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勵《珠峰逐夢——尋找馬洛裏(下)》

(五)南極點——宇航員的夢想之地
「那麼,你為什麼要四次去南極,三次去北極呢?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是大自然、動物、還是人?」
「都有」,我回答朋友。
美麗的冰山,可愛的企鵝、北極熊,鯨魚和海豹海象,24小時不落的太陽、夜空中的南十字星,北極光、大自然的瑰麗震撼,讓我感到不虛此生。但最重要的是極地人和極地探險史帶給我的感動,譬如說我在南極聯合冰川活動空隙閱讀牛津學子徹裏寫的《世界上最糟糕的旅行》,在熊熊爐火前淚目歎息,產生一種與先驅握手的幸福感,帶著書旅行是我的習慣,把這本書帶到南極點之旅和在紐約家裏閱讀完全不一樣,我如饑似渴地看,當聯合冰川以斯科特探險船「特拉諾瓦」命名的大帳篷所有的人都回雪地小帳篷睡覺去了,只有我還在閱讀,直到大帳篷暖爐自動熄滅。為什麼如此著迷,因為身臨其境!書中的紀實敘事發生在一百多年前,卻又像發生在今天,發生在我身邊。這就是我為什麼要來南極點:追隨羅伯特·斯科特等南極探險先驅的足跡!
「請談談,去南極點的美國人對什麼事情感興趣呢?」 有人問我。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在聯合冰川的大帳篷裏和一批美國探險隊員談了馬斯克重型獵鷹火箭上天,我們激動了一陣子。他們喜歡馬斯克。火星,拉丁語Mars,古羅馬神話中的戰神,為太陽系中四顆類地行星之一,雖然我們對人類未來移民火星感到不可思議。據南極探險編年史紀錄,一百多年前,當英國斯科特和挪威阿蒙森登上南極點的時候,那時人們看他們的壯舉,就像今天我們看到阿波羅登月和獵鷹火箭載跑車或載人飛上太空一樣激動而不可思議!再過100年後,當人類在火星上開著特斯拉跑車互相串門,一起在火星散步看日出日落,雲卷雲舒,那時的人們會不會回想起100年前的今天馬斯克把第一輛跑車送入太空的情景呢?無論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庫克船長環球航行、百年前斯科特的南極點探險還是今天的馬斯克火星探索,都是人類改變世界的偉大旅程與激情夢想。在這個意義上,一個發射時產生2270噸推力的獵鷹火箭芯助推器;和一個在南極暴風雪肆虐中倒下去的孤獨探險者具有同樣價值——譬如2016年1月24日英國探險家亨利·沃斯利在穿越南極州徒步行的第71天,終因體力不支和臟器衰竭而罹難,此時距離目的地只有30英里。威廉王子發表聲明說:「哈裏和我很傷心聽到亨利·沃斯利的去世。他表現出極大的勇氣和決心的力量。」 亨利·沃斯利的曾祖父是協助沙克爾頓營救大象島22名船員的弗蘭克·沃斯利小艇船長,如果沒有弗蘭克·沃斯利, 沙克爾頓到不了南喬治亞島,「堅忍號」28人探險隊也許全體遇難。亨利·沃斯利的行動也是為了紀念英國探險家歐內斯特·沙克爾頓「堅忍號」探險第100周年。
這事發生在我抵達聯合冰川的前一年。這裏幾乎每年都有震驚世界的事情發生。
2917年11月底我們在大帳篷裏談埃隆·馬斯克2012年5月SpaceX發射的一枚兩級火箭,將一艘名為龍飛船的太空飛船送上太空,SpaceX已經成功發射可以重複使用的獵鷹九號,火箭重複使用,大幅降低成本。
前幾天,2020年5月31日,我和先生兒子在紐約家中的電視裏看了馬斯克SpaceX發射載人航太飛船,兩名資深太空人搭載龍飛船2號,飛向國際空間站,並成功回收一級推進器,令人激動,大開眼界,我非常欣賞馬斯克的名言:「我死也要死在火星上!」 人們曾認為攀登南極點和攀登珠峰都是瘋狂的夢想,探險家的精神是溝通的,由此,我想起了另一位和戴夫一樣了不起的朋友——首位華裔太空站站長焦立中, 他在太空的時間是229天8小時41分鐘!
我認識焦立中是在曼哈頓Gotham Hall,尼克森女兒朱莉·尼克森·艾森豪擔任董事、貝律銘兒子貝建中擔任董事長的華美協進社China Institute 成立89周年慶典酒會上,那天青雲獎的四位嘉賓——前駐華大使洪博培JonHuntsman,華裔宇航員焦立中,王永慶之子臺塑泉恩董事長王文祥夫婦暢談美中關係和人生歷程,這是一個鼓舞人心的美好夜晚,與洪博培夫婦,貝建中,楊蕾孟,靳羽西、田浩江等朋友歡聚一堂,愛心回蕩。
「我們的漂亮女兒出生後幾個月後被拋棄在菜場,但她還在笑,我們把寶貝帶回家取名為楊樂意。我在中國擔任大使時,她是中美關係的橋樑之一」洪博培夫婦的滿滿愛心令人感動!事實上,中國是美國人領養外國孤兒最多的國家。美國國務院數據顯示,從1992年到2017年,共有10萬個中國孤兒被美國人如獲至寶地收養,其中85%是女孩 。
顧維鈞的繼女楊蕾孟贈送我她編著的嚴幼韻自傳《一百零九個春天》,110歲的母親口述與兩任外交家丈夫楊光泩和顧維鈞的愛情故事、子女教育和紐約生活。楊蕾孟今年85歲,曾擔任美國雙日出版社總編,《愛情故事》《基辛格全集》均出自她手,她80歲妹妹楊雪蘭是我的好友,華美協進社主席貝建中博士和父親一樣也是一位建築設計師,與110歲嚴幼韻是家族世交,晚年常在一起打牌。我與楊雪蘭回憶2005年在華爾道夫一起參加胡錦濤接見喜氣洋溢的情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顧維鈞書法)」。嚴幼韻女婿奧斯卡 ·唐是唐英年的親戚,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重要捐贈人和著名金融家和收藏家。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和焦立中的相識和暢談,和Dave一樣, 他非常謙遜, 有令人愉悅的個性和相貌。他對我說:「1986年<挑戰者號>升空爆炸時,我還在加州大學讀化工博士,這個悲劇並沒有影響我8歲時的夢想,1990年我與2500多名美國候選者競爭得勝,成為一名正式宇航員!」 焦立中的夫人是一位荷蘭裔美國攝影師,他翻開龍鳳胎兒女照片給我看:「孩子們8歲了, 我喜歡帶他們去中國,我和楊利偉是好朋友。我在太空的第一個信號是<山東>,因為我母親祖籍山東,母親50年代從臺灣來美國留學攻讀理工博士. 」 握手時,我感到他的手很有力,也非常粗糙。「在宇宙太空不僅要思考,最重要的還要會幹活,哈哈!」 這位在太空呆了229天8小時的站長爽朗地笑起來!
焦立中博士滿懷深情地談起阿波羅11號登月:「阿姆斯特朗的名言:’這是我的一小步, 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那個大腳印是第二個走下飛船的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的,我們是好朋友。」不久前焦立中與巴茲·奧爾德林一起出席了電影《農夫太空人The Astronaut Farmer》首映式活動 。巴茲以阿波羅11號第二名踏上月球的宇航員而聞名遐邇,他性格開朗、愛恨分明,是西點軍校和MIT的才子,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太空工程,他的畢業論文是「飛船太空中的對接技巧」,這套方法成了NASA沿用至今的對接方案。最有意思的是,在一次演講活動中, 巴茲曾一個老拳打在了一位質疑阿波羅登月是「假的,國旗也是假的」 陰謀論說客的胸口上,獲得在場美國觀眾的熱烈掌聲!。

巴茲有許多第一:他是在月球上第一個拍下自己腳印的人,是第一個在月球上撒尿尿的人——月球華麗與蒼涼景色不禁激發了他的詩意,更勾起了他的尿意,他縱情在宇航服中解手,排泄物流進了宇航服內的一根管子,在數億人的觀摩之下,他看似站著一動不動,最後抖動了一下身體,而事實上他成為了又一個第一!他也是阿波羅11號返回時,第一個踏出飛船回到地球的人。
巴茲的最後一個「第一」, 與我從聯合冰川出發的南極點之行有關————他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訪問南極點的登月宇航員!這位剛乘坐俄羅斯50年勝利號核動力破冰船抵達北極點回來的老爺子,居然在86歲的2016年來到南極點阿蒙森·斯科特科考站追夢!老爺子杵著拐杖抵達美國南極站,而接待老爺子的美國科考隊員,也正好是2017年11月26日接待我們的人!老爺子的好奇心強,他是火星旅行及太空移民的宣導者與支持者,他窺探南極點的「綠棚溫室」,南極點的生存環境似乎能夠給他一點「火星生存」的感覺;聽美國科考隊員介紹後,我特別關注了「綠棚」並拍了不少照片。

巴茲畢竟是年齡大了,在參觀阿蒙森斯科科考站不久即出現了肺積液症狀,這是典型的缺氧高原反應,和珠峰登頂者一模一樣。情況危急,經過醫生的會診,美國國家自然基金會與美國極地辦立即安排撤離,12月2日,一架正在南極點準備裝貨返回羅斯海美國麥克默多站的大力神運輸機,被告知停止一切貨物裝運,他們的「貨物」變成這位86歲的「老爺子」及其兒子和私人助理等。很快這一行人被送到了南極最大的考察站麥克默多站,並在那裏轉小包機迅速飛抵新西蘭基督城,當天「老爺子」被轉進當地醫院並得到了有效救治。
「老爺子」一個人的安危幾乎牽動了無數地球人的神經,那是因為1969年7月21日北京時間11:15:16,「老爺子」巴斯-奧爾德林把自己的腳印印在了月球上,雖然這是阿姆斯特朗享受月球漫步9分鐘之後的事, 但這次太空探險使他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宇航員之一, 就是這樣一個實現了人類偉大夢想的人,在人生的盡頭居然不顧一切安危逐夢南極點(不是南極半島),成為美國千家萬戶早餐桌上熱烈談論的內容。老爺子代表了西點精神和MIT精神:「凡是我們夢想的, 我們都應該實現。」
現在,看著焦立中和比他整整大30歲的巴茲站在一起出席活動的照片,我不由為首位華裔太空站站長無比驕傲。焦立中曾於1994年7月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進行為期15天的飛行;1996年1月15日從搭載的「奮進號」太空梭中走出,在太空中作了長達6小時的「太空行走」,其目的是實驗為建造阿爾法國際空間站所設計的設備與裝配技巧,他是第一位進行太空行走的華裔太空人。
我相信,不久將慶賀六十大壽的焦立中,總有一天會像他的好友老爺子,九十歲的巴茲·奧爾德林一樣,把他的太空腳步邁向人類最後一塊淨土——南極點!
(六)珠峰在呼喚——貴族的靈魂
從南極點乘坐二戰時期的DC-3改裝後的Basler BT-67輕型飛機(與中國極地中心「雪鷹」601同屬一個機型),飛行4-5小時回到聯合冰川大本營後,看到戴夫·哈恩和他的登山隊員們還是圍著長條餐桌聊天打牌,文森山的惡劣氣候毫無改觀,他們已經等了五天( 在我們活動結束飛回蓬塔阿雷納斯的那天, 他們才飛往文森峰, 整整等了一個多星期!),見到我, 他們放下手頭的牌熱情地邀我坐過去,還開玩笑講:「有人想你了!」這一次,是戴夫的登山隊員——他的客戶和我講了戴夫珠峰義救遇險女子的故事。
「朱莉婭, 你不知道嗎?Dave 沒有向你說起?」
「沒有啊!」
「你只知道15次, 你知道Dave的第9次嗎?那可是轟動全球的新聞呢!」
那是2007年5月21日,我面前這位即有貴族靈魂, 又誠摯純樸的戴夫·哈恩,在第9次成功登上珠峰後下撤時,途中意外地在海拔8300米的高度,發現尼泊爾登山女子烏莎因高山反應陷入腦水腫和半昏迷狀態。生死關頭,哈恩毅然將自己的氧氣瓶為烏莎接上,然後與同伴歷經12個小時的奮鬥,將烏莎轉移至安全地帶。
尼泊爾姑娘烏莎是在5月21日在衝擊峰頂時,意外地在珠峰南坡下方550米(約8300米)處出現劇烈高山反應,由於嚴重缺氧導致腦水腫,隨即陷入半昏迷狀態。烏莎參加的是收費僅為4500英鎊的低價登山團,遇險之後根本不可能通過先進的通訊工具及時向外界發信號求救。就在烏莎奄奄一息、命懸一線之際,剛剛登頂成功正準備返回營地的美國資深導遊戴夫·哈恩意外地發現了她。與哈恩同行的還有夏爾巴嚮導芬佐·多爾吉。
他們兩人決定冒死營救烏莎下山。
在為烏莎注射了一針類固醇以緩解高山反應症狀後,戴夫·哈恩和多爾吉背著烏莎,花了4個小時才抵達海拔7920米的4號營地。英國醫生立即為烏莎繼續輸氧,以穩定她的病情。接著,Dave與4名同伴將烏莎裝入一個睡袋,艱難地用雪橇和繩索將她拖下山。又經歷了8個小時的顛簸,烏莎終於被安全送達了海拔7300米的3號營地。隨後,哈恩一行繼續下撤至2號營地,並於5月24日撤退至山腳的尼泊爾珠峰大本營。烏莎終於初步恢復神智,擺脫了死亡威脅。
戴夫的公司面對美國高端客戶,登頂費用5-10萬美元起步,富有貴族靈魂的戴夫從死神翅膀下救出了當地尼泊爾姑娘,捨己救人的精神感天動地!
這時,坐在我們當中的Dave笑笑聳肩膀說:「應該的,不過我不得不摘下自己的氧氣面罩給她戴上。由於精疲力盡,我自己差點窒息而死。幸運的是,我最終活了下來!」
我情不自禁地輕呼起來:「這是珠峰在呼喚你!Dave,你太棒了,像沙克爾頓一樣! 珠峰會保佑你的!」

此時,我們的大帳篷變得明亮起來,其實南極聯合冰川大本營和珠峰大本營的帳篷都是息息相關,從珠峰到南極,這是一個奧德賽傳奇的不同劇幕,卻是如此完美的英雄史詩:無論是維維安·福克斯、埃蒙德·希拉裏、亨利·沃斯利、宇航員巴茲老爺子還是精英登山家戴夫·哈恩------你會突然感到:馬洛裏沒有死, 馬洛裏就在我們身邊。和他們在一起, 才是我們此行的最大收穫!
(七)阿爾卑斯山逐夢:滑翔傘橫穿馬特洪峰
(七)阿爾卑斯山逐夢:滑翔傘橫穿馬特洪峰
在大帳篷裏我還遇到奧地利滑雪和滑翔傘冠軍,我們觀看他們帶來的紀錄片,和勇士們在一起,每天都心潮澎湃。
現在我看著兩位歐洲滑翔傘愛好者托馬斯·德·多洛多(Thomas de Dorlodot)和霍拉西奧·洛倫斯(Horacio Llorens)穿越喜馬拉雅山脈進行滑翔傘探險的照片,不由想起我2019年5月的馬特洪峰滑翔傘之旅。
日出時分,醉心之美,冷豔絕美,馬特洪峰,穿過半個地球來看你!
2017年我是攀登馬特洪峰,2019年我是飛越馬特洪峰。雖然有點心驚肉跳,特別是往冰穀跳下的瞬間,後來因為飛得太高,似乎缺氧心跳加快。馬特洪峰飛行教練Eric,你今天還在飛嗎?以此謀生三十年,放飛顧客夢想,你也太勇敢,太不容易了!
橫向飛越馬特洪峰,海拔4000多米,頗具挑戰性。阿爾卑斯上空滑翔三十分鐘,馬特洪峰幾乎觸手可及,山脊到山頂極為險峻。空中遇到強風,堪稱驚心動魄!爬過、飛過、寫過、愛過……采爾馬特,難以忘懷!遠眺八十二座4000米以上阿爾卑斯巍峨山峰,陽光下大氣磅礴,如詩如畫,迴腸盪氣。
馬特洪峰在1865被英國7人探險隊征服, 下撤慘失四條寶貴生命:其中一位是劍橋大學生、一位是丘吉爾家族的親戚、另一位是19歲新手的英國船王之子,以及一位帶他攀登的英國登山家。這一切發生在馬洛裏魂斷珠峰的59年之前,英國登山家的步伐, 從來沒有因為悲劇而停滯。
「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 ——《文心雕龍》
再觀珠峰,一旦珠穆朗瑪峰被確認為地球的最高點,人們決定登上它就只是時間問題。美國探險家羅伯特·皮爾裏於1909年到達北極點、阿蒙森率領挪威探險隊於1911年抵達南極點之後,被稱為「第三極」的珠峰便成為陸地探險領域中人們最渴求的目標。
後人所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慘重。從1852年錫克達測出珠峰8848高度,到其最終被登臨的101年間,珠峰共奪去了24條生命,挫敗了15支探險隊。而南極點、北極點的探索更是付出了成百上千人的生命代價,僅是1845年5月19日出發的英國「恐怖號」和「幽冥號」——富蘭克林船長和他率領的129人就全軍覆沒!但是人類畢竟緩慢而堅定地邁向自己的夢想:
1)1772 庫克船長抵達南緯71.17度
2)1820俄羅斯別林斯高晉和美國帕爾默抵達南緯69度,發現南極大陸冰原
3)1823 英國威德爾深入威德爾海,抵達南緯74.25度,打破庫克船長紀錄
4)1839-1841:英國探險家羅斯三闖南極水域,發現羅斯海,羅斯冰架並打破了威德爾的記錄。抵達南緯78.16度。這個紀錄保持50多年。
5)1840法國探險家迪蒙·迪爾威爾發現地磁南極,在企鵝見證下升起法國國旗,目前是法國南極科考站。在這片海域, 2014年發生了「雪龍」號一馬當先,捨己救人,自身卻被困的五國連環南極大救援。
6)1901-1904斯科特探險隊首創南緯82度新記錄。1912年1月17日斯科特率5人小組抵達南極點,回程途中全部遇難。
7)1911阿蒙森12月14日抵達南極點, 比斯科特早5個星期。1928年為營救北極遇難義大利人葬身北冰洋。
8)1904沙克爾頓與斯科特一起抵達南緯82度。1909年1月9日抵達南緯88度23分, 打破斯科特記錄。為了戰友生命放棄摘取首登南極點桂冠。1914-1916 「堅忍號」大英帝國橫穿南極探險隊, 冰海沉船史詩救援。
9)1909年4月6日 美國探險家皮爾裏抵達北緯90度北極點
10)1926美國伯德將軍 1926飛越北極點 1929年飛越南極點,創建南極點科考站,起草《南極條約》
11)1958年 維維安·福克斯和艾德蒙·希拉裏橫穿南極洲和南極點, 完成沙克爾頓的遺願。
12)2008年,中國南極科考隊建立南極最高點冰穹A昆侖站。
「世界上有兩種類型的登山者,一類是只要身在山中就能感受心臟蓬勃跳動的人,以及其他人」——戴夫·哈恩(15次登頂珠峰世界紀錄保持者)
今天,所有我們俯瞰的一切, 都因為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Eric帶著我在阿爾卑斯山和馬特洪峰之間翻跟頭,我卻看到了珠峰之巔戴夫·哈恩那朝氣蓬勃的身影,聽到了馬洛裏的呼喚:「因為山在那裏!」整個阿爾卑斯山脈的天空大地 響徹著首登珠峰之巔的新西蘭養蜂人艾德蒙·希拉裏的名言:
It is not the mountain we conquer but ourselves.
我們要征服的不是高山,而是我們自己!

2020年6月6日
完稿於紐約·曼哈頓
(全文完 / 本文由周勵女士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