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麵包的簡史:從甜點回到主食
來源:一大口美食榜

01 麵粉、酵母、鹽和水的神迹
“我一直深信,麵包窑裏也栖息著神靈。”
在北海道羊蹄山脚下的真狩村經營著“神”麵包店(Boulangerie JIN)的麵包師神幸紀這麽說。

人類在掌握發酵技術前,對于放進爐子中的麵包最終會變成的模樣,總是會聽天由命:麵包師在麵包窑前,胸前畫一個十字,做一番祈禱。

在中世紀,烤麵包作爲一項高級手藝,與商人、僧人、工匠、劊子手一樣,從業人員組織起麵包師行會。在德國南部弗賴堡大教堂,你還能發現14世紀的彩窗上,印著現在常見到的“網紅”碱水麵包Pretzel。

只用麵粉、酵母、鹽和水四種材料,竟能轉化出最馥鬱最豐富最有層次的奇迹,而這項努力與“神迹”,也持續了幾千年之久。在爭奪有著“美食界奧斯卡”之稱的詹姆斯·比爾德獎上,每年都有無數麵包師只通過這四種材料,竭盡全力喚醒小麥的全部潜力,挖掘出本身毫無味道的澱粉分子的萬千風味。
同是發酵小麥製品,饅頭包子也可以和麵包歸爲一類,最大的差异也不過是一個被送進了蒸籠,一個被送進了烤箱。

02 麵包的零嘴時光
而在中國,麵包真正的普及與發展,也不過是最近30年的事情。就像麵團本身的可塑性一樣,經歷了零嘴、甜品、主食的多重身份共存,同時也是改良、複刻和二次創作的多元詮釋。
中原腹地的孩子總是會攝入過度的饅頭米麵,扎實敦厚,反而缺乏香甜蓬鬆的碳水經驗。我生命中的第一次麵包體驗,是一塊錢的果醬麵包,軟乎到像街頭的雲朵棉花糖,手一攥就只剩一拳頭糖芯。

小時候麵包店一定會供應的還有“鶏腿麵包”——其實是外形酷似大鶏腿的油炸麵包,包裹一根插在一次性筷子上的火腿腸。許多年後在美國游樂場吃到“玉米狗”(Corn Dog),香腸包裹在玉米麵糊中油炸,簡直是鶏腿麵包的親兄弟,也許就是某位時髦麵包師去過迪士尼後産生的靈感。

03 臺式麵包的大餡時代
麵包在中國的發展,一開始在餡不在面,“麵包”作爲本名,反而成爲了“餡”的陪襯。
臺式麵包占據主流,除了口感接受度高外,也許是因爲製作討巧——通常揉一種麵團能通用在大部分麵包上。表面刷上蛋液,烤制後會有蛋黃酥的色澤。爲了追求鬆軟,還會刻意使用蛋白質含量略低的麵粉避免因攪拌而引起的上勁。
鹹麵包加入葱花火腿肉松玉米粒蛋黃醬、甜麵包多是大量奶油椰蓉紅豆沙的排列組合,在這些配角的誘惑下,我通常會失去定力,夾起全場餡料最足的那款。

04 日式麵包的東西合璧
臺式麵包溯源,就會指向日式麵包。
日本明治7年(1874年),銀座木村屋總本店的創始人木村安衛兵首次將酒麯用于麵包的發酵,也第一次將紅豆沙填入麵包中,由此獨樹一幟的日式麵包登場。在歐洲像米飯一樣存在的日常主食麵包,便在日本“和果子”的靈感和中國老面的啓發下,成爲了東西合璧的甜食。
而對于習慣了喧軟包子戧面饅頭的中國人來說,日式麵包很自然地成爲了繼臺式麵包後,麵包文化在中國落脚的主力軍。

日式麵包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一脉是上文從銀座木村屋開始的果子系甜麵包,例如如今常見到的奶油號角、紅豆麵包、蜜瓜麵包;另一脉則是加入惣菜——日式餐桌配菜的鹹麵包,例如咖喱麵包、可樂餅麵包、明太子麵包。麵包體以柔軟爲典型,也是長久以來受到中國蒸煮主食的結果。

05 港式麵包的混血基因
以菠蘿包、腸仔包爲代表的港式麵包也隨著茶餐廳在大陸的流行而一包成名,自帶著混血與懷舊屬性。
麵包從上世紀50年代傳入香港,當時涌現多種派別,如英式包、廣東包,以及深受德國或俄國文化影響的外省包。70年代起,面對日式麵包進軍香港,當時在本地甚爲普及的山東派麵包(如猪仔包、葡萄乾麵包)與廣東派麵包(如菠蘿包、鶏尾包)開始吸收彼此的特色,最終成就今日的港式麵包。

06 軟歐:麵包界的comfort food
隨著原麥山丘的走紅,“軟歐包”算得上第一代“網紅”始祖,也是在麵包原産地絕對找不到的、富有中國特色的麵包。
軟歐包的大小和外型和傳統硬歐基本一致,甚至會有色澤和形狀上的創新,但組織結構和餡料差异懸殊。甜度和油脂相較于日式、臺式麵包收斂了不少,重頭戲還在“吃餡”上:芋泥、麻薯、肉鬆、鹹蛋黃、南瓜、紫米……經常會緊跟時下流行的爆品而迅速走紅。
對我來說,軟歐是麵包界的comfort food,畢竟包子還追求薄皮大餡呢,對麵包有點要求不過分吧。

07 終見 歐包
烘焙師在對食客的麵包教育上向來不疾不徐,細水長流。而真正的“歐包”也是一點點在社區裏、城市中慢慢滲透,口口相傳,吃麵包這件事,才真正地變成了吃麵包。
歐包作爲源自歐洲麵包的統稱,在百年前動蕩的時代,就已經開枝散葉,在不同地區形成了各有風味的品種。原料簡單,是作爲餐桌主食的存在。
美拉德反應後表皮的棕褐色、指關節敲擊時清脆的外殼、焦香的氣味、割刀留下的清晰花紋紋路、飽滿富有弧度的外形、切開後的大氣孔、咀嚼時的麥子香氣…都是一塊麵包好吃的表現。

烘焙師們遵循幾千年來繼承下來的經驗,不斷精細可以觸及到的任何細節:按地域、蛋白質含量、粉質細度細分的麵粉種類,培育不同風味天然酵種,食鹽的種類、水質的改善,發酵的溫度與時長…科學與技術發展,令烤箱中的偶然性逐漸變成了必然性。
08 工業化vs手工製作
人類在工業化的道路上一去不回,却總有堅持“返祖”手工制麵包的人,就像討論米飯到底是柴火煮還是電飯鍋煮更好吃一樣,站在不同的利益點爭論不休。

例如在工人運動鬧得火熱的19世紀,買麵包還被視爲一件可耻的事情:“勞工的妻子跑去麵包店……這是多麽奢侈、多麽可耻的事情啊!”這是英國政治記者在寫給勞工階級的《農舍經濟》小册子中提到的:只有在空間窘迫與燃料短缺的都市,才有正當理由去買麵包。

古希臘人在葡萄收穫的季節將葡萄密封發酵,烤麵包時就取出一塊發麵,最早開始使用起此種天然酵種法。從此在發酵這件事上,人類開始不斷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啤酒花、老面、波蘭酵頭…直到工業酵母的出現,麵包的量産也大爲改觀。

如今越來越多的獨立麵包店與麵包愛好者,利用當地獨有的氣候與濕度,通過自己培育自帶不同風味的天然酵母,例如桃子草莓巨峰葡萄各種時令水果、玫瑰洋甘菊桂花、甚至蔬菜、香草來低溫長時發酵麵包,以引發出小麥粉最好滋味。
在資本加持下的連鎖店擴張和國外名店不斷進入的包圍下,這樣的堅持十分可貴。也讓人相信,在前往更好吃的路上,麵包從未缺席。

吃過了各種各樣的麵包,以我微小的經驗來講,賦予麵包最好滋味的配料或手段,不是大工業下厨師機上飛速運轉的和麵漿,也不是最佳産地的高緯度麵粉,而是在厨房裏耐心揉面、等待那團溫熱的麵團一點點發酵、在烤箱裏轉變出香氣的所有時間。
內容參考:
胡川安:吃的文化史:紅豆麵包的誕生
彼得·萊因哈特:《學徒麵包師》
張正衡:《在日式麵包中交融的文化邏輯》
邱勇靈:《港麵包.港味道》
解憂甜品志:《麵包簡史(18-20世紀)下》
文 | 依然
圖 | 作者供圖,部分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