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從被山寨到山寨
瓷器是一項古代勞動人民的重要創造,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外貿商品的重要名片,更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宋元時期,隨著北方各大窯口的衰落和景德鎮青花瓷的問世,景德鎮逐漸坐上了中國古代制瓷業的頭把交椅。從青花瓷、黑種瓷到卵白釉、釉裏紅,再到霽蘭、紅綠彩,琳琅滿目的景德鎮瓷器不僅讓歐洲貴族們愛不釋手,在掀起歐洲「餐桌革命」的同時,更給商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利潤空間。

明代-鳳紋青花碗。圖片:老山貨 / 圖蟲創意
與此同時,景德鎮的仿冒者們也在世界各地湧現,構成了一個獨特的「山寨景德鎮市場」。

圖片:shutterstock@PAUL ATKINSON
01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
景德鎮,位於江西省東北部和昌江之畔,其制瓷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東漢。在北方邢窯、南方越窯至此業聞名全國之時,景德鎮還只是贛東北山林中一片瓷窯相對密佈的手工業作坊區。

但是景德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早已奠定了它成為瓷都的基礎條件。
雖然贛東北山區相對閉塞,但是其上游地區密佈的山林,不僅能給廣大窯口提供優質的柴窯,其區域內還分佈著眾多優質的瓷石、瓷土。聞名遐邇的高嶺土即最早發現於此,並被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命名。
而流經這裏的昌江又連通著鄱陽湖水系,使得這裏生產的瓷器,可以通過鄱陽湖水系各水道和長江黃金水道,運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五代至北宋期間,景德鎮獨創性的燒制出了青白瓷,由此開始在五大名窯林立的宋代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也是在北宋,景德鎮從名不見經傳的地方陶瓷、手工業品生產地,逐漸變身為受北宋皇室所青睞的禦窯產地。北宋真宗執政期間就對景德鎮所產的青白瓷愛不釋手,景德鎮的名字就是從他的景德年號中得來的。
1127年,由於金軍南下,隨著人口的遷徙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北方的知名瓷窯相繼衰落,景德鎮進一步成為全國制瓷業的中心。

元朝時,景德鎮受到蒙元皇室的重視,忽必烈曾在景德鎮的上級主管行政單位浮梁縣設立浮梁瓷局,用於監督和燒制皇家用瓷。而景德鎮亦在此時,燒制出了聞名遐邇的青花瓷。在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最為繁盛的元代,瓷器成了當時中國對外貿易中數量最大的出口產品。
.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280/interlace,1)
明朝時,朱元璋又在景德鎮設立禦器廠(清朝時改名為禦窯廠),由此服務於皇家的頂尖瓷器燒制研發部門誕生了。

儘管皇室為了防止御用瓷器和技術流入民間,對未選中的瓷器和殘次品進行集中銷毀,但是在內外危機和財政困難面前,景德鎮也在明朝中後期出現了為官窯服務的民窯,形成了「官搭民燒」的局面,再次刺激了卵白釉、釉裏紅等彩釉瓷器的問世,豐富了景德鎮的產品門類。

02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裏透分明
17世紀,隨著荷屬東印度公司的建立,歐洲與東方的貿易逐漸被其壟斷。
荷蘭人很快就認識到,東方的瓷器貿易會是利潤最高的品類之一,由於當時航海技術有限,從東方運回瓷器的成本和代價較大,所以一些商人打算就地山寨。
%E5%88%86%E5%B8%83%E4%B8%96%E7%95%8C%E5%90%84%E5%9C%B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280/interlace,1)
於是,對中方瓷器的仿製,率先在荷蘭代爾夫特出現。當地工匠採用的是阿拉伯人傳來的錫釉陶技術,這種燒造雖然能夠實現像景德鎮青花瓷一般的光滑亮麗的表面,但做不出堅硬的釉質,所以荷蘭代爾夫特生產的產品雖形似青花瓷,實則為藍陶器。

但在當時的歐洲市場,能見到真正青花瓷的人非富即貴,平民們其實缺乏對陶和瓷的鑒別能力,因此這種山寨貨也有一定的市場。
荷蘭工匠也努力地在紋樣上跟上中國同行的腳步,除了應用青花瓷中常見的花鳥紋飾外,還仿製元青花瓷中的漢字草書。然而當時的荷蘭工匠大多不認識漢字,所以出產的籃陶常出現不中不西的「鬼畫符」文字符號。

儘管如此,代爾夫特藍陶在後來也形成自己的風格,例如荷蘭的風車、花卉等就是後期代爾夫特藍陶的典型飾物,還被當作了荷蘭國寶。

但本質上講,當時荷蘭陶器疏鬆的質地難以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曾被歐洲市場戲稱為「鼠咬瓷」。而隨著德國瓷器的成功燒制、高嶺土成分的發現和中國瓷器的持續輸入,代爾夫特的藍陶產業終究難以為繼。

除了荷蘭的代爾夫特外,阿拉伯地區、非洲東部地區都曾仿製過景德鎮瓷器,但這些山寨競品都沒能經受住市場的考驗,最後基本都銷聲匿跡了,而唯獨日本的伊萬裏瓷這款「山寨品」打出了自己的市場。
03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
1592年豐臣秀吉率軍入侵朝鮮,明朝出兵援助,史稱萬曆朝鮮戰爭。在戰爭中,豐臣秀吉從朝鮮帶回了陶瓷工匠李參平,資助他在日本多地進行陶器製作。
1616年,李參平在日本有田町群山中發現了理想的瓷土和瓷石,並在此定居製作陶瓷。這便是日本的有田燒陶瓷,因通過伊萬裏港向外輸出,所以被稱為伊萬裏瓷。

這種瓷器大量創造外匯的背景,則是從明朝中後期開始,我國海上對外貿易的收緊,以及明清之交,為了防備南明勢力和臺灣鄭氏集團,清朝實行了更為嚴格的海禁政策。

在原版貨無處購買的情況下,歐洲商人只能向日本購買仿製品,日本伊萬裏瓷由此佔據了景德鎮瓷器短缺下的市場空白。到了17世紀末,日本又燒制出了展現其本民族特色的彩繪瓷,並廣泛傳播。

1683年,清康熙皇帝遣施琅收復臺灣,隨後解除了了東南4省的海禁政策,正版的景德鎮瓷器再度出口歐洲。
然而此時,有不少歐洲貴族消費者已經喜歡上了日本這種藍紅加描金風格的伊萬裏瓷,所以景德鎮瓷器也開始反向模仿,並成功擠佔了伊萬裏瓷的市場份額。

左為景德鎮出產的青花礬紅描金庭院紋盤,右為日本產青花礬紅人物故事圖盤 。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圖片@冷夜寒星
這是景德鎮「山寨」其他產品的開始。
憑藉出色的制瓷工藝和技術,景德鎮生產的伊萬裏瓷在歐洲市場成功抗衡了日本的伊萬裏瓷,加之已有的青花瓷、卵白釉等產品,景德鎮瓷器出口量屢創新高,一些新產品也開始湧現。
.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280/interlace,1)
比如琺瑯器是歐洲人所鍾愛的以琺瑯為材料裝飾而成的器物,其中畫琺瑯因有著與瓷器相似的光亮表面,被我國一度稱為「洋瓷」。這種精美的器物在傳入中國以後,受到了康雍乾三代的喜愛,他也下令設立琺瑯造辦。

景德鎮就是從康熙晚期開始,在琺瑯彩瓷(瓷胎琺瑯)的基礎上研製的粉彩。雍正、乾隆年間,景德鎮的粉彩燒制技術大大提升,其粉彩的質感,足以媲美琺瑯器,還反向出口到了歐洲。

雖然銷量不錯,但從粉彩的燒制中我們已經看出了景德鎮傳統陶瓷產業所面臨的危機。
景德鎮的陶瓷手工業,是以官辦為基調、市場為嚮導發展起來的。然而清朝中期先是出現了皇宮造辦處和欽定的廣東琺瑯作坊,鴉片戰爭後隨著西方定制瓷的需求,廣州「廣彩」瓷器又進一步對景德鎮制瓷業造成衝擊。
「廣彩」瓷器,作為粉彩的一種,根據歐洲客戶的需要,可繪製西方神話故事和貴族紋章。


這瓷器早期,還以景德鎮的白瓷胎為底,在廣州由西洋畫師或本地畫師完成著色燒制。但到了後來為了節省成本,廣彩商人開始在潮汕和閩南尋找供應商,遙遠的景德鎮逐漸成為了棄子。
官辦機構的抽離和市場前沿訂單的丟失,又使得景德鎮的傳統陶瓷手工藝者不得不南下,遷往廣州和之後開埠的各個通商口岸。處於贛東北山區的景德鎮,無論是對前沿市場的敏銳把握,還是對外貿易的商品輸出條件,在此時都已不如廣州等東南港口城市。

其實,從李希霍芬發現高嶺土的成分那一天起,從德國研製出歐洲第一件瓷器的那一天起,從廣州裝箱出口出廣彩瓷器的那一天起,景德鎮這個因皇帝命令而興起,卻從未洗脫傳統農業社會色彩的手工業城市,就註定了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會受到劇烈的衝擊。
景德鎮仍然是大眾口中的瓷都,但景德鎮也不再是大眾心中的那個瓷都了。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地球知識局,作者冷夜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