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流放寧古塔,今天我們也走一遭
轉載自千綠公眾號

公元1657年,清順治十四年,27歲的吳兆騫參加了江南闈鄉試,幷高中舉人。接下來吳兆騫可能會像自己家族裏的長輩一樣,準備前往京城參加會試。
非常不巧的是,就在這一年的十一月,有人告發江南闈鄉試存在嚴重的集體舞弊,這便是著名的丁酉科考案。
憤怒的順治皇帝一面誅殺這次科考的相關主考官,一面命人將這回考中的所有舉人押至北京,參加來年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這年中舉的吳兆騫就這樣稀裏糊塗地被幾個士兵押到了北京。

爲了防止這些人作弊,順治皇帝下令,每個應試的舉人由兩個滿洲兵全程帶刀監視。從小錦衣玉食的吳兆騫哪裏見過這陣仗,加上考試時間是北京的初春,天氣嚴寒,吳兆騫一個字都沒寫出來,交了白卷。
順治皇帝一看吳兆騫交了白卷,認爲他徒有虛名,于是將他和其他沒有通過考試的舉人一起定了罪:杖責四十大板,罰沒家産,全家發配寧古塔。因爲友人的幫助,吳兆騫的家人得以幸免,只是他一人發配寧古塔。

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吳兆騫連同一起被流放寧古塔的舉人及其家屬上百人,在北京城列好隊,在官差的帶領下,開始了寧古塔之旅。
出北京後沒多久便來到高大的山海關。在明朝,山海關是防禦滿洲人入侵的最後一道防綫。在還未入關的時候,滿清曾多次進攻山海關,但均以失敗告終。

在山海關休整時,吳兆騫一行人聊起了清軍進入山海關的事情。吳兆騫的朋友吳偉業告訴他,當年闖王李自成逼近京城的時候,崇禎皇帝下令駐守山海關的遼東總兵吳三桂率領關寧軍進京勤王。但沒等吳三桂趕到京城,崇禎皇帝就在煤山上自縊了。
原本吳三桂打算投靠李自成,誰知李自成的手下劉宗敏霸占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這才讓吳三桂一怒之下調轉方向,放清軍進入山海關。最終吳三桂和清軍一起,在山海關附近與李自成的主力大戰,擊敗了李自成,這才有了大清的天下。說到這,吳兆騫還背起了友人吳偉業的《圓圓曲》。
在簡單的休整之後,吳兆騫一行人出了山海關,向東北進發。接著到了盛京總管的轄區。吳兆騫他們首先經過的便是狹長的遼西走廊。遼西走廊是當時中原通往東北地區的一條重要的道路,西南起山海關,一直往東北方向延伸至錦州。

明末清初,明清兩方曾在遼西走廊爆發過多次大戰。明朝爲了防禦滿清南下,在遼西走廊構築了著名的關寧防綫。吳兆騫走遼西走廊的時候,滿清已經統治了整個中原,原先的關寧防綫基本廢弃,但還不時能看到當年關寧防綫留下的碉堡,以及明清雙方大戰過的痕迹。

來到錦州,就意味著吳兆騫等人成功通過了遼西走廊,可以在像樣的大城稍微休息一下。錦州是當時盛京總管統治下的一個重要的城市。在明朝時期,錦州城是當時關寧錦防綫最外的一環。

因爲和吳兆騫一起被流放的大多都是讀書人,于是他們在閑暇之餘,聊起了當年明朝與清朝在錦州附近爆發的松錦大戰。
這場仗使得崇禎皇帝好不容易拼凑出的一支精銳被徹底消滅,明朝重要的將領祖大壽和洪承疇投降。這一仗標志著大明再也無力在關外發動對清朝的反攻,耗費重金構築的關寧錦防綫基本崩潰。


在錦州休整完後,吳兆騫等人接下來就要前往盛京總管的駐地——盛京城。
在明朝,盛京城被稱作“瀋陽”。滿清占領瀋陽後,將其改名爲“盛京”,幷將其作爲自己國家的都城。後來滿清遷都北京,盛京被滿清方面當作陪都,幷且還保留有部分中央政府才有的行政機構。可見當時的滿清統治者對于是否能够長期統治中原漢地,幷沒有多少信心。

按照大清的規定,吳兆騫他們不能在盛京過久停留。但碰巧的是,吳兆騫一行人當中有人與當時盛京的官員搭上了關係。于是盛京方面破例,讓他們在盛京多呆一些日子,爲後面的行程做更多準備。
當時盛京的居民以旗人爲主,但也有相當數量的漢人。清政府對盛京地區采取一地兩制的管理方式,盛京總管負責管理旗人,另外設置奉天府負責管理漢人。
雖然吳兆騫一行在盛京受到了一定的照顧,但仍然有人依舊受不了流刑的苦。和吳兆騫一同被流放的另外一個舉人吳蘭友,就在他們離開盛京的前一天因勞累去世。在匆匆掩埋了吳蘭友後,吳兆騫一行懷著悲傷的心情前往下一站。

離開盛京後,吳兆騫一行人來到了撫順城。
今天的撫順是東北地區的重工業基地,因爲當地有大量的煤礦,又有“煤都”之稱。撫順城始建于明朝初年。當年努爾哈赤起兵的赫圖阿拉就離撫順城不遠。因此撫順是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後所攻陷的第一座城。

在撫順進行簡單的補給休整後,吳兆騫一行沿著清政府設置的驛路,來到了鸚哥關。鸚哥關的核心建築是英額門,是清朝修建的柳條邊墻的十六道邊門之一。
在努爾哈赤還沒崛起的時候,明朝政府便在東北修建了遼東邊墻,將由大明直接管轄的地區和女真人活躍的地區隔開。滿清建立後,爲了保護東北的資源,防止朝鮮人和漢人進入,清朝的統治者在原明朝遼東邊墻的基礎上修建了柳條邊墻。

要想跨過柳條邊墻,必須從這十六道邊門出入。而英額門是當中最爲重要的一道。因爲它恰好在盛京至寧古塔的驛站通道上。

官差們將吳兆騫一行押送至鸚哥關後,進行簡單的交接。交接完畢後,原先的官差對吳兆騫說:“出了這道門,接下來的路就更難走了,你們好自爲之。”說完這些官差便去喝酒吃肉了。而即將押送吳兆騫出鸚哥關的官差則一臉愁苦。
出了鸚哥關,他們便來到寧古塔昂邦章京的轄區。與盛京地區相比,寧古塔昂邦章京的轄區更加荒凉,走了數十裏路都看不到一戶人家。
雖然這條道路早在明朝時便是一條重要的交通要道,但由于戰爭加上人烟稀少,清政府幷不太重視這條道路的管理。加上這條道路所經過地區地形崎嶇複雜,好多段都被河水淹沒,必須要淌水而行。
因此吳兆騫用“無日不行山水間,亦無日不行風雨間”的詩句來描述他們這段行程。

除了自然條件惡劣,更讓吳兆騫乃至押送他們的官差難以接受的是這一路上能够提供給他們休整的大驛站非常少。
與吳兆騫一起被流放的方拱乾就在《絕域紀略》中提到,從鸚哥關到寧古塔間的路程長達一千八百里,但只有灰扒、多洪和株龍多洪三處能够給官差換馬休整。因爲提供休整的地方少,有時候吳兆騫等人不得不連夜趕路。這不僅讓吳兆騫等流放犯人疲憊不堪,押送他們的官差也跟著一起受苦。

在經過灰扒之後,一行人便來到了吉林船廠城附近的尼失哈。
吉林船廠在明代就初見規模,明成祖曾派太監亦失哈從吉林出發,巡視黑龍江下游和庫頁島。明朝衰落後,這個船廠就逐漸廢弃。由于清朝前期面臨小冰期,滿清主要發展方向是相對溫暖濕潤的南方,對于北方地區不太重視,因此吳兆騫到達吉林附近後,發現這裏只有一個破敗的小船廠。


在吉林補給後,吳兆騫等人要翻越高大的老爺嶺,接著穿過一片又一片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和沼澤地,還要忍受一路上各種蚊蟲猛獸的騷擾。可以說從吉林至寧古塔的這一段也是吳兆騫等人東北之行中自然條件最爲惡劣的一段。

在經過重重困難後,吳兆騫等人終于在當年七月到達了位于松花江邊的寧古塔舊城,也就是今天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境內。
雖然名字裏有“塔”,但這裏幷沒有佛塔。
寧古塔是滿語“六個”的音譯。傳說滿洲人的六個祖先曾在此居住,由此得名。寧古塔是滿清位于東北地區的一個軍事重鎮,寧古塔昂邦章京的駐地就位于寧古塔。

寧古塔最初只是滿清在東北偏遠地區的一個小小的軍事基地。順治十年,滿清設置了寧古塔昂邦章京一職,負責管理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以及庫頁島。寧古塔由單一的軍事基地,一躍成爲滿清在柳條邊外的第一大政治軍事中心。
雖然寧古塔地位舉足輕重,但面積非常小。
寧古塔城是一座用石頭壘起的小城。因爲城太小,只有東西兩個城門。城內除了駐守在此的八旗兵丁及其家屬外,基本沒有其他的人居住。寧古塔昂邦章京的衙署就在這個小小的石頭城內。

作爲戴罪之人,吳兆騫一干人自然沒有資格住在城內,只能住在城外,吃的和用的都得自己解决。因爲寧古塔海拔高,幷且此時還處于小冰期,還沒到十月,寧古塔地區氣溫就降到零度以下,開始下雪。
吳兆騫在給友人的書信中就形容寧古塔地區“寧古寒苦天下所無”。

因爲氣候條件惡劣,加上吳兆騫沒有耕種經驗,在剛到寧古塔的時候,吳兆騫常常沒有東西吃,只能摘地裏的稗子煮著吃。
不過吳兆騫的這種苦日子幷沒過多久。
因爲吳兆騫學識淵博,受到了寧古塔將軍巴海的賞識,于是巴海將吳兆騫聘爲自己的家庭教師,教自己的孩子讀書。就這樣,吳兆騫在寧古塔暫時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在解决了衣食問題後,吳兆謙有大量的時間進行詩文創作,爲後人留下了大量的邊塞詩詞,因此吳兆騫被譽爲“大清第一位邊塞詩人”。
雖然寧古塔當地官員非常尊敬和照顧吳兆騫,但這裏畢竟不是吳兆騫的家鄉,生活條件也不能和中原地區相比。因此吳兆騫一直希望能够返回中原。尤其是隨著年齡增大,吳兆騫感到自己時日無多,再回故鄉的願望更加迫切。最終在朋友顧貞觀的努力下,清政府赦免了吳兆謙的罪行,允許他返回故鄉。
康熙二十年九月,吳兆騫在寧古塔生活了二十三年後,返回了京城,兩年後回到了蘇州,幷在老家搭了三間房子,命名爲“歸來草堂”,以紀念自己得以從寧古塔返回。

自駕沿吳兆騫流放寧古塔路綫
從北京出發向東北上京哈高速到瀋陽,轉沈吉
高速到吉林,再上琿烏高速
鶴大高速到牡丹江寧古塔。耗時約20h34min。
路綫數據來自GoogleMa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