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周:故土上畫出更靚麗的圖畫
作者:葉周
中國的城鎮建設已經成爲世界上一道十分亮麗的風景,我的一些去過中國的外國朋友無不對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把今天上海等一些城市的建築格局風貌拍下來,放進一個時間膠囊傳給後世,一百年後的人們也會對它的情調和大氣嘆爲觀止。古色古香的城市中融合了21世紀現代的風采,是一個個美好的綜合體。前不久我回國參加文學活動,會後杭州僑辦特別爲我們安排的采風活動。一路走來又看到了更多華麗轉身的古城和小鎮。
01“夢想小鎮”引領科技創新
在杭州參觀了一個“夢想小鎮”,坐落在余杭區倉前街道。一條清澈的河道邊上,幾座高高聳起的圓拱橋,黛瓦白墻的民居裏是一個個年輕人的創業公司。“夢想小鎮”涵蓋了互聯網創業小鎮和天使小鎮兩部分。互聯網創業小鎮鼓勵和支持年輕大學生進行科技創新,一群群走出校門不久的年輕人集聚創業。他們創業的範圍包括電子商務、軟件設計、信息服務、大數據、雲計算、動漫設計等互聯網相關領域産品研發、生産、經營;天使小鎮重點培育和發展科技金融、互聯網金融等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金融服務體系。

我看到一個介紹“夢想小鎮”的視頻,一個風險投資公司不斷地對年輕創業者的項目進行觀察、篩選、投資。在那裏的年輕人號稱“人人都有賺一億的小目標”。當然競爭的環境也是非常激烈的,風投們不斷地看到創業園區裏的團隊改換門庭,有些做不下去了,打包走人,更多新的面孔又來了。
年輕人在這個園區中充滿夢想相互激發靈感,而這個科技創新的孵化基地就是建立于原先一個農村的村落。從2014年9月正式啓動建設到2015年3月正式開始運營,短短160天,夢想小鎮成爲人才、資本、項目高度集聚的産業高地。

可貴的是夢想小鎮在建設的過程中,沒有推翻古舊的建築,而是保留了倉前古鎮原有的村莊、街區以及田園自然風貌,基于原有的村莊肌理、山水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景觀,營造出一座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生活生態空間。走過金光閃閃的創業大街,在古建築、菜地、水塘的交織中,重新填入諸如文創、休閑、民宿等産業及商業配套,形成具有地方記憶的公共空間,使他們成爲小鎮的活力中心。章太炎故居、苕南書院、錢愛仁堂、芸台書舍、高端民宿品牌……和年輕創業者的天地互相輝映。
在短短的幾年中,這個投資規模50億的小鎮,已經成爲創業者的樂土。吸引了創業人才近萬名。小鎮的附近就是創業夢想成真的阿裏巴巴。



02 “古府梅城”美麗城鎮新樣本
在新安江和富春江沿岸,我走進了古府嚴州梅城,梅城位于富春江、新安江、蘭江三江匯合處,嚴州城門高聳于秀麗的江畔。自三國時期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置縣以來,梅城已有1700餘年歷史。曆爲睦州、嚴州州治及建德縣治所在地,歷史文化積澱深厚。

在新安江大霸蓄水後,梅城鎮地位陡降,縣政府也遷走,梅城蛻變爲建德縣轄的小鎮。正是由于這些變化,在後來的社會主義建設熱潮中,梅城似乎被遺忘了。
近年來,隨著旅游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旅游地的文化歷史開發,梅城鎮深厚的歷史底蘊再度得到人們的重視。專家們前來考察,認爲這座州府一級的古城,依然保持著舊時基本的城池格局及內部街區肌理,像這樣肌理保存完整的府級古城在全國是極少的,堪稱“州府化石”。于是重整歷史古鎮納入了政府規劃,從2012年開始重建工作。石牌坊衆多是梅城鎮一大特色,據說明清時期城內有115座石牌坊,如今已將數十座重建起來。

在古鎮一路走來,我與當地有關部門的一位工作人員邊走邊聊,瞭解了更多正在進行的古城建設規劃。浙江省建德市梅城鎮以規劃引領、擁江發展、古城綜保、新城建設、城鎮管理升級等五大工程爲重點,切實將千年古府打造成爲杭州發展成果展示的新窗口、浙江美麗城鎮建設的新樣本、世界級濱水區域的新地標。
我看到一幅俯瞰靚麗梅城的照片,夜色之下,民居屋宇連成一片,河網交錯如同古鎮的血脉,縱橫的街道亮起了暖黃色的燈光,黛瓦白墻還是原來的形貌,却又煥然一新。
爲了古鎮的修復和重建,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北京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等6家國內外頂尖設計團隊,對梅城古城的主要街道、核心區塊和重要古迹,編制概念性規劃和城市設計。我希望一兩年後重建規劃完成後再來梅城,在別具特色的古城街道上隨著人流走走,找一家茶樓靜靜地坐著冥想,在春花秋色中進行一個穿越古今的旅程。

03 文化歷史名城上海風姿綽約

回到我的故鄉上海,走在似曾相識的階道上,古老的城市似乎有一種重生的感覺。
近二十年來隨著中心城區的改造不斷拓展,上海每年都有大量的舊房拆除,一些老的地名也在開發潮中發生改變。曾經有些擔心,城市歷史的印記會否在迅速的發展建設中消失踪影。隨著後來對新天地、田子坊等著名老建築群的保護和重建,使他們在新的商業功能開發的同時仍能保留原來的樣貌,我的心才少許放寬。今年看見更多我熟悉的街區裏一排排連體的石庫門房子,都已被重新修葺一新,原先擁擠的住戶搬出後,一家家特色商鋪在裏面開張登場。




讀到一份《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其中强調要把上海建設成爲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幷强調要“加强保護代表上海地方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以及歷史記憶、社會生活等非物質要素。保護世代相承、與群衆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展示空間。延續歷史地名和路名,傳承地區歷史文化內涵,體現城市演變歷程,增加居民歸屬感。”看到上海在城市的發展中,仍然十分重視對歷史文化的保護,作爲一個久違的上海人,我甚感欣慰。
這次在上海街道上行走,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街道上增加了一些以前沒有見過的歷史遺址的說明文字,當我前去虹口尋訪遠東反戰會議舊址時,在周圍的街道上還看到不少當年猶太人、美國友人在上海生活的舊居介紹。身邊不斷地走過慕名而來的外國游客,他們就是爲了站在街上看一看那棟建築,在充滿現代色彩的都市中尋找歷史的烙印。

中國的城市建設,將歷史與現代相連接,如同在浩瀚的時空隧道中將兩者和諧地連接起來。一座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價值,不僅需要經濟數字體現,更需要歷史現場的烘托。豐富的文化遺存可以讓未來者摸到城市歷史和文化發展的脉搏,更可以讓一個遠方游子找到回家的路!
(葉周,著名作家葉以群之子。美籍華裔作家。資深電視製作人、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榮譽會長。曾出版長篇小說《美國愛情》《丁香公寓》;散文集《文脉傳承的踐行者》《地老天荒》《城市歷史中的愛情》,先後在《收穫》《上海文學》《延河》《北京文學》《小說月報》等雜志發表了散文、小說。在香港《大公報》發表了《回望郭沫若》《趙丹的遺憾》等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