活?
「一片雪白,愛在零下八十度」~法國導演呂克·雅克在羅斯海域阿德利高地冰川拍攝了2006奧斯卡獎記錄片《帝企鵝日記》。帝企鵝個體高達120釐米,體重可達50公斤,是地球唯一在南極嚴酷冰上繁殖孵蛋的企鵝。2012年12月初我在「銀海號」有幸拍攝到一只徜徉於威德爾海浮冰上的帝企鵝,美輪美奐,感人肺腑。而我在第二次南極之旅拍攝的賽利斯博瑞平原(Salisbury Plain), 這是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南喬治亞島紀錄片拍攝地。和約25萬只王企鵝聚集一起,氣勢磅礴,美的震撼!最可愛的是南喬治亞島王企鵝好奇地睜大黑色眼睛,啄我相機鏡頭的模樣!
這次的「南極點之旅」是我第三次來到南極,也是第一次來到帝企鵝繁殖地,我有幸捕捉到和《帝企鵝》電影裏一樣溫馨感人,如夢如幻的餵食、玩耍鏡頭!威德爾海灣雪地帳篷三天三夜,與美麗帝企鵝共枕同眠。南極聯合冰川與珠峰英雄Dave和各國勇士們朝夕相處,冰原獨行,歌聲回蕩:「探索!探險!戶外運動,這就是綻放的生命!」
(上篇完 / 本文由周勵女士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