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饑荒”
最近,墨西哥社交媒體上流行著一個奇怪的標籤#LaÚltimaChela#,(意思為「最後的啤酒」)。在這個標籤下,貼的大多是墨西哥年輕人站在空蕩蕩的冰箱前,一臉無奈的照片。

在平時,這些冰箱裏應該滿滿當當地塞著各色各樣的冰鎮啤酒,為墨西哥人帶去了令人滿足的涼意和微醺。然而如今,走遍墨西哥的大街小巷,卻沒有人能找到哪怕一瓶啤酒,黑市上最後的庫存也變成了某種意義上的硬通貨。

墨西哥陷入了啤酒危機,物資不行了...
01 啤酒之國的秘辛
墨西哥現在是全世界最大的啤酒出口國之一,其出品不僅風靡老鄰居美國,還遠銷歐亞大陸,從愛爾蘭到日本列島無人不知。但真要說起來,啤酒在墨西哥可不算什麼本土飲品。這種興於歐洲的神奇飲料能成為墨西哥的國民飲料,最早還要追溯到19世紀中後期。

對於歐洲大陸來說,那是一個充斥著革命、戰爭、背叛、動盪的時代。列強的帝國擴張期仍在沿著慣性前進,地球上卻已經沒有什麼無主之地可供瓜分,帝國們開始了慘烈的存量分配競爭環節,舊的秩序被不斷打破,舊大陸和新大陸的新秩序也在重新被建立。

這場鬥爭的餘波給已經繼承了西班牙拉丁文化的墨西哥塗上了兩抹德意志色彩:德意志1848年革命中出逃的德國人和來自維也納的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皇帝。他們帶來了德意志世界的啤酒釀造技術,皇帝甚至命人在皇宮裏釀造維也納黑啤酒,作為宮廷宴會的飲品。

雖然突如其來的移民不怎麼受歡迎,從維也納來的皇帝也缺乏政治基礎,但他們無疑是當時墨西哥最有文化、最有財富和地位的人,他們的生活方式也引來了本土拉丁居民的效仿。再加上墨西哥人本就有飲用木瓜和龍舌蘭發酵飲品的習慣,口感與啤酒類似,接受這種新的飲料非常迅速。

此後墨西哥德意志人逐漸融入了拉丁世界,皇帝也被處決,他們帶來的啤酒文化卻頑強地保留了下來,並形成了本土化的啤酒產業。


可能連墨西哥人都沒有想到,這個產業會在1920年代迎來一個高峰期。當時美國發佈了嚴苛的禁酒令,在私釀盛行的同時也帶活了墨西哥的啤酒產業,為當地啤酒廠帶去了豐厚的原始積累。大型酒廠越做越大,只給少量本地小廠牌留了活路,直到其餘大多數酒廠都被歸入了兩大巨頭旗下——莫德洛集團(Grupo Modelo)和墨西哥飲料公司(FEMSA)。


人類商業組織擴容的一大目的,便是整合上下游和統一市場,進一步加強價格和品質上的競爭力。墨西哥這兩大啤酒飲料巨頭也不例外,等美國同行們蘇醒時,邊境對面的墨西哥啤酒已經在北美站穩腳跟了。龐大的內需市場(墨西哥超過60%的人有飲啤酒習慣)和更龐大的北美市場(美國人年均啤酒消費額超過450美元)為墨西哥啤酒提供了發育的土壤。

其實在消費品逐漸國際化的今天,墨西哥啤酒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應該也不陌生。
莫德洛集團的當家頭牌就是大名鼎鼎的科羅娜(Corona)。這啤酒幾乎已經成為了墨西哥國寶級的飲料,憑藉金黃的色澤和溫和的口味征服了全世界的消費者——卻成為了冠狀病毒(Coronavirus)的犧牲品,此前在歐美世界受到了莫名其妙的抵制。

也同樣是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墨西哥全國的啤酒產業都在遭受一場無妄之災。
02 「Tres meses!」
在新冠疫情中,墨西哥是一個隱藏的受災嚴重國家。截至目前,墨西哥的確診病例已經超過了3.5萬,死亡人數為3500左右,死亡率高達10%,並還在繼續快速增加中。畢竟,這裏臨近現在世界疫情的中心美國,在美墨邊境交往密切的情況下,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獨善其身。

墨西哥政府的反應並不慢,早在一個多月前的三月底就已經下達了相當強度的封鎖命令。其中對啤酒影響最大的是一道「取消非必要產業」的命令,將啤酒廠劃為了「非必要」產業,禁止所有啤酒廠開工,以免發生新冠病毒聚集性傳播。

唯一能堅持開工的,只有負責生產向美國出口啤酒的幾家廠。
當然,有鑒於啤酒在墨西哥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啤酒業作為墨西哥為數不多的既活躍且合法、還能盈利的商業部門,政府對啤酒生產的封禁也並非鐵板一塊。在衛生部門一紙禁令的同時,農業部門卻在四月初悄悄向啤酒行業發出了復工邀請。

兩大部門自相矛盾的政策引發了墨西哥政府的內鬥,最終衛生部門在疫情中獲得了更多信任。他們還聯合社會福利部門給封禁啤酒提供了一個更光明正大的理由:減少國民飲酒將有助於控制氾濫的家庭暴力問題,不被酒精迷惑的墨西哥男人應該會對妻子兒女更友善些。

然而普通的墨西哥人似乎對此很不以為意,沒有人真的覺得在進入初夏的墨西哥不喝酒會有助於冷靜。恰恰相反,已經習慣了生活裏有冰鎮啤酒相伴的墨西哥人普遍認為,喝不上啤酒的日子才是最難熬的,人們需要酒精帶來的滿足感,以安靜地在家中隔離。

還沒有人知道突如其來的禁酒令會不會保護婦女兒童免受傷害,墨西哥的零售行業是已經確實受到傷害了,尤其是那些在街區拐角為社區居民提供小零售服務的家庭小店。對於這些個體業主來說,啤酒銷售額占到了夏季營業額的40%,夏天也是這些小店在一年中最能賺的時候,切斷啤酒供應對他們來說是會影響到生計的。

隨著市面上的庫存逐漸被售空,小零售業主們的擔心也開始逐漸成真。4月底,有批發商警告全國的啤酒庫存只夠再銷售10天。物以稀為貴,珍貴的啤酒的批發價格此時也已經上浮了40%。

而當消費者因為價格太高選擇不喝,對於整個啤酒產業鏈上下的生意人來說也絕不是什麼好消息。無論是兩大啤酒巨頭旗下的廠牌,還是中游的批發商,抑或是像毛細血管一樣遍佈全國的零售業主,此時都給出了同一個數字:三個月(Tres meses)。

如果這項政策持續三個月,這條產業鏈上的所有人就都要餓死了。
03 黑市,走私與精釀
啤酒產業鏈上的人們不是沒有想過辦法抗爭。墨西哥全國小商人國家聯盟(Anpec)就曾代表全國的小零售商向政府提出過解禁啤酒的要求。當然這種遊說也要找到光明正大的理由,他們給出的申請是,「國民在防疫期間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焦慮、絕望和恐懼的狀態,在家中飲用啤酒可以作為一種調劑,有助於艱難的防疫。」

然而很顯然,政府並沒有採納他們意見的方式,小店主和想喝啤酒的消費者還是只能自己想辦法。
最本地化的方法,就是從黑市採購。繼上個月底正規批發管道的最後一瓶酒賣完以後,墨西哥現在的情況是只有黑市裏還有一些庫存。這種庫存價格不菲,基本比平時的價格漲了3~4倍,一罐普通比爾森啤酒的價格超過3美元。

墨西哥的法定最低時薪都沒到1美元,工人階級絕對想不明白,為什麼平日的廉價娛樂品一夜之間變成了奢侈品。而就是這種奢侈品,也足以讓墨西哥人為之瘋狂,社交網路上的黑店頁面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引導人們尋找那些願意出售私藏的店鋪。

那這些黑市商人的酒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答案是走私。
走私其實是墨西哥的傳統藝能,只是這條連接美墨邊境的秘密通道在過去是「毒品之路」,現在卻變成了「啤酒之路」。4月以來,墨西哥北部的毒梟們突然發現,原來向美國販毒品的生意可以不是單向道,同一次邊境建設可以支撐一趟來回生意。
以前都是往美國單向運貨,現在還能往回拉一批啤酒再賺一筆,不知道的仿佛墨西哥人突然消費力提高了。

除了這些傳統的法外狂徒,居住在墨西哥北部的普通人也發現了啤酒生意裏的商機。根據墨西哥海關的規定,往返於美墨之間的旅客可以免稅攜帶3L酒類入境,很多在美國工作而在墨西哥居住的人員,在本地商販的組織下變成了一支人肉啤酒大軍,螞蟻搬家一般地從美國的邊境城市攜帶啤酒。
當然,這對於饑渴的墨西哥來說都只是杯水車薪,畢竟毒販和人肉代購自己就要消耗掉不少啤酒。

剩下的空白,就要交給墨西哥本地的啤酒新勢力來填補了。
近年來在國內突然走紅的精釀啤酒,在墨西哥仍然是一片待開發的處女地市場。倒不是因為墨西哥人精釀水準不行,而是因為國民的飲用習慣還沒有改變。墨西哥人認為只有科羅娜和Dos Equis這樣的大廠工業啤酒才是正道,小廠自釀的啤酒全是異端。

然而時局如此,精釀廠恰恰勝在小作坊經營,沒有聚集性傳染風險,沒有受到政府的控制,反而變成了市面上為數不多的合法啤酒。科羅娜黨和Dos Equis黨們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前去品嘗他們看不上的精釀,以至於墨西哥精釀協會在啤酒產業哀鴻遍野的當下,竟給出了增長的預期。

但精釀並不便宜,正常價格就可能達到3美元以上,當市場哄搶時更有漲價的空間。普通的墨西哥人現在想喝一口啤酒,仍然比他們北邊的鄰居吸口毒還艱難。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地球知識局,作者雞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