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像我這樣的美食評審
轉載自《明報月刊》2021年1月號
提要:那些需要大量人力的Fine Dining,因爲疫情,餐廳關閉或者限時營運,人員四散,要重回過去的水準,短期內得加倍努力。在這個空檔,來臺灣會是最佳選擇。
這個篇名來自香港名作家西西的名著《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因爲要談美食評審,所以就成爲「像我這樣的美食評審」。
向西西女士致意。

以米芝蓮的標準來說,我作爲美食評審的機會不大,因爲米芝蓮要用的是密探。
我因爲很好辯論,從年輕的時候,一直上臺灣電視的談話性節目,談婦女方面的問題。雖然最近很少,但走在路上,還是會被老一輩的觀衆認出來。
走進餐廳,很容易被認出來,會得到餐廳不同的對待,失掉客觀的標準,做密探就不可行了。
所幸,還有另外的評審方式。最近臺灣的知名雜志《商業周刊》,二○二○歲末年終,連做了兩期雜志來評論臺灣的美食。
負責的是與《商業周刊》有淵源的徐銘志先生,被稱爲斜杠很多的資深媒體人,擅長于寫報道、搞行銷,而且做得一手好菜,出過美食書。
評選的方式,分爲三大類:中台菜、日本料理、西餐。

台菜要被歸入中菜,在臺灣,一定有人有意見。所以,我就自作主張,發明了「中台菜」這個名詞,以別于簡單的「中餐」、「中式料理」。
評選的方式是每一種類別有三位評審,每人只能選出三家餐廳。所以總共會有二十七家餐廳。但也可能有重複的選擇,和我一起評西餐的,我們便有一家雷同。
我作爲西餐的評審之一,挑戰在于只能選三家,對近年來臺灣蓬勃發展的西餐創意料理,實在不容易。
01 尋找被看得見的餐廳
「好吃」是所有評審的基本,吃的舒服、被善意的對待,當然也是必要。我定下自己的評審標準:「能被看得見的餐廳」,特色是首要。
只能選三家,分別是:臺北的「態芮」、「蘭」,台中的「JL Studio」。



臺灣也有好的意大利料理,但「法式厨藝功法」更是多數大厨的基本訓練,上述三家大厨都有扎實的法式厨藝功法,更能作出有自己風格的料理。
「態芮」的何順凱最開始以一道沙茶醬牛排,那樣熟悉的沙茶醬味能結合頂級牛肉,六年前曾讓我幾乎噴泪。再往前走,芋泥鴨解構了芋泥和鴨,分上下兩層華麗的擺盤,入口再經過生蛋黃的調和,是結構也是結構。

「蘭」的Nobu台日混血,在法國三星大厨底下工作,又在紐西蘭澳洲贏得殊榮,他對于魚的料理,結合了海的不同風土。更將一道「威靈頓牛肉派」,以薄派皮鑲鴨肝牛肉底重整,贏得臺灣饕客的喜好,是我吃過最好的。

「JL Studio」的Jimmy,來到臺灣台中,拿到迄今新加坡人唯一的米芝蓮二星。故鄉熱帶地區特有的香料香草,結合在他芳香美麗的細緻盤飾中,「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獨一無二深入靈魂的銷魂蝕骨享受。
Jimmy菜式的秀致,進入口中的香氛滿盈,我認爲是一絕。
02 臺灣美食的利基
新的一年,疫苗出現,期待疫情真的能够過去。臺灣因爲防衛良好,過去一年,還能維持正常的生活,餐廳除了三、四月時,營收被影響,至今都未曾關閉。
我因此有一個說法,當開始能够旅行、吃美食,臺灣會是首選。因爲,臺灣從南到北,餐廳一直維持正常運作,水準不變差。
那些需要大量人力的Fine Dining,因爲疫情,餐廳關閉或者限時營運,人員四散,要重回過去的水準,短期內得加倍努力。
在這個空檔,來臺灣會是最佳選擇。而要選餐廳,可以參考這二○二○年最後的兩期《商業周刊》雜志的美食評選。

也希望以《商業周刊》對企業有的巨大影響力加持下,這樣的美食評選,明年能够繼續,更擴及到點心、麵包等等臺灣的强項。
對外來的旅客,更會是種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