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香和鐵芒萁
作者:陳德錦
「早上看紅葉的人很多,大棠山路堵車,只能開到半路上。」計程車司機說。
下車時,遠足的人絡繹于途,都是上山的多。山路蜿蜒而上,所有脚步朝向一個目的地──大欖郊野公園的楓樹林。

大概受到唐詩的影響,秋冬季節看楓──說準確一點,是看楓葉變成紅色──早已成爲國人的一種文化。有張繼「江楓漁火對愁眠」、杜牧「霜葉紅于二月花」在前,看楓的熱潮足與看花相比。
現代作家沈雁冰寫過一篇散文叫〈紅葉〉,說入秋時看紅葉的人擠滿咖啡館,女侍應的臉孔與點心店的人造紅葉互相輝映。言下是譏諷游人真假不分,好事哄鬧。
但說是文化也好,集體無意識也好,人人怕楓季一過便失諸交臂,于是相告同行,共赴楓約。北京香山公園的紅葉更是國人熱愛的景觀,進園看紅葉的人多得可令交通癱瘓。
也許還要多說一遍,香港郊野的楓樹,正式名稱是楓香、臺灣香膠樹,屬金縷梅科。在中國、加拿大等地常見的才是真正的楓樹,屬楓樹科。港人外游,到日本、南韓甚至加國看紅葉,本已普遍,如今對本土紅葉情有獨鍾,實也值得一書。
我最初追踪楓香,是在動植物公園內。
園內近喬治六世銅像附近有一條小路,路的兩邊各有一排楓香樹,約二三十棵,四十年前已長得很高,枝柯濃密,可是總見它們綠葉青青,入冬時略爲變黃,從未如大欖郊野般色彩斑斕。
日後,在園林或郊野偶爾看見兩三棵,一束一束的三尖葉片,淡赤褐黃,在枝上搖搖欲墜,或已落地塵埋,只病其雕零,從未見紅霞映山之姿。


大欖郊野跑過幾次,也知道楓香林很有名,但十多年來沒有在恰當的時節跑到這地點。
這番初到,山徑上都是携幼扶老者、溜狗抱猫者、席地野餐者,加入了上山者的隊伍中,雖少了一分幽趣,却多了一分同游之樂。香港人愛花,愛看紅葉是近年之事,也從未成爲盛况。
我無意探討背後原因,也許是物以罕爲貴,也許是珍惜我們僅有的郊野土地吧。兩三棵楓香不算很壯觀,反而藥用價值更大,像樹葉也用來敷傷止血,果實可製藥,名「路路通」,能祛風通絡,治手足痹痛,樹脂還可用來調配香料。




進入冬季,楓香林的確已轉爲絳紅色,日光灑在紅葉上,葉片顯得通透,一列潤紅的樹身排開像屏風,人在屏風前,竟覺暖意洋洋。
我們到了永吉橋,稍休後,回程走「元(朗)荃(灣)古道」。途上沒有一棵楓香,但兩邊土坡却有茁長的鐵芒萁,碧綠茂密。
鐵芒萁,蕨屬,生命力很强,往往是山火後第一類占領土坡的草木。它的地下莖鋪展的網絡,可以阻擋其他植物生長。在南坑排村,有一大片蕉林,寒風之下,田園野趣,無人賞覽。回想這刻,在楓樹林夾道上,朝山者必仍絡繹于途,人人拿著手機互拍或自拍,惜取這片紅霞似錦的背景,害怕它很快便淡出于冬季。

因此我想,真正游山看楓的動機,還源于心靈的乾涸。我們的心,好比一個渴望秋色、填不飽的鏡頭。游人手上的攝影機,不過充當了它的工具。

作者:陳德錦
出版社: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叢書系列:遇上散文
出版日期:2020-11-30
I S B N:9789888676590
《楓香與萵苣》爲作者的散文集,內容分旅游、雜事、談藝、史臆四部分,首三部通過對生活、文學、藝術細緻的觀察,抒發對人生、藝術的感受,筆法精煉、風格隽永。第四部分,作者細緻分析趙孟俯、「像聲」藝術、荊軻及項羽的事迹,寓學術于抒懷,情理兼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