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逛廢墟是什麼心理?
轉載自環行星球公眾號,作者spRachel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不敢玩過山車,卻喜歡上了逛廢墟。人生就像過山車,高低起跌,然而起落之間,那種跌落前的焦慮最為致命。」
據說,廢墟是治療焦慮的一記良藥。spRachel 嘗試把廢墟分成三類,一起看看是不是?
第一類廢墟
01 生活,或最近的歷史
這種廢墟,是我們或許經歷過、或許聽長輩說過、至少從新聞中看到過,最為“現實”。
此類廢墟中較為著名的包括現已消失的昌平沃德蘭遊樂園——曾被英國《每日郵報》評為世界七大爛尾工程之一。

廣州的世界大觀遊樂園探險熱在兩年前小範圍火過。這個曾風光無限的遊樂園在閉門數年後竟一直沒清拆,破敗的遊園設施激起廢墟迷非法闖入探險的欲望,我們不鼓勵這樣做。但可以去看下那篇記者潛入遊樂園,獲董事長“免死金牌”的有趣報導。


每個廢墟都值得深扒。
一個吸引人的廢墟背後,通常有一個更吸引人的故事——這也是其頹廢美之外的更大魅力所在。
數年前汕頭市區有一個特別的人為廢墟——2004開始老城活化,在人去樓空後,發展商竟資金鏈斷裂。10數年過去,這碩大的老城中心,小公園、民國老民房、百貨商店、小店鋪,全都成了荒草叢生的廢墟。


沒在這個城市生活過的我,也不禁浮想聯翩。這大概是現代廢墟的另一個吸引點:它引發無窮的想像——這裡發生過什麼,他們都去哪裡了?
據汕頭前線小夥伴報導,“小公園”廢墟早已不再破爛,成為舊城活化成功的大眾網紅景點了。
還有一種“沒良心”的獵奇,則是災難導致的廢墟。其中要數Pripyat 普裡皮亞季——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後的烏克蘭鬼城最為著名。那一天,這裡的5萬居民突然被通知疏散,留下了還在生活的痕跡,塵封至今。




今年三月,隨著JR常磐線的全線複通,日本311地震造成的福島核電站事故“歸還困難”區域也正式開放鼓勵人們回歸。而據那時新聞報導,這個近10年無人居住的危險區域,回家之路註定困難重重。

SpRachel“有幸”去年年底搭接駁巴士經過這段不通區域,目睹猶如“生化危機”般的情景。那獵奇又歎息的半小時車程,真是“一期一會”。
也有人在這種廢墟尋找的是回憶和溫情、還有現在與過去的對比。我很希望這種離我們不遠不近、不大不小的歷史被記住。例如當地的舊火車站廢墟中,藏著除了縣誌和老人的口中,已無法得知的故事。
曾路過搬遷後5年還沒有被拆除的廣州舊機場,只剩空架子和破舊的“廣州”兩大字,恍惚間,有強烈的末日之感。
第二類廢墟
02 工業,或比較近的歷史
生活廢墟還有點溫馨,工業廢墟則更直接給人帶來時代的震撼和無力感。
在日本甚至有名為“工廠控”的工廠夜遊和遊船之旅。離勞動太遠,機器使我們敬畏。工人或許就覺得我們矯情了。

去工廠廢墟探險確實非常“一顆賽艇”,而且這些廢棄的工廠多為煉鋼廠煉煤廠之類的,日久失修其實非常危險,這邊不鼓勵非專業人士前往。
可以考慮去德國埃森,看看“歐洲工業遺產之路”最有趣的點之一——Zeche Zollverein——關稅同盟煤礦工業建築群。
這麼看可能沒有實感,如果我告訴你這就是地理課本中的“魯爾區”,你可能就會明白,這個昔日的工業霸主,為什麼成了廢墟仍然如此硬核。


利用舊廠房建起的多座博物館,從內而外散發的“硬核元素”可一點都不少。不愧是遊戲中的必搶奇觀啊。


還有一種特殊的時代痕跡——軍工遺址:國內有曾是一級機密、挖空一座大山成“世界第一人工洞體”的重慶816核基地。在1984年完成80%後悄悄關閉,2004年才解密。可惜,我們沒有機會看到它廢墟的一面,只能看綜藝節目外景了。
在世界廢墟謎及歷史迷心中,則有這樣的著名朝聖地——保加利亞共產黨紀念碑 Buzludzha,國外昵稱為 UFO,在國內則是“火鍋”。


而我最推薦的廢墟體驗,是日本長崎的端島——又稱軍艦島。
這裡曾最多生活著530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讓我想起香港的“九龍城寨”。九龍城寨已不可能重遊,我當然不能放過看到端島的機會。那天是陰雨天,我登上了一天僅有幾班的遊船。




可惜,我們只允許在最週邊參觀,但已有歷史閃回感,仿佛看到了黑白的畫面——從1891年煤礦開鑿,到1915年這裡建成了日本最早的鋼筋混凝土高層集中住宅,再建起學校、醫院,還有“端島銀座”商業街,甚至,在“軍艦”的最高處,建起的不是軍旗,而是一座神社。
1974年這裡因煤礦需求降低而關閉,全島人員撤離。2009年。申遺成功,重新開放參觀。40多年的廢墟養成期造就了目前勝景,後面會如何維護?據說最近又因安全原因暫停參觀了。



為什麼要選擇去看這樣的廢墟?廢墟人跡罕至,有一種庇護感。或許是為了忘掉自己的失敗吧。廢墟有治癒和逃避的功效——TA再厲害,你再卑微,在時間面前差距就縮小很多了。
第三類廢墟
03 歷史,甚至是傳說
它們與歷史景點的區別只在於破敗程度。例如圓明園vs頤和園。如有去過柬埔寨的朋友,可以嘗試吳哥窟vs崩密列。

在歷史廢墟面前,人更渺小了。
石頭可經歷千年,歐洲有不少千年教堂的廢墟——只剩下殘垣斷壁。
在蘇格蘭,Holyroad 荷裡路德宮裡聽完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跌宕起伏的一生,感到壓抑。走出宮外,看到教堂遺址,則有一種松一口氣的感覺。

或是在英國考文垂——這裡是二戰被炸毀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嚴重到Coventry這個詞有了轟炸的用法。在市中心,有名為“鳳凰計畫”的文化再行計畫。其中一個點,同時保留被炸毀的14世紀的大教堂廢墟,並緊鄰著它建起了新的大教堂。
悲劇的最後,我們能看到光明嗎?

最後,我也想玩過《刺客信條:起源》的朋友們來投個票,埃及神廟到底是原來的樣子好看,還是廢墟的樣子好看?

喜歡上廢墟,或許終於敢承認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失敗。我們總有無數的 deadline——考試、工作、戀愛、發達——每一次都要趕時間、去跟人比。是不是也有可以廢柴一點的一刻?
在巨大的廢墟和悠長的時間中,對不可避免都要過去的事,為何要焦慮太多?為何不敢改變?
只要不怕成為廢柴。