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中国风景
轉載自微信公衆號“星球研究所”

中國山岳之美自古震撼人心
西岳華山高大挺拔、險峻至極——

南岳衡山青翠峻秀、山勢連綿——

東岳泰山更是“五岳獨尊”,十八盤步道蜿蜒而上,欲與天接——

五岳之外,黃山的雲海與蒼松是中國山水畫最好的注脚——

九華山高聳雄渾,自古就是宗教名山——

這些名山的文化歷史常被人們津津樂道,但其地質上的相似性却鮮爲人知,它們的山峰常渾然一體,岩石幷不分層。

它們的山腰或者山頂常分布大小不一的石蛋,甚至漫山遍野、雜亂無章。

石柱也常常作爲點綴,或者低矮淩亂。

或者高大峻秀簇擁成一座座山峰。

相似的景觀源于相似的岩石。
這些古典名山都由名爲“花崗岩”的岩石構成花崗岩地貌,與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幷列三大岩石地貌。

花崗岩爲何成爲中國名山的代言人?
這種獨特的地貌又是如何形成的?
01 大地之心
在數千至數萬米深的地下,一些岩漿失去了成爲火山的夢想,停下上涌的步伐,緩緩冷却成堅硬緻密的岩石。
花崗岩即爲其中一大類。

在漫長的地球歷史中,岩漿運動此起彼伏,花崗岩不斷在地下産生成爲大陸地殼的主要構成物質,堪稱“大地之心”。
但它們來到地表的旅途幷非一帆風順。
首先要借助板塊運動的“東風”,令大地碰撞、變形、斷裂,抬升爲山脉和丘陵,花崗岩才能靠近地面。

然後,花崗岩想要暴露地表,成爲一種岩石地貌,還要接受三重考驗。
第一重考驗
伴隨著花崗岩的抬升,當上方岩石被雨雪風霜破壞殆盡,外界施加的壓力减小,花崗岩膨脹破裂形成縱橫交錯的裂縫,“大地之心”變得支離破碎。

第二重考驗
與地下水一起到來,水分滲入裂縫,逐漸與岩石發生化學反應,使塊狀的岩石破碎,分解成石柱、石蛋和砂土,“大地之心”開始朽壞。
砂土和碎石像一層護盾將新鮮岩石保護起來,人稱“風化殼(qiào)”。

第三重考驗
第三重考驗便是要攻破這個護盾。

在中國的不同氣候帶,流水、寒冰、風沙等力量對花崗岩及其護盾展開花式攻擊,三重考驗以不同的方式上演,用億萬年的歲月將大約91萬km²的花崗岩暴露于地表,占據中國陸地面積的近10%。

在溫暖潮濕的東部和南部,奇秀的花崗岩巨峰此起彼伏。

在寒冷的北方和青藏高原,破碎的花崗岩寒山靜靜聳立。

同樣是花崗岩構成的地貌景觀,爲什麽會如此不同?
02 巨峰的世界
在北緯35°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地區,降水充沛、氣候溫熱對花崗岩具有很强的破壞能力。
衡山、華山、黃山、三清山、九華山、大別山、太姥(mǔ)山、大茅山等名山,皆分布于這一區域。
無數巨大的花崗岩山峰構建起一個巨峰的世界。

但從風化殼通向巨峰的道路却有著一個鮮爲人知的起點。
江西上饒的雨熱條件適宜對花崗岩的化學破壞極快,深厚的風化殼覆蓋著靈山花崗岩體。

在肥沃的風化殼土層上,人們修建梯田、建設村莊,流水不斷沖刷,時常有石蛋暴露在田間地頭。

當大地深處的力量將花崗岩繼續抬升,風霜雨雪也同時作用于地表,不斷破壞風化殼護盾,花崗岩便開始向巨峰演變。

通向花崗岩巨峰的第一步,是暴露出石蛋景觀。
南岳衡山的山景雖不突出,却有數量頗豐的石蛋。

它們原本位于風化殼中部,當流水沖走上部砂土後才得見天日,而日夜沖刷的海浪暴露石蛋的能力更强。
在海南三亞的天涯海角,海浪洗去砂土,乾淨圓潤的石蛋散落海灘。

福建福州的平潭島是花崗岩島嶼在其抬升成島的過程中,海浪洗淨砂土,留下漫山遍野的石蛋。

當抬升繼續進行,風化殼也被破壞得更加嚴重,更深處的石柱暴露出來,這是通向花崗岩巨峰的第二步。
福建福鼎市的太姥山上,除了有散落的石蛋,更有低矮的石柱。

由于花崗岩質地均勻,各種外力由表及裏破壞岩石不僅將石柱的棱角磨圓,那些掉落的碎石也逐漸變圓,是爲球形風化。

但花崗岩石柱不以圓潤論英雄,高度和體量才决定顔值。
江西三清山的石柱正“深諳此道”。

雨雪風霜深入石柱間的裂隙,將狹縫破壞成寬溝,令緊緊簇擁的石柱群變成僅有底部相連的“梳子”。

繼續破壞下去,縫隙愈發寬闊,在簇狀石柱群的外圍形成許多孤立的“擎天一柱”。

孤立的石柱很快便會坍塌消失,只剩下簇擁在一起的高大石柱群,模糊了與山峰的區別,這是通向花崗岩巨峰的第三步。

大裂隙和大斷層逐漸擴展,變成綫性峽谷,兩側的山峰也連成一綫。

即使從高空俯瞰,這樣的綫性結構依舊清晰。

綫性峽谷切割出密集的山峰群——花崗岩巨峰的世界宣告誕生。
西岳華山將巨峰的壯美演繹到了極致。

但盛極必衰的規律在花崗岩的世界裏同樣適用。
無論多麽高大的山峰,終將像河南的嵖岈(chá yá)山一樣走向分崩離析。

山體的抬升趨于停滯後,花崗岩巨峰沿著裂縫逐漸崩塌,重新變成低矮石柱直至一地碎石。

岩石終將歸于砂土,花崗岩巨峰也終將夷爲平地,走完景觀生命的輪回。

抬升與夷平的博弈貫穿花崗岩巨峰的一生,不同演化階段的景觀往往共存于同一山體。
以黃山爲例,衆多水系自外而內發生溯源破壞,由低向高“圍攻光明頂”,各類景觀大致組成一個同心圓。

山澗瘋狂切割岩石形成衆多瀑布。

沿瀑布上溯,峽谷向中心彙聚,兩側的山峰愈發高大,天都峰、始信峰等山峰成爲諸多嶺脊的起點,高大的石柱占據了它們的山頂。

在黃山的核心圈外圍,蓮花峰、鰲魚峰、丹霞峰、獅子峰等,衆多頂部平坦開闊的山峰守衛著峽谷,山澗止步于它們脚下。

它們的山頂與黃山的核心景觀區大致構成一個平面,標志著古代風化殼的殘留面仍有較厚的森林土層和石蛋、石柱景觀。

光明頂從未被真正“攻克”,但山澗溪流和雨雪風霜的努力,還是營造出世人口中“黃山歸來不看岳”的絕景。

一個花崗岩巨峰的世界就這樣呈現在溫暖的中國南方。
而在更北、更西的地方,破壞花崗岩的主要力量發生轉變,景觀的氣質也隨之改變——歡迎來到寒山的世界。
03 寒山的世界
北緯35°以北和青藏高原,自然環境激烈變化,寒冰和風沙逐漸取代流水,成爲破壞花崗岩的主要力量。
泰山的山勢中規中矩,缺乏流水製造的尖銳山峰和高大石柱,反倒顯出幾分破碎。

繼續向北,承載著長城的北京八達嶺同樣難掩破碎。

這裏隱藏著寒冰的力量,雨水滲入岩石內部的裂縫,冬季結冰時將岩石脹碎,稱作凍融作用。
碎石快速堆積起來,阻礙高大石柱和巨峰的出現。

遼寧丹東靠近黃海,雨水相對充沛。
鳳凰山的碎石被快速沖走,還留下明顯的沖溝,頗有幾分南國巨峰的氣息。

遼寧北鎮的降雨同樣充沛,將醫巫閭山沖刷出許多高大山峰,可以媲美不少南方名山,但粗糲的山峰表面仍留下寒冰雕刻的痕迹。

深入東北腹地,寒冰的力量更加强大。
黑龍江哈爾濱木蘭縣的鶏冠山上,凍融作用强烈破壞花崗岩
僅在山脊殘存單薄的石墻。

內蒙古東部的克什克騰旗境內有著花崗岩寒山的典型代表,大青山的山峰低矮破碎。

阿斯哈圖的山坡上,石柱群連成一排,粗大的水平裂縫是寒冰破壞岩石的痕迹。

而在極度缺水的內蒙古西部,阿拉善地區的花崗岩丘陵又顯出另一種風貌。

由于降水稀缺,沙漠地區的花崗岩只形成很薄的風化殼,大風很快就吹散砂土,暴露出石蛋和石柱。

風沙繼續打磨,對花崗岩風化殼産生强烈破壞。

强烈的凍融和風蝕作用共同改造石蛋和石柱,打磨出各種詭异外形。

在西北乾旱和半乾旱環境裏,製造出怪石嶙峋的風蝕花崗岩地貌。

但風沙幷不是大西北的全部。
阿爾泰山、天山和昆侖山等高大山脉阻攔高空水汽産生“濕島”,爲大西北的花崗岩增添一筆難得的亮色。
在新疆阿勒泰地區的可可托海源于阿爾泰山融雪的額爾齊斯河,切開連綿的花崗岩山體。
從特定角度看去,像是扣在地面的大鐘,得名神鐘山。

這裏的花崗岩缺少竪直裂縫,岩石沿著崖壁層層剝落,産生高大平整的外觀。

在寒冷乾燥的青藏高原,風化殼受流水破壞程度較低,僅暴露出漫山遍野的石蛋,然後又被寒冰脹碎,製造出大面積的花崗岩碎石坡。

但在青藏高原,最極致的花崗岩景觀幷非這些看似尋常的碎石山坡。
四川甘孜州的海子山是中國最大的古冰蓋活動遺址,古代冰川活動幾乎碾碎了花崗岩的一切:
將山峰切割成刃脊
將峽谷刨蝕成U形穀
將本應平整的花崗岩高原面
挖掘出1145個小湖泊
海子山因此得名

冰川消融後,從花崗岩山體剝離的漂礫,隨意堆積在海子山各處,幷以明顯的棱角與石蛋相區別。

而那些飽經冰川摧殘的花崗岩山峰也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面貌,有些因爲垂直裂縫密集,被改造得極爲破碎。

有些則缺少垂直裂隙,岩石被層層剝落,留下尖銳無比的山峰。

花崗岩用它的堅硬經受住了冰川的終極考驗,當它最終脫穎而出、傲立群山之巔時,就成爲了世人眼中那座遠方的大山。

至此,花崗岩的寒山世界已然形成,貫穿華北、東北、西北和青藏高原與南方的巨峰世界共同構成約10%的中國大地。
04 熟悉而又陌生的10%
億萬年地質演變創造出衆多的中國花崗岩景觀,其中最壯麗的那一部分,恰好與中華文明核心區高度重合,從而逐漸走進我們的文化。
歷代文人體悟群山之美,不僅將花崗岩群山寫進詩詞歌賦,還留下了大量摩崖石刻,與日月星辰同輝。

畫師們尋訪山水之美,將許多花崗岩地貌的神韵凝結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作裏。

在今天的天池山上,人們甚至還能找到畫作的影子。

儒、釋、道三家也青睞這些險峻的山峰,于無人處尋得清淨留下許多著名古建築。

進入現代,在將近10%的花崗岩國土上,人們建起了衆多以花崗岩地貌爲主要看點的景區,包括18%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1%的國家級地質公園和36%的世界級地質公園,創造了至少31%的旅游産業收入。

由此可見,花崗岩地貌造就的風景成就了中國最重要的一批旅游目的地,也讓中國成爲世界上花崗岩景觀最多的國家之一。
但公衆對于這種地貌景觀仍瞭解不多,或許是各地迥异的氣候爲花崗岩帶來不同外觀,影響人們認識其本質。

或許是因爲人們更重視花崗岩蘊含的豐富礦産,而疏于對地貌景觀的研究和挖掘。

或許因爲景區更强調其文化內涵用大量的神話、傳說和典故,擠占了花崗岩地貌的科學本質。

但只有立足于科學,講好花崗岩景觀的故事,才能讓更多的人們有機會觸碰花崗岩之國的雄偉壯麗。

有機會聆聽由“大地之心”譜寫的這場花崗岩交響樂。

本文創作團隊
撰文:雲舞空城
圖片:禹涵
設計:陳隨 & 楊寧
地圖:鄭藝
審校:王昆
封面攝影師:堂少
【主要參考文獻】
[1] 尤聯元, 楊景春. 中國地貌[M]. 科學出版社, 2013.
[2] 陳安澤.中國花崗岩地貌景觀若干問題討論[J].地質論評,2007(S1):1-8+227-228.
[3] 洪大衛, 王濤, 童英. 中國花崗岩概述[J]. 地質論評, 2007, 53(S1):9-16.
[4] 崔之久, 楊建强, 陳藝鑫. 中國花崗岩地貌的類型特徵與演化[J]. 地理學報, 2007(07)675-690.
[5] 崔之久,陳藝鑫,楊曉燕.黃山花崗岩地貌特徵、分布與演化模式[J].科學通報,2009,54(21):3364-3373.
[6] 方建華, 謝俊卿, 王偉峰, 尚豐民, 郭東興. 河南遂平嵖岈山花崗岩地貌景觀特徵分析[J]. 地質論評, 2007, 53(Supp):143-146.
[7] 彭世良, 陳文光. 衡山花崗岩地貌研究[J]. 熱帶地理, 2010, 030(004)348-352.
[8] 張志剛, 王建, 何元慶,等. MIS 3時期青藏高原東南部稻城古冰帽冰進事件研究[J]. 冰川凍土, 2017, 39(005):957-966.
[9] 葉張煌. 江西三清山花崗岩地質地貌特徵及形成機制[D]. 2013.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10] 馬振興, 鄭英, 尹祝 等.江西靈山式花崗岩地貌景觀特徵及成因探討[J].華東地質, 2020, 41(1)8-17.
[11] Ehlen J. Above the weathering front: contrasting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and classification of weathered mantle[J]. Geomorphology, 2005, 67(1-2): 7-21.
[12] Yixin Chen,Zhijiu Cui,Jianqiang Yang. Influence of climate and tectonic movements on granite landforms in China[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9,19(5).
[13] Twidale C R. The two-stage concept of landform and landscape development involving etching: origin, development and implications of an idea[J]. Earth-Science Reviews, 2002, 57(1-2): 37-74.
【招聘】星球研究所長期招聘城市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自然地理、天文生物、歷史考古、建築等各領域撰稿人,以及商務策劃等,請在後臺回復“招聘”即可查看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