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沒存在感的省份,裝得下山海情
轉載自九行公眾號(ID:jiuxing_neweekly)

最近一部開年扶貧大劇《山海情》火了,劇中講述閩寧鎮金灘村三十年改天換地的歷史故事,真實展露了西北大地飛沙走石的荒凉戈壁,網友紛紛評論:“演員們像是從土裏長出來的人。”

但比起他們,我的焦點更多放在了那個被國人低估已久的地方。這一坐落在黃土高原北部,一直被視爲存在感最低的省份——寧夏。
可以說,寧夏雖然袖珍,却稱得上西部之窗,我們所有對黃河古韵、塞上江南的所有想像,都足以讓她是時候成爲下一個爆款省份。

01 寧夏實在透明,關于它的都是冷知識
之前老藝術家在聊起江西的沒存在感時,網友很多人爲寧夏憤憤不平:“要說到最沒存在感的,難道不是寧夏嗎?”
這年頭,中國各省份刷存在感的花樣方式,還得算上評比“沒存在感”的存在感。當然相比起來,寧夏更像是小透明般的存在,還得靠梁靜茹那首紅遍大江南北的流行歌《寧夏》冒點名頭,以致于有關于寧夏的知識,很多都成了“冷知識”。
原來梁靜茹的《寧夏》確實跟寧夏有關,甚至可以說是專門爲寧夏寫的——作詞人李正帆去到西海固的王民中學,被當地純真的孩子震撼,在黑板上寫下了那句“寧靜的夏天,天空中繁星點點,心裏頭有些思念,思念著你的臉……”

翻開中國地圖,寧夏回族自治區就像一條十字項煉,鑲嵌在大西北的土地上。僅僅有6.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讓寧夏還成了內陸面積最小的省級行政區。

很多人說開車的話,一天的工夫就能把寧夏轉了一圈,這也難怪很多人將寧夏自動歸于甘肅或者陝西了,而且好巧不巧的是,甘肅還有個叫“臨夏”的地方。
“寧夏”這一名字的詩意,其實歷來有之。“夏”來源于夏商周的夏朝,不是說夏朝在寧夏,而是五胡亂華的時候,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了政權,國號叫“大夏”,從此這地方就叫“夏”。
寧夏幷不是因爲“西夏”得名,但西夏是寧夏的前身,是當時宋朝對西北政權的稱謂,不到200年曇花一現的西夏王朝歷史雖然存在感低,但凡看過金庸小說的人,會一下聯想到《天龍八部》裏的夢姑,就是西夏的銀川公主。

銀川就是西夏政權的首都,也是寧夏最有名的首府。銀川的高光要感謝鎮北堡,《紅高粱》《大話西游》等電影帶火了銀川,甚至名氣還大過寧夏。

“銀川”這一地名更有意思,有人說這是因爲銀川平原冬天退水之後出現的一片鹽鹼,白花花像鋪著一層銀子,故名銀川。但其實“銀川”二字早在明末清初時期的詩詞裏就出現了,還是形容詞,寓意這片土地的珍貴美好。
這座地處黃河與賀蘭山之間的城市,也是自治區內出鏡率最高的城市,同樣是外界連通寧夏的一大窗口。

去年年底,銀西高鐵的開通,讓銀川到西安的車程由過去12小時縮短爲3小時,近200公里沒有縣城,穿越黃土高原,是陝甘寧革命老區的第一條高速鐵路,也是繼寧夏第一條高鐵——銀蘭高鐵之後的又一歷史時刻。

《山海情》劇中講述的福建對口幫扶寧夏脫貧的這段歷史,是真實存在的。1997年,劇中“淩教授”的原型——福建農林大學教授、菌草技術發明人林占熺帶著6箱菌草來到閩寧鎮。
半年後,第一批食用菌種植取得成功,一家示範戶50平方米菇房的收入超過了27畝小麥的收入,讓雙孢菇在戈壁就此扎根。

劇中珍珠鶏、洋芋、灘羊肉、枸杞、雙孢菇……寧夏各色特産也成了熱搜詞匯,原型人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西海固地區當年一片荒凉,就是山溝溝,甚至比劇中的還更窮更苦,被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確定爲“全球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是中國最乾旱的地區。

但閩寧鎮如今翻天覆地變化,已從一個“天上無飛雀,地上不長草,風吹沙石跑”的荒蕪之地,發展成爲常住居民6萬餘人的特色小鎮。
02 寧夏,名副其實的小而美
寧夏這地方,雖然袖珍,但絲毫不算是“小家碧玉”,用“得天獨厚”來形容也不爲過。
她在地理上還被神秘的北緯38°完美穿過,這條綫上地處黃金分割綫,與美國西南部同一經緯,這一緯度地帶素以神秘古老的風光大片著稱。

高山、盆地、平原、臺地、峽谷、濕地、黃土丘陵、沙漠、草原等等自然地貌都彙聚在了如此迷你的寧夏上。
別看陸地面積占全國0.6%,旅游資源類型却占到了基本類型的48.4%,享有“中國旅游微縮盆景”的美譽。

寧夏的風土地貌多元不止,她最獨特的氣質在于——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的AB面。
我們常以爲的西北印象,都給“大漠孤烟直”的蒼凉景象承包了。但寧夏似乎能在固有的版式裏跳脫出另一種姿態:誰說不能一半荒漠,一半江南呢?于是便有了“塞上江南”的美名。

之所以在西北荒漠中獨開一花,多得“兩山一河”的地理格局。
在寧夏流傳著一首膾炙人口的民歌:“寧夏川,兩頭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金川銀川米糧川……”這句民歌也早已解密,黃河是母親,賀蘭山是父親,沒有它們,也就沒有寧夏這般雙面姿色。
寧夏是獨得黃河偏愛的一帶,都說“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從發源到入海,流經的省區多達9個,唯獨寧夏是最得天然灌溉之利的。
古老的黃河穿越而過形成的寧夏自然景觀,既有北方的雄渾粗獷,又有南方的嫵媚秀麗。

那座巍峨雄偉的賀蘭山,如一道天然屏障橫亘在寧夏平原西部,阻擋了騰格裏沙漠對土地的吞噬。同時也削弱了南下西伯利亞的冷氣流。
這般蜿蜒重叠的山體曲綫,不僅是寧夏與內蒙古的界山,也成了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分界綫。

與賀蘭山的豪邁雄奇不同,寧夏西南橫臥的六盤山則是西北地區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帶之一,讓南部多了幾分山林葱郁的綠色生態景觀。寧夏南部的固原、中部的靈武,歷史上就是草原肥美的牧場,更是兵家必爭之地。

論顔值,單拎出銀川就足以稱王牌。一個塞外邊遠之地,却能有“七十二連湖”之說。有人說,銀川的藍天白雲,稱得上顛覆西北城市的性冷淡風。
那些想到西北拍黃沙漫天大片的人,最後在朋友圈裏都曬起了藍湖,稱閉塞落後才是對寧夏,尤其是銀川最大的誤解。

當然寧夏最爲人熟知的還屬北部的大漠風光。
三面被騰格裏沙漠、烏蘭布和沙漠以及毛烏素沙地緊緊環繞,既有以沙、湖、山、葦、鳥和魚渾然組合的沙湖,也集大漠、黃河、高山和綠洲爲一體的沙坡頭,且與古長城、古墓群、古渠道、石窟等歷史古迹交輝相應。
來寧夏的人不會錯過中衛八景,傳說這裏有個“會唱歌的沙漠”,即鳴沙山的“沙坡鳴鐘”。這裏的沙子一年四季都能發出奇妙的聲音,如果登上坡頂,順勢下滑就能即刻聽見嗡嗡的轟鳴。

西夏王陵乃寧夏獨一家,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被譽爲“東方金字塔”。它在荒野上光禿禿沉睡,千年從不長草也從未落鳥,獨領一份蒼凉。

既然寧夏自古以來就是“天選之地”,歷史上難免紛爭,中原王朝農耕文化與北方游牧民族于此碰撞與交融。
在賀蘭山上,大大小小6000餘幅先民鑿刻下來的岩畫,覆蓋範圍幾乎貫穿了整座山脉,似乎在低吟著千百年來各民族之間的衝突與融合,以及近200年短暫璀璨的西夏古國歷史。

地處西北邊陲的寧夏,歷史上更是移民地區。尤其在北宋和元明清時期,爲了加强邊關防務,中原地區移民的遷入讓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寧夏之地交織。
于是漫長的歷史文化變遷之中,寧夏形成了以回族文化、西夏文化爲主體,絲路文化、黃河文化、邊塞文化、移民文化幷存共生的多元文化地帶,同時也形成了兼容幷蓄、開放開明的寧夏氣質。

這就是爲什麽寧夏時刻在顛覆我們對西北印象的源頭。
雖然袖珍存在感低,但寧夏絕對是中國不可或缺的西北明珠,像是兼具颯爽硬朗和水鄉柔情的大家閨秀,無論歷史文明還是風光景觀,都是出類拔萃的尖尖兒。

03 寧夏人的性情,剛柔幷濟
“寧夏”這兩個字之所以讓人覺得獨樹一幟,就是因爲她代表著西北文化在發聲。
在歷史長河中,寧夏是偏遠的,地域不遼闊,經濟欠發達,名聲不顯赫。她也是寂寞的,荒凉的代名詞。
由于常年乾旱,這片黃土地基本上是屬遙遠的古夢,昏黃得像老照片,連樹和草都能成爲稀有的想像。

說到寧夏,都說要感謝那位作家張賢亮。他們像是相輔相成的元素,說不清寧夏成就了張賢亮還是張賢亮點亮了寧夏。
這一出生在南京,祖籍江蘇,曾生活在北京的作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代大浪潮中來到寧夏,或許他幷沒有想到這一待就是後半輩子的扎根。
當他來了個“逆流”留在寧夏,下海創建鎮北堡影視城的時候,寧夏因此構建了一個“荒凉”的文化符號。

很多游人發現了屬寧夏的浪漫色彩,更在《紅高粱》的月亮門,或者是《大話西游》的城門場景,尋覓支離破碎的電影感。從張賢亮的寧夏文學筆觸轉移到西北電影,寧夏正在被世人熟知和看見。
這屬寧夏的高光時刻,在其他觀光地費盡心思在炫耀其旅游資源的富有和多彩時,寧夏以一種异于常態的簡單樸素,甚至說是單調貧乏的生命力吸引著游人。

即使平川地區生長著的冰草、蘆葦和悠悠草,或者柳樹、楊樹和沙棗樹,點綴著蒲公英花和馬蘭草花的原野,這些難得一見的植物無一例外以一種頑强獨立的姿態,昭示著西北的精神。

但寧夏顯然也不止于此。
不同民族、地域人口的雜居共生,南北共融的特徵培養了寧夏獨具包容多元的特質。
尤其在首府銀川,你會詫异一座城市的想像力有多豐富。周邊交界的陝、甘、蒙三省區的人,不一定去過屬他們的省會城市,但絕大多數都來過銀川,這座西北地帶令人矚目的城市。

據說這裏有10萬浙江人創業或投資,游走在銀川的大街小巷,稍稍留心你會發現街上可能操著上海話、江蘇話、福建話、四川話或者湖北話,南腔北調構成銀川人百態,寧夏方言在這裏似乎容易失效。
恍惚間以爲置身江南,才發現寧夏這份獨有的“塞上江南”的氣質,真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難怪會有“銀川有天下人,而天下無銀川人”的說法。
這裏人吃得更是五花八門,各顯神通。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寧夏人可以上午米飯下午饃饃,偶爾再來段頓洋芋片片。
洋芋是寧夏南部地區,尤其是西吉人帶頭喚馬鈴薯的一個稱呼,當地常說“洋芋比肉香”,這“土疙瘩情結”也是在先輩們饑餓年代給烙下的。

寧夏還有一種區別于廣式早茶的早茶文化,叫吳忠早茶。吳忠的早茶文化幷不起源于茶館,而是拉麵館。
因爲回族人口聚居,吳忠商賈雲集,這裏曾經吸引著各處沿絲綢之路遷徙駐足停留的人,流行起“拉麵館裏喝八寶茶談生意”的風尚,其中八寶茶、拉麵和牛羊肉才是重頭戲,衍生出西北傳統豪邁樂活的風格,截然不同于南方茶點的小巧精緻。

寧夏的羊肉更是一絕了。坊間早有流傳讓不吃羊肉的外地朋友破戒的辦法,就是去寧夏。這裏的羊吃著中草藥,喝著礦泉水長大,尤其是鹽池灘羊舉國聞名。
寧夏人吃羊講究濃烈硬氣,看《人生一串》出鏡帶成爆款的銀川夜市烤羊蹄,你就能懂寧夏人吃羊毫不吝嗇吃相,啃羊蹄才是足以嘆人間的奇招。

寧夏人幷沒有活成荒凉的樣子,大多被灼熱的太陽躁成大開大合之人,多是樂觀入世,情感充沛的性情中人。
他們有久居山河的粗獷豪放,也不失四兩撥千斤的文藝情懷。這裏的年輕人多少會把玩樂器,我很喜歡的一個銀川民族搖滾音樂人蘇陽,將“花兒”“秦腔”等西北民間曲藝,嫁接出屬新一代的西北音樂人的入世態度。
他曾經在音樂紀錄片《大河唱》裏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怎樣歌唱這條河?她還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裏,我們擁擠,却紛紛離散,我們在生活的流淌裏淹沒,每一粒沙都不會變回泥土。”
我曾經困惑不解那些遷徙到寧夏川吃苦的人,但漸漸明白這樣一份情結:正因爲大多數時候,寧夏的生活似乎都具有“鄉土中國”的原生態——匱乏的物質,也沒法抵擋住熾熱的血性。

也許不願意離開寧夏這片土地的人,正因爲心裏都有被風沙磨礪過的印迹,到哪都扯不掉那塊黃色的胎記。
參考資料:
爲什麽黃河偏愛寧夏?中國國家地理BOOK
什麽是寧夏:一邊塞上江南,一邊大漠無垠 國家人文歷史
分析寧夏文化旅游資源及其特徵分析 陳玉香
論寧夏文化的多元化 謝麗君、陳等華
寧夏建設全域旅游示範區研究 王磊、劉家明
寧夏文學中的詩意賀蘭 左宏閣
外來移民群體的日常飲食實踐與文化認同 馬成明、崔莉
飲食人類學視域下寧夏吳忠早茶文化探析 海濤
西北文化與張賢亮小說 陳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